(共73张PPT)
激趣导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演绎这一盛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征与李世民。让我们凭借《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征的情感世界。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把握各段内容及文章主旨,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4.赏析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素养目标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 、(掌管议论)检校侍中(审查核对)。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魏征
政治家
史学家
文学家
诤臣
谏议大夫
初降李密,后为东宫僚属,玄武门兵变后,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魏征感太宗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史称“诤臣”。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
从政十六七年,上书二百多次,达十万言,其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他那种“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 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鹞死怀中——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唐太宗和魏征,
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
是历史上的“明君”;
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 ,
是历史上的“诤臣”。
成就中国明君忠臣的传奇,
二者缺一不可。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堪称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
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
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
背景
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用以警勉自己)。”表示从谏改过。
背景
解题
谏: 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 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补充: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
“谤”是公开指责,“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梳理文本,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文本研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zháng):高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长高。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本:本义是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浚(jùn):疏通。
其: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学习第1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望/求/思:同义,指望。
之:都是主谓间的结构助词。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最愚笨无知的人。
况:何况。
明哲:明智的人,贤能的人,形作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当: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极天:天之极处,皇权。
国君主持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想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休:美好,福祉。休戚相关。
居安思危:在安定的时候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
戒:戒除。厚:敦厚
以:第一个是连词表并列,
第二个是同”而”转折连词。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重大。
殷:深切的。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所有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意为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盖:语气副词,大概。
岂:难道。
【学习第2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昔:先前,当初。
夫:表原因,因为。
殷忧:深切的忧虑。
以:而,表修饰。
下:指臣民。
既:在…之后。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则:连词,表顺承,就。
纵情:古,放纵情感;
今,尽情。
以:而,表并列。
傲物:轻视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当初取得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当中,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情感,傲视他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越这样的敌对国结成一个整体。傲视他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虽:即使。
董:督责。
以:介词,用。
震:威吓。
苟:苟且。
苟免:苟且免于刑罚。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惟:只是。
覆:颠覆;使……倾覆。
宜:应该。
慎:警惕。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威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除刑罚,却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使船只倾覆,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其:表反问的语气副词,难道。
忽:轻视,怠慢。
君:名作动,统治。
诚:假设连词,果真,如果。
可欲:想要的东西。
则:连词,表承接,就。
以:来目的连词。
作:兴建,指大兴土木建筑宫殿一类的事情。
安:使动,使…安定。
【学习第3段】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急驰的马车,难道可以忽视吗?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真的能够看见想要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想到谦虚谨慎来自我修养;害怕(自己)会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要想到把从三面驱赶,留一面作为限度。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喜爱。
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三驱: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留一面,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
以为:以(之)为,以,介词,把;为,作为。
高危:(地位)高而险.
冲:谦虚.
牧:约束、修养.
满溢:比喻骄傲自满。
下:居于…之下,名词作动词。
礼贤下士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懈怠:意志松懈。
而:并列连词。
敬:慎重。
雍蔽:被堵塞、蒙蔽。
以:表修饰。
谗:动作名,说坏话的人,
邪:形作名,邪恶的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恶:形作名,奸恶小人。
加:施加。
无:同“毋”,不要。
以:因果连词,以致。
谬赏:不恰当的奖赏。
而:因果连词,以致。
滥刑: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要想到使自已的品行端正来排斥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以致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总:总括,归纳.
宏:扩大,弘扬.
兹:这,此.
简:选拔.
能:形作名,贤能的人。
而:顺承连词.
择:挑选.
善:形作名,好的建议。
尽:形作动,竭尽、用尽。
播:扩大,散播。
惠:恩惠,惠泽.
信者:诚信的人.
效:献出。
总括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用尽)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学习第3段】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尽:尽情享受,形作动。
养:颐养。
垂拱:垂衣拱手.
劳:使……疲劳。
苦:使……劳苦。
司:管理.
役:役使,劳损。
亏:使……亏,毁坏。
无为:无为而治。
大道:最高境界。
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可以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聪明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整体感知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1.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整体思路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思
人君当思
链接高考
1、 第一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使劝谏生动形象;
正反对比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一段
链接高考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反反
正正
排比句
排比句
答:“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用原文回答
1、第二段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第二段
链接高考
1、概括历代君主治国的普遍规律:
(总结历史 )
2、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 和 的不同心态说明。
3、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 比 的关系,引出警告,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能否竭诚待下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 二 段
“殷忧”
“得志”
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
3、作者如何肯定人民的力量?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第三段
链接高考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狩猎)
6.忧懈怠
7.虑雍蔽
8.惧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以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由什么→想到什么)
戒奢侈扰民
戒骄傲自满
戒纵欲过度
戒轻信人言
戒赏罚不公
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除十思以外,还要:
链接高考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原文)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链接高考
精讲点拨
1、在本文中,作者进谏的思路是怎样的?
魏征以“能犯颜直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权的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
1.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2.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遒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
2、艺术特色
4.雄辩的逻辑力量。
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1.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整体思路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引出警告)
(提出具体做法)
思
人君当思
回顾课文 理清思路
课后拓展
1、学以致用:选学习“十思”警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常偏食,则思营养以健身;
易烦躁,则思宁静以致远;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厌学习,则思无才步难行;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欲偷懒,则思寸金寸光阴;
想玩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补充补充,
成为你的
“十思”吧!
迷网络……
暗自卑……
2、深入思考:
本文在当代的思想意义
1、以德治国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是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
2、树立正确的人民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只有牢牢树立这样的人民观,我们党才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3、提高个人修养及工作能力。生活上戒除奢靡,思想上戒骄戒躁,政务上勤勉谨慎,纳谏上兼听则明,赏罚上分明有度。
4、居安思危的意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也不可安逸享乐,应有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与同学们共勉:
当堂检测
名句情景式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引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句情景式默写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 , 。”的结论。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名句情景式默写
3、 《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说“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
,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名句情景式默写
4、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王有重大权利和地位的两句是: ,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名句情景式默写
5、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 。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名句情景式默写
6、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取守天下不同是因为做法不同的句子是: ,
; , 。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名句情景式默写
7、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 是: , 。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名句情景式默写
8、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 , 。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名句情景式默写
9、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诚君主对自己喜好之物要知足的一句是: 。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名句情景式默写
10、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的一句是: 。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名句情景式默写
11、 “十思”中戒骄躁的内容是: ,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句情景式默写
12、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一句是: 。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名句情景式默写
13、 “十思”中戒赏罚不公的内容是: ,
。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名句情景式默写
14、 《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刑法威吓都无法让百姓心服的句子: ,
, , 。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名句情景式默写
15、 《谏太宗十思疏》用反问语句指出帝王不必代替百官职务的几句是:
, , , ?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名句情景式默写
16、 《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 , 。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名句情景式默写
17、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较照十思去做,人们会各尽其才的句子是: , , , 。
(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名句情景式默写
18、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什么?
, 。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拓展阅读
一双冷眼看君王 满腔热血酬苍生
魏征,这位大唐名相,千古第一谋臣,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享有“千秋万岁名”,却生逢乱世,备经丧乱,仕途坎坷,在46岁以前受尽了命运之神的无情捉弄。为了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凌云壮志,他被一双看不见的巨手推来搡去,曾经身不由己地六易其主。
由于父亲去世较早,自己又不善于经营生业,所以魏征一直过着孤贫的生活。但他胸怀大志,勤奋读书,学得满腹经纶,希望将来能干一番大事业。但不管他如何努力,一直时乖运蹇。38岁时魏征参加了农民起义军,在第一个主人元宝藏军中掌管文书。不久,被河南瓦岗军首领李密召为参军掌记室,主管军中文书。此间曾向李密提过不少建议,但都未被采纳,参加义军仅一年时间,魏征就随因军事失败而降唐的李密来到长安。对第三个主人唐高祖李渊,魏征审时度势,认为他很有前途,于是积极求取仕进,自请前往山东地区招降瓦岗军旧部归唐。就在他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回长安时,不料风云突变,他成了河北起义军窦建德的俘虏,并担任中书舍人(记录皇帝言行的官职)。当秦王李世民打败窦建德,魏征又当了大唐的俘虏,历经艰险,做了东宫李建成的太子洗马。“玄武门兵变”后,才跟上第六个主人李世民。综观魏征的“跳槽”过程,大起大落,险象环生,古今罕见,如果让现代人去选择的话,也会视为畏途不寒而栗。如此频繁地“跳槽”,不少人认为魏征随波逐流、趋炎附势,缺乏文人应有的操守。果真如此吗?
还是让魏征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吧。当魏征被李世民作为俘虏押回长安后,李渊在朝堂上当着众文武的面审问魏征,因为他太没有气节了。魏征没有丝毫怯懦害怕,而是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气得李渊质问他:“忠义之士,宁死不降,朕不怪你兵败被俘,但你为窦建德做事,即是背叛大唐。你还敢狡辩?”魏征说:“征虽为战俘,却没为窦建德做任何背叛大唐之事,臣也是在窦建德答应此要求后,才肯在他那里委身至今。”李世民马上反驳,说魏征曾献屯田恳植之策,使窦建德如虎添翼。魏征正色道:“臣不敢苟同将军之见,民为国家之本,大唐天下波及四海,臣提出屯田垦植之策,受益的是百姓,富庶的是国家,两军对阵,百姓无辜,岂能因兵戈之争而置百姓于水火?圣上向以爱惜民生而受万民敬仰,即便夏王军队因此受益,但真正受益的是黎民苍生。所以,臣以为,不是臣为窦建德做事,而是臣通过窦建德为百姓做事。”其实,当李世民与窦建德在军事上相持不下时,魏征有一围魏救赵之计(让窦建德派一奇兵,昼夜兼程,奇袭兵力空虚的长安,李世民势必回兵相救,唐夏相争胜负就难以预料),因怕妨碍国家统一,让百姓重受战乱之苦而没有献出。当他把此计一说,连李世民都倒抽一口冷气,因为此计一出,天下鹿死谁手,确未可知。魏征以其赤胆忠心和聪明才智终于逢凶化吉,重新赢得了唐王朝的信任。
为社稷着想,为百姓做事,正是魏征济世安民理想的最高准则,因此,他才能六易其主而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为民做事的朴素心态,看似无气节,实乃天地间最高尚的气节,看似不忠不义,实乃人世间最纯朴的大忠大义。而主宰着中国历史的官方信条是“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此话听起来天经地义,似乎为它“守节”的文人代不乏人。君不见,战国末期屈原高吟着“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而自投汨罗江,忠的是那腐烂发霉的楚王国;君不见,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用绝笔自赞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而志在必死,忠的是那昏聩腐败的南宋小朝廷。我无意贬低两位贤哲的民族气节,更非鼓励人们对侵略者卑躬屈膝,只是为他们看不清历史发展趋势一味愚忠而惋惜。正是这种简单狭隘的道德思维定势与社会历史的复杂发展进程相冲突才导致了他们穷途末路的悲剧命运,这怎能不让我壮怀激烈扼腕长叹呢?当然,魏征的做法也不能简单地看作一般士人嘴边常挂的“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它不是见异思迁,更不是骨质松软,而是在随缘自适中达到安常处顺,不忠于一家一姓,而忠于社稷苍生。正是由于魏征突破了古代士人实现理想的两种传统模式, 才使其行为难为一般人所理解。但唯其如此,才奠定了他千古第一谏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