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思考:《新青年》宣传的中心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变化?
1916年9月1日
1919年9月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
顾维钧
巴黎和会中国代表之一
思考:中国可以谋求这种“公平待遇”的背景是什么?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五四运动
(1)背景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纺织业和面粉业曾一度乘机抬头。好景不常,欧战结束,西方经济势力卷土重来……中国的地盘有限,肥美的地盘尤其有限。所以,军豪们不能不借故彼此讨伐。……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理所激起的爱国情绪之鼓舞;是受到西学精神以及要从科学与民主的眼光对传统从新评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的这种要求之鼓舞。
——殷海光著. 《中国文化的展望》 ,上海三联书店, 2002.1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背景。
1.1五四运动
(1)背景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
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导 火 线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背景
1.1五四运动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1.1五四运动
5月4日起
6月5日起
北京
上海
青年学生
工人阶级
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罢课、游行示威
罢课,罢工,罢市
学生被捕
释放学生,拒绝签字
(2)过程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根据教材p120内容,总结概况五四运动发展的过程。
1.1五四运动
1.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4.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5.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影响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性质
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旧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
根据表格思考,五四运动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彻底的反帝发封建爱国运动,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想认识。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五四运动
1.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上海
(3)表现:
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③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政治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提出建设共产党
共产国际代表到中国
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之后各地相继建立早期组织
成立中国共产党
1917.11
1919.05
1920
1920.04
1920.08
1920.10
1921.07.23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
◎中共一大会址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
(3)内容:
确定了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一大、二大的区别
(1)党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党的最高纲领: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共二
大
为什么中共“一大”悬在半空,而中共“二大”就脚踏实地了?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
“新”在哪里?
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意义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3.1国共合作
(1)背景
材料一 从1922年1月开始,到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续时间达13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爆发的罢工斗争达100多次,参加罢工的工人达30万以上。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在全国的政治影响。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材料二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1919-1949)》
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扩大了自身影响力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的背景。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3.1国共合作
(2)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时间:1924年1月
地点:广州
内容: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提出反帝斗争的具体要求,同认清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知道其对中国的危害。
民权主义:强调人民性、群众性,对于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都享有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强调耕者有其田,反对私有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1)背景
意义: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3.2国民革命
(1)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过程:
广州
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
上海
武汉
1924.1
国民党一大
1925
成立国民政府
1926
国共合作北伐
1927
4.12
蒋介石反革命政变
1927
7.15
汪精卫分共
——失败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3.2国民革命
(3)结果
思考:国民大革命为什么最终会失败?
材料1: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得到多方支持。与日本联系密切的黄郛建议他 “必须离俄清党”,联系绅商,联络冯玉祥、阎锡山共同反共。大买办、上海财团头子虞洽卿成立了“江苏省兼上海市财政委员会” 支持蒋介石。吴稚晖为其反共制造舆论,李宗仁为其策划军事部署,白崇禧、杜月笙积极参与其反革命政变行动。
材料2:马林和陈独秀:中国革命目前的任务,只是进行国民革命,国民党是代表国民革命运动的党,主张“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只是注意政治宣传的事,而不可干涉到军事行政上事。”
教
训
应该坚持掌握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
失败原因
客观因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因素
经验不足;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