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1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31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9 07:2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 学 目 标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西晋的统一与五胡内迁
3.东晋的士族制度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4.十六国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思考问题:历史上三国鼎立是如何形成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
问题引入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
曹魏(曹操)公元200-265年
蜀汉(刘备)公元221-263年
东吴(孙权)公元229-280年
1、三国鼎立
曹操VS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刘孙VS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刘VS孙: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一、三国与西晋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265-316年)的短暂统一
司马氏代魏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八王之乱
(291年—306年,历时16年)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 265-316年 )的短暂统一
自永熙以来,十有一载,人不见德,惟戮是闻。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晋书》)
西晋的灭亡:永嘉之乱
(307年—313年,历时7年)
一、政治:短暂统一
2、西晋( 265-316 年)的短暂统一
五胡内迁:
(1)汉王朝的军事征服和招诱
(2)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
主要内迁民族:
匈奴、鲜卑、羯、氐、羌
1.东晋
(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的崛起
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二、东晋与南朝
【课堂探究】东晋士族门阀政治是因何走向衰落的呢?
①士族自身的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②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③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
④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土族。
3.江南的开发
(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特别提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既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原因。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
(4)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河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概况
虽然向汉族学习,民族差异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存在。各民族呈现逐渐交融的趋势。
匈奴 羯 鲜卑
汉·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三、十六国与北朝
2.从前秦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
4世纪下半叶,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前锋被击败于淝水。强大的前秦政权一败之后迅速崩溃。
◎淝水之战形势图
【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兵力80万,而东晋兵力仅8万,兵力相差如此悬殊,前秦为何战败?
东晋凭什么以少胜多?
前秦
军队民族成分复杂,部分民族不满前秦统治,希望其战败以摆脱统治。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指挥得当。
东晋
三、十六国与北朝
3.十六国与北朝的交替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
目的:
1、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兰 贺
独孤 刘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与汉族联姻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原因
平城 洛阳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通不便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军事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利于控制中原
历史 北魏定都近100年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直接原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根本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政治统治
三、十六国与北朝
4.北魏孝文帝改革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中的史料《魏书·高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进步性: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局限性:
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
课堂总结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439-581)
北魏
隋朝统一
南朝(420-589)
(266-316)


383年淝水之战
课堂检测
1.前燕统治者慕容以儒学家刘瓒为东庠祭酒,教鲜卑贵族子弟。他自己亲临听讲,世子慕容皝束脩受业,史称“庾览政之暇,亲临听之,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慕容庾意在( )
A.促进本民族发展 B.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 C.对抗南朝的侵扰 D.扩大儒学的影响力
A
2.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南北朝时期,夷夏之辨尤为激烈,南北方政权都以中国正统自居,讥讽斥责对方为“夷狄”、“僭伪”。材料反映了( )
A.分裂对立阻碍文化认同 B.经济发展已趋于平衡
C.不同文化区域差异加强 D.分裂中蕴含统一趋势
D
3.经过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结東了国家分裂局面 B.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 C.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
D
4.“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扇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造成北魏时期洛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孝文帝改革的推动 B.民族交融的发展 C.均田令的推动 D.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A
5.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
A.政府将土地的所有权全部给予农民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租役
C.接受国家土地的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平均分配
B
6.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交融。下面各项中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 )
A.将都城从平城迁都洛阳
B.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C.要求汉人讲鲜卑语,禁止使用其他民族语言交流
D.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一部分鲜卑贵族定为高门
C
7.“十六国”称谓源于北魏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书中道:“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并成、夏为一卜六。”崔鸿所述的这一局面( )
A.形成与南方政权宋的对峙 B.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更替
C.结束于北魏统一北方之时 D.使得民族间隔阂逐渐消失
C
8.《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以后很长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其主要原因是( )
A.北魏商品经济不发达 B.社会动荡,经济破坏
C.五铢钱出现急剧贬值 D.政府大力提倡实物交易
B
9.查阅我国各地元氏族谱,会发现元氏渊源头绪众多,故有“元姓源出有五,得姓始祖元铣或拓跋氏”的说法。下列历史事件与元姓的形成相关联的是( )
A.武王伐纣 B.孝文帝改革 C.三省六部制确立 D.藩镇割据
B
10.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载:江南士族,至今八九世,不识农耕,全靠俸禄;贵族子弟能把车坐稳的就可以当著作郎,能写两句问候语的就可以当秘书郎。这些子弟出入无不熏衣敷面,傅粉施朱,望若神仙。这( )
A.揭露了士族的腐化衰落 B.展现了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C.意在批判南朝选官制度 D.注重传承世家大族家教家风
A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