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中国水师与英国海军在穿鼻洋面上激战的画面
01
两次鸦片战争
02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03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时期,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目 录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同治十一年五月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列强侵略的加剧
甘肃省酒泉中学 秦雅
太平天国运动
01
课程标准
在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基础上,认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洋务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
02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03
瓜分中国的狂潮
04
一、国家出路的探索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1年)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地上天国
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门户洞开,外国商品因得以畅行输入而无阻。这个外国制造品的引入,对于本国的制造品自然要发生破坏的影响。此时这个影响于中国与其曾影响于小亚细亚、波斯、印度者,全是一样。在外货竞争之下,中国的纺者织者遭遇了最大的艰难,社会生活随着外货压迫的比例,呈出不安的现象,发生了破产的手工业者及农民的大众,加以鸦片的不生产的消费,因鸦片贸易而生的贵金流出,鸦片战争的对英赔款,以及关于鸦片贩卖的贿赂公行,以及公家行政的弊端百出。总此诸因,增加了巨大的人民负担,新税增设,旧税增额,遂以酿成太平天国的大革命。
——李大钊:《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族革命史上之位置》
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矛盾尖锐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天国之路
1843
1851.1
准备
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1851.9
永安建制
初建政权
1853.3
全盛
定都天京
北伐和西征
1856
由盛转衰
天京事变
失败
1864
天京陷落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天国之梦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蔬,无失其时。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匀,人人饱暖矣。
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兴银行……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
兴市镇公司,立官严正,以司工商水陆关税。
绝对平均主义
发展资本主义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天国悲歌
农民革命可以给封建统治秩序以严重的打击,但是农民阶级不具备新的生产力,不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消灭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代之以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他们所做不到。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尽管太平天国以失败而告终,但它的经历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上,它促使政府的权力从满洲人转到了汉人。即使是在朝廷最核心的机构军机处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汉人任职,直至最后他们的人数超过了满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洋务运动(1861——1895)——内忧外患
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发起了以学习外国制造机器技术仿造武器为主要内容、以自强雪耻为基本宗旨的洋务运动。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思考1:阅读上述史料,你能理解洋务新政的目的吗?
2、洋务运动(1861——1895)——中体西用
奕
中央
左宗棠 张之洞 曾国藩 李鸿章
地方
2、洋务运动(1861——1895)——师夷长技
洋务派官僚举办的这些近代军事工业,除了采用机器生产和雇佣劳动外,资本主义的成分很少,基本上是属于封建性的官办工业。它们的企业经费由官款拨充,制造出来的产品如枪炮、弹药、轮船等,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并不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企业经营的目的,也不是着眼于赚取利润,而是为了镇压人民和维护统治。在经营管理方面,仍沿用封建衙门的那套方式,官场腐败的种种陋习,被照旧移用到企业内部。
——王建朗 黄克武主编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定远”号铁甲舰为北洋海军旗舰
2、洋务运动(1861——1895)——自救运动
他们是从清朝统治集团中分化出来的开明派,虽然他们的阶级属性仍是封建地主阶级,但由于从事洋务活动,兴办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他们已开始向资本主义挪动。尽管他们主观上是企图借西方国家的器物技艺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并不怀有什么高尚的动机或善良的愿望,但客观上却担负起了使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任务,就这方面说,他们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的工具。
——胡滨《从洋务运动看中国近代化早期的特点》
我(李鸿章)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
—— [清]吴永、刘治襄《庚子西狩丛谈》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1、边疆危机(19世纪60年代后)
1865年
1875年
英俄入侵新疆
左宗棠征新疆
1883年
中法战争爆发
1884年
新疆设省
法军进攻台湾
1885年
中法《越南条款》
台湾建省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大陆政策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确立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为基本国策。发表所谓的《天皇御笔信》,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与四方”。
从1884年起,日本便开始了长达10年的大陆作战准备。……击败北洋舰队,攻占北京,擒获清帝,迫其结城下之盟;然后将中国分割为6块,或直接划入日本版图,或为日本的属国和保护国,或建立由日本“监视”的傀儡政权。
——戚其章《甲午战争新讲》
韩地之事乃皇国建立国体之处,推广今日宇内之条理故也。寓意如为东海生辉,应以此地始。
——木户孝永
日本蓄谋已久
朝鲜东学党起义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近代化的较量
1894
朝鲜农民去起义
丰岛海战
1894、8
中日宣战
1894、9
黄海海战
平壤陆战
1895、2
威海战役
签订《马关条约》
导火线
1895、4
退守中国境内
北洋海军失去制海权
北洋舰队覆灭
1894、7
日军向驻守牙山的清军发动进攻后,李鸿章命告清军统帅:“日兵来牙窥探,可置之不理……切勿自我先挑衅” 。丰岛战役后,清军失利退至平壤,李鸿章坚持“株守以待”的消极防御方针,使清军失掉了主动出击的有利时机, 导致平壤战役的失败。
思考2:你能说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吗?
中国的近代化仅由边陲的权力推动,而日本则以中枢的权力推进。中国近代化仅从军事方面着手,而日本则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全面地展开;中国近代化不知建立法规制度,从根本处做起,而日本却反是。……是知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国家的强弱,绝非偶然。而两国政府领袖人物魄力、识见与领导才能,尤其是一个决定的关键。
——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影响
承认朝鲜独立; 宗藩体系进一步瓦解;清朝国际地位下降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严重损害清朝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赔款2亿两白银 增加中国人民负担;
致使清朝举借外债,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致使列强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建造。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推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斗争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台湾人民的抗争
“愿人人战死而守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刘永福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
2、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民族危机加剧
三国干涉还辽
资本输出:列强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输出成为对华经济掠夺主要方式。其具体方式有:开办工厂、强修铁路、开办银行、开采矿山等。通过资本输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但是同时也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商品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生产迅速发展。由于国内市场有限,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就向国外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工业不发达国家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
3、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瓜分狂潮
国别 势力范围
俄国 长城以北及新疆
英国 长江流域
德国 山东
法国 两广、云南
日本 福建
租借地:一国以租借名义在他国暂时取得使用、管理权的地区。租借地的所有权仍属于原来国家,出租国有权随时要求交还,租期最长不超过100年。
德国首先于1898年强租胶州湾及湾内各岛总面积五百五十余平方公里土地,为期九十九年,开创了以“租借”名义强占中国海港的先例。
“势力范围”:从国际政治角度上讲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的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
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个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思考3:对照《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谈谈你对毛泽东这段论述的认识。
国家出路
的探索
侵略加剧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地主
阶级
边疆危机
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抢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资本输出
西北:阿古柏、沙俄入侵新疆
西南、东南:中法战争
《马关条约》
巩固练习
1.清朝咸丰年间,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制度化,并且发展到最高峰。其重要标志是( )
A.《海国图志》的出版
B.《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C.《资政新篇》的发布
D.《原道觉世训》的出版
B
巩固练习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最早的一批技术力量是原美商旗记铁厂的工人,后来又陆续从香港、宁波、广州等地的外商企业,用较高的工资招募工人。这说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A.长期被外商企业控制利用
B.产生了近代最早的无产阶级
C.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管理制度
D.重视引进专业技术和实用人才
D
巩固练习
3.某次战争结束之际,《泰晤士报》驻巴黎通讯员称:“清国现今已完全颓废老朽……因而今日乃是结束处理清国最恰当之好时机,使之尽快归于欧洲各国共同战领。”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
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受到外国军队严密监控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