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人应当坚持正义
柏拉图
文体知识
对话体
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持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
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
这种体甚至可以使那些并不属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关于科学和哲学问题的对话也具有异常鲜明的情趣及出色的艺术性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师从苏格拉底。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以寻求知识。这期间,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
据说他40岁时,在雅典城外创立了自己的学园柏拉图学园,开始个人讲学。学园课程包括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
了解作者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苏格拉底的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而柏拉图的著名思想有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
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
出场。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
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 什么是民主 什么是美德 什么是勇气 什么是真理 等等。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
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
格黎东和苏格拉底
格黎东和苏格拉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他有时也去广场听苏格拉底讲学,与苏格拉底也是“师友间”的情谊。作为雅典的巨富,他在苏格拉底受审时及苏格拉底被投入狱中后不止次表示愿意出钱为苏格拉底免除一死。但是苏格拉底执意不领情,舍生取义,为维护雅典民主制度所制定的法律献身、殉道。苏格拉底认为交纳赎金以求免于一死,实际上是承认自己有罪,这是苟且偷生。而不承认有罪,甘愿接受法律的裁决虽然被处死了,但大义凛然,作为哲人,是最崇高的殉道表现。
题目解说
“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应当”是“必须”的意思,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
阅读课文
理清段落层次,概括各部分意思。
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8):苏格拉底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格黎东的意见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便不能从命,因为“我”一向坚持正道
第二部分(29--34):从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的角度分析,表明“我”听从真理本身。
第三部分(35--49):针对格黎东逃跑或越狱的理由,从分析逃跑或越狱行为是否正当的角度,证明坚守道义不越狱是正当的。
1、苏格拉底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
课文中,苏格拉底除了提出“正义”这个理念外,还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所以,课文题目选取“正义”,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
研读文本
2、苏格拉底是怎样一步步让格黎东的思维进入自己的思维轨道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课文中,苏格拉底采用层层铺垫和步步设问的方法,深入浅出地把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观念步一步融入格黎东的思维,从而把他的思维引导进自己的思維轨道。首先,苏格拉底从人要走什么路说起,让格黎东认同人要走“正道”。其次,从做人要讲道德的角度入手,娓娓道来,让格黎东理解并接受他的“道义”观。第三,从生活常识入手,强调人都应该讲道理,不可以做不讲道理的人。格黎东当然只能赞同。第四,从人应该做什么事说起,是做“正当”的事,还是做“不正当”的事?格黎东当然赞成做“正当”的事。如此,格黎东便没有了劝说的余地。苏格拉底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把格黎东的思维带入自己的逻辑思维轨道。
3、通读全文,简要分析是否有比“人应当坚持正义"更切合课文内容的标题。
有。课文中,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对话背景是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苏格拉底死刑,而格黎东的目的是劝说苏格拉底越狱逃跑。但是,面临即将到来的死刑,苏格拉底依然坚守"正义”,不愿接受格黎东的帮助而越狱逃跑。不仅如此,苏格拉底还把自己的“正义”观灌输给格黎东并让他接受这一观点。所以,课文标题若改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应当坚持正义”,那就更切合课文内容了。
4、苏格拉底在与格黎东的对话中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核心问题: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结论:越狱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苏格拉底宁可被处死,也不能做违背正义的事情。
5、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而言是抽象且深奥的,苏格拉底举“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而非外行人的意见。通过这一类比,苏格拉底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而被接受。
6、从这篇文章来看,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有哪些特点
①偏重于问,而不轻易让对方提出问题;②只要求对方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他则以谦和的态度发问;③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对方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最后使对方放弃自己原来的观点。
主题
苏格拉底面对格黎东的劝说,不断提问,层层递进,将格黎东带入自己的逻辑轨道,阐述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体现苏格拉底愿意为正义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合作探 究
1、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合他所服从的“道理”。
然后苏格拉底又谈到应该听从内行,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
接着苏格拉底由身体到灵魂,步步深入,谈到我们必须听从“真理”,就是听从我们一贯遵循的“道理”。
最后又回到格黎东的提议上,是否逃离需要看是否正当,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做不正当的事情。
开始并没有否定格黎东的建议,而是以此为基础,拋出“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深入,将格黎东的思路引入自己的逻辑轨道。
坚持的是正义
苏格拉底提到的“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都可以认为是他从不同侧面对“正义”的诠释,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正义”的代称。他在对话的一开始就亮明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和立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围绕这一立场,他层层铺垫,步步引导,最终在他对“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坚持中结束对话,足可见他对“正义”的坚持。
2、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说服格黎东是因为他
的坚持,从课文内容来看,他的坚持是什么
坚持认为人的灵魂比身体重要
他向格黎东提问:“身体坏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格黎东回答:“不能。”这说明苏格拉底对身体、生命的珍重。但接下来,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毁了,我们还能活吗 那一个部分,不管叫什么,是我们的那个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我们认为它比身体差吗 ”在得到格黎东的否定回答后,又抛出“比身体贵重吗 ”的问题。
可见苏格拉底对灵魂、信仰的珍重程度超过了他对身体、生命的珍重,所以才会为了灵魂中对正义的坚持,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
3、苏格拉底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请结合课文所涉及事件的背景简要分析。
面对格黎东让他逃跑的劝说,他首先考虑的,不是生或死的结果,而是正义与否的理性判断。苏格拉底唯一做的,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坚定执行判决,接受死刑。
他要听从道义而不是其他,“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如果接受格黎东等人的建议逃跑,免于死刑,就违背了自己的原则,损害了法律,就是对国家的不正义。苏格拉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脑袋里只有正义原则指导下的正义或不正义的抉择,至于世人看重的生与死,则显得那么的无足轻重,这就是一代哲人超脱生死,始终遵守法律追求正义的至高精神。
4、 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但也有人认为,他应该越狱逃跑,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你觉得呢?为什么?
示例1:苏格拉底坚持正义、舍生取义的行为令人感动。没有什么比为了理想付出一切更加值得!这个世界上除了生命之外,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真理、正义、理想。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和正义被毁造成的损失比身体被毁造成的损失要大得多;对于毕生追求真理和正义的苏格拉底而言,越狱逃跑意味着以不义对不义,这是对真理和正义的损害。
示例2:苏格拉底应该越狱逃跑。他本来就是无罪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都是强加给他的。越狱之后,他能更好的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接受他的观点,进而能更好的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5、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①一种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形成一个网络时,它才能完整地存在。因此,应该把所有的主张都当作引发更多思考的联结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我们在交流时,可以这样提问:“如果你所说的属实,那X和Y不也如此吗 ”
②所有的思想都需要不断完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能详细说明你所说的观点,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吗?”
③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问题时,也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他问题。比如,“要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哪些与它相关的问题呢?”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我们才能卓有成效地提出问题,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讨论。也可以说,这是做学问所要具备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贯串于我们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改变我们交流中的被动地位,化被动为主动。
齐读名言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个人决意赴义时,那么他的头卖给刽子手就要卖得值得。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