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友兰实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友兰实高2022届高三上学期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8 19:3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河县友兰实验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地球因其宜居环境成为我们的家园,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颗温驯的星球,而只是在最近的几十万年当中恰好处于适合人类生存的状态而已。在地球的历史上,既有长达上千万年的严寒,也有持续数百万年的酷热和暴雨。地球的气温在数十亿年间一直在发生长时段的周期变化。因此,衡量全球变暖,需在人类视角下进行。
②在讨论地球气候变化时,“尺度”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地质学家把地球历史上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称为大冰期。衡量大冰期的时间尺度是百万年。当我们把观察尺度从百万年降低到十万年时,就可以观察到大冰期内较小的冰期和间冰期。相对较寒冷的时期被称为冰期,相对较温暖的时期则是间冰期。与大冰期相对的是地质学家所称的温室期,温室期的地球上没有任何大陆冰川(包括南北极)。当前的人类生活在约1.1万年开始的一次间冰期当中,比起约1.8万年前的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期,如今的年平均气温已经高了15℃。科学家预计,下一个冰期将在约9万年后到来,“千里冰封”的世界到那时会再度降临。
③地球上为何存在这样大冰期——温室期的周期,大冰期内部又为何存在冰期——间冰期的循环?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假说是以南斯拉夫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的“米兰科维奇循环”。米兰科维奇推测,冰期与间冰期的形成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取决于离心率、地轴倾斜度、北半球夏至位置等因素。至于大冰期的形成原因,科学界提出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板块运动、太阳系在银河系当中的位置等。
④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质学古生物学方向的学者吴会婷说,地质史上气候变迁会对生物演化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20多亿年前的全球性成氧事件导致了真核生物的出现,2.5亿年前的超大型火山爆发事件,使得全球气温增高、海水缺氧和酸化等,造成当时地球上的生物大量灭绝,颠覆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面貌。
⑤和地球历史上这些漫长的周期和剧烈的变化相比,人类在数千年文明史当中经历的气候变化显得微不足道。比起天体和板块运动,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造成的影响看起来也像是沧海一粟。在科学界,全球变暖问题也曾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争议。然而到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确实存在。这种影响已经大到了改变正常变化轨迹的地步,全球变暖由此才成为科学界和政界的共识。“我们发现,当下地球上生物物种数量、气候变化的速率和幅度,实则已经远远超过了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的最惨烈、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吴会婷说,“目前,科学家正深入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起源演化过程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用大数据分析趋势。”
⑥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牛羊打嗝、放屁释放甲烷,野猪觅食破坏土壤都会增加碳排放。其中,畜牧业排放温室气体的问题已经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重视,野猪活动排碳则是科学家在2021年新发表的研究成果。不过,比起这些动物活动,人类对化石能源的消费才始终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导因素。
⑦地质学家很少关注十万年以下尺度的研究问题。对于存在了46亿年的地球来说,一百万年也不过是须臾而已。但是,在属于人类的时间尺度上,接下来一千年乃至一百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可谓迫在眉睫。保护环境,努力维持适宜的气候,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归根结底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摘编自《第四纪大冰期遇上全球变暖人类生存环境究竟是冷是热》)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的气温存在起伏变化,现在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状态也只是暂时的。
B.在地球处于大冰期的时段里,间冰期的平均温度一般要高于冰期的平均温度。
C.米兰科维奇认为冰期与间冰期的百万年计的周期形成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
D.气候周期循环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球轨道变化、板块运动等或为影响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探讨了地质学家观察尺度下的气候周期划分,并提出人类如今正处于一次大冰期中的论断。
B.文章列举真核生物的出现、超大型火山爆发事件来证明生物的演化会受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C.文章将生物大灭绝时的生物、气候情况与现在比较,论证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同气候变化的关系。
D.文章通过区分地球和人类不同的时间尺度及论述气候变化的成因,阐明了关注全球变暖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地球气温的高低变化存在周期性,所以气温升高也是正常的变化趋势,人类无需担忧。
B.全球变暖成为科学界和政界的共识是因为已有证据表明人类活动对气候确实存在影响。
C.动物活动虽然不是排放温室气体的主导因素,但也已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重视。
D.人类如果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应主要解决化石能源消费造成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北风吹雁
刘美兰
下午5时10分,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
朱晓玉抬起头来望望天,天空黑沉沉的,北风呼啸着一阵阵从站台掠过,无形雁阵撞击着她的黑色羽绒服,她不由得将头埋进灰黄黑小格围巾里,提着小马扎推着旅行箱往标有6号的候车点走去。此刻,6号候车点的人已排起了长队。
一会儿,K568次列车就要进站了,每到周末返回J城的人多,朱晓玉只买到站票,所以她提着小马扎呢,一个半小时后就到J城了。这样的双城生活让朱晓玉渐渐变得能干起来。
因为丈夫陆迅下派在J城当公安局局长,J城现在已成为她全部生活的中心内容。
周末去J城,她不去都不行,有父母催着呢。做陆迅爱吃的可口饭菜,收拾陆迅的脏衣服和家务,她忙得不亦乐乎。到了周一,又得起大早赶回W城上班。W城还有她已年迈的父母,小病小灾的不断。女儿倒是没让她操什么心,静悄悄地自己考上了研究生。一年年地过去了,她憔悴下来,她累了。那天,她几次想对陆迅说:“咱不当局长了,回W城吧。”她还没开口,陆迅却拍着她手说:“媳妇儿,你知道吗?我现在感觉最幸福的事,就是周末晚上推开家门时,你正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做饭。”
J城有着600万人口,当一名公安局局长该是何等风光。可是,在媳妇儿面前却只有这点小小的要求。朱晓玉眼圈一红,扭过头去,低下了头,两颗泪珠一前一后地砸在一株四叶草上,四叶草颤抖了一下又挺直了身子。公安工作危险性强,朱晓玉从来不问陆迅工作,陆迅怕她担惊受怕也不会去说工作,两个人平静而默契地过着惊心动魄的生活。
K568次列车到了,她麻利地提起旅行箱。今天运气不错,靠近车门过道处正好可以放下一个马扎。火车开动了,哐且哐且地扑向迷离的暗夜里,关于陆迅的回忆又潮水般地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的嘴角浮现出几丝笑意。
因为五道拐或者说是爱情,他们走到了一起。那时候陆迅是片儿警,朱晓玉还在音乐学院读书。一天,朱晓玉下课早,背着书包回家。可刚拐进五道拐巷,几个小混混就围上来了,这个伸手抓她的长辫子,那个扯她的书包带,朱晓玉吓坏了。喊吧,可这地处偏僻,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幸亏碰上了陆迅。那天,陆迅为王家奶奶送户口簿,看到了,还没放好自行车就冲上前去,三个招式就把他们制伏了。后来的后来,漂亮的朱晓玉嫁给了陆迅。
“旅客同志们,请注意,J城火车站就要到了……”
沉浸在回忆中的朱晓玉抬起头,目光停留在旅行箱上。箱子里有父母给女婿带的中药、好烟以及W城特色菜。陆迅为了案子长期加班加点,开始出现失眠状况后嗜好抽烟了。一个女婿半个儿,陆迅在他们眼里早就是亲儿子了。有一次,母亲说:“晓玉啊,我发现你怎么越来越像陆迅呢?”像吗?怎么可能像陆迅?她望着镜子仔细端详,呵,眼神,对,是眼神。她的眼神越来越坚定了,越来越勇敢了。记得有一回,有个黑社会成员给陆迅寄了颗子弹,是她打开的快递,她打开后笑着对陆迅说:“有人用花生米恐吓你呢!”母亲说:“嫁谁随谁,人总是在成长的。晓玉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柔弱无骨的晓玉了。”
车慢慢停住了,车上的旅客秩序井然地往外走着。朱晓玉围上围巾,用一条尼龙绳将马扎捆在旅行箱的把手上。她知道,陆迅不会来接她,但没关系,她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在寒冷的J城街道上。北风吹雁雪纷纷,她大步地行走着,渴望着寒风送来一个充满美好意境的玲珑剔透的冰雪世界。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写朱晓玉“准时”地出现在W城火车站第三站台的月台上,“准时”在这里主要说明朱晓玉经常在这一时间去J城,对火车时刻非常熟悉。
B.小说擅长细节描写,如对小马扎、人物衣着、旅行箱里的中药、好烟等的描写,表现了朱晓玉对丈夫的爱,也从侧面塑造了陆迅的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C.小说中有朱晓玉流泪的情节,主要写她听到丈夫的话之后,被丈夫作为一个公安局长,推开家门能看到妻子在家中系着围裙做饭就能满足而感动。
D.这篇小说语言既简洁朴实,也不缺乏诗意,色调丰富、意蕴隽永,有着英雄救美的美丽故事,也有着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平静而默契的生活。
5.小说叙述朱晓玉去J城探望丈夫的行程,其间穿插了不少回忆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以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结尾,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3分)
踏莎行
寇俊杰
春风萧瑟,乍暖还寒,阴雨蒙蒙,芳草萋萋。开封通往陕州的官道更加泥泞,两辆
驴车在湿滑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突然,前面的驴车陷进泥坑,车夫挥鞭抽打毛驴,可任凭怎样使劲儿,木轮车像是被泥水吸住一样,就是出不来。寇准挑起轿帘说,寇安,别打了,还是我下来推吧!寇安没法,只好也下来和寇准及两个随从一起推车。无奈车重人少,力量不够。寇准说,不行就先把车上的书卸下。寇安说,大人,那是你的心头肉啊!怎么舍得弄脏?大家正一筹莫展,路过的几个村民走过来,有人施礼问,是宰相寇准寇大人吗?正是,但我现在已不是宰相了。我们听说大人没有因为澶渊之盟受到封赏,反而被贬陕州,故有此一问。他对其他村民说,我们帮帮寇大人吧!大家一起用力,终于把寇准的驴车推出了泥坑。寇准再三相谢。村民说,寇大人澶渊之功,让中原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老百姓还不知怎样感谢寇大人呢。
寇准重新上车,已是满身泥水。车内的宋夫人用毛巾给寇准擦着脸上的汗水和雨水,心疼地说,原来在京师哪有这样的路?看你现在头发都开始白了,还要出来受这样的罪,你要是能把自己的性子收敛一些,何来被贬呢?
寇准说,社稷为重,君为轻。只要对得起天下百姓就行了。
宋夫人说,可你分不清君子和小人,把小人得罪了,他们就会为私怨而报复。我听女婿王曙说,这次就是王钦若在皇上面前说你是拿皇上的性命做赌注,澶渊一仗胜是侥幸,如若败了,他的命就没了,皇上这才把你贬出京师的。
寇准微微一笑说,王曙是怎么知道的?
他和皇上的内侍周怀政关系很好,是周怀政亲耳听到王钦若对皇上说的,还说你居功自傲,到处宣扬说没有你寇准,就没有大宋的江山——他这是诬告啊!
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寇准说,你看刚才村民为我推车,多好啊!若是奸臣,他们会这样做吗?不过你也别锋芒太露,出头的椽子先烂,想当年,你和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说不过你,生气地要拂袖而去,你竟然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拽住他的衣服不让走,直到把他说服才罢休!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这是往死路上走哇!得亏太宗英明,不但没杀你,还把你比作魏征!
寇准只是得意地嘿嘿笑着,并不说话。
宋夫人又说,不过,终归是伴君如伴虎。你这是第三次被贬了吧?皇上是个好皇帝,就怨你太耿直,连皇上的面子也不给。特别是上次被贬,有人揭发你酒后说了太宗的坏话,太宗不信,找你问一下。按说太宗也没当真,你随便找个理由太宗就能原谅。可你就是不辩解,不知道趁坡下驴,太宗给你梯子你也不要。人家是皇帝,你“将”人家的军,结果被贬到了邓州。你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
寇准说,我酒后可能真说了太宗的坏话,但那是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大丈夫做事要敢作敢当!我不后悔!
唉!宋夫人叹了一口气,今上能当皇帝,还有澶渊之盟,你都是立了大功的,可皇上就怕你功高震主,你本该急流勇退,但你非但没有,还不知收敛锋芒,皇上这才免了你的宰相,把你贬往陕州。不过这样也好,朝中是非太多,你当个地方官,陕州离我们老家又近,我们还能过个安心日子呢。再不必像以前一样——我们赶紧往前走啊!
踏莎行。寇准的脑海里忽然闪出这样一个词牌名。他叫寇安停车,从箱子里拿出笔墨纸砚,然后铺纸磨墨。他略一沉思,笔走龙蛇,写下一首《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宋夫人本想寇准写的是反思过去,从此要淡出朝廷视野,远离政治旋涡,没想到写的却是难离难别、情深意切的“情诗”。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她知道,想让寇准抛弃自己的信念真是太难了。如果皇帝用他,再危险他还是要回去的,可他又不会曲意逢迎,个性又那么张扬,虽然皇帝信任,但他由着自己性子来的做法,就是有一副好牌,也会叫他打得稀里哗啦甚至是性命不保!
宋夫人含着泪看着寇准,寇准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夫人知道,今后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写春风萧瑟、阴雨蒙蒙、芳草萋萋的场景,为下文故事定下感情基调,为寇准写出《踏莎行》作好铺垫,而且颇有诗意,吸引读者。
B. 驴车陷进泥坑后村民拜问寇准并帮助推车,通过村民之口交代了寇准有功而被贬的冤屈,对情节起到了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使情节更完整。
C. 寇准劝慰夫人说“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与上文车子陷入泥中、推车后满身泥水的交代相呼应,结构可谓严谨。
D. 寇准借《踏莎行》表达对妻子难以割舍、相爱终老的深情。宋夫人流泪,表明她读懂了丈夫,被丈夫埋藏于内心的爱妻之情深深感动。
8. 请以本篇小说为例,谈谈历史小说创作要注意的原则。(4分)
9. 小说是如何塑造寇准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老母在城中,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光武自蓟东南驰,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呼沱河,从破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曰:“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赐以珍宝衣帛。异稽首谢曰: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 冯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干某项事业。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人值得托付,苗萌深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谦让,不矜己功。路上遇到其他将领,他主动避让;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他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且主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5分)
(2)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①(其一)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
不因王事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篙淮水碧无情。
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作为金国贺正旦的接伴使,北行经过盱眙军。盱眙军: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宋金使者往来须经此地。第一山:在盱眙境内,因被北宋书法家米芾称为“第一山”而得名。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第一山”既照应题目,又一语双关,暗含诗人对当地山川风景的赞美之情。
B. 颔联说若非受朝廷之命哪能来到这胜地,流露出诗人得以与高人眺望中原的喜悦。
C. “小出”“那得”等口语的使用,质朴无华,体现了杨万里诗歌平易通俗的特点。
D. 诗人登山观景,不觉暮色苍茫,凝望着隔岸点点渔火,悲从中来,可谓言近意远。
15. 诗歌的颈联是如何来抒发作者的“肠断”之情的?(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每空1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 所表现的音乐是富有变化的, “ , ”两句写出了乐声由婉转流畅到滞涩低沉的过程。
(2)《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曲,将情感推向高潮,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3)《荀子 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俭朴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大的德行,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基础。环顾我们身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虽然整体上有所 ,但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惊人, 的“消费主义”盛行,一些人陷入“挥霍浪费”“透支消费”的怪圈,( )。如果任由铺张浪费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成为在全社会 的不良之风,就有可能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当此之时,我们有必要重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深刻意义,让更多人自省自励、引为镜鉴。
对于国家来说,提倡勤俭节约之风,要增强危机意识、赓续艰苦奋斗精神。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 、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无论是因为针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还是针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都需要我们时刻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作风。“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只有节约每一粒粮食,节约每一点资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才能拥有抵御风险的深厚底气、迎战困难的强大力量。
17.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改善 斑驳陆离 漫延 风餐露宿 B. 改观 斑驳陆离 漫延 风餐露宿
C. 改善 光怪陆离 蔓延 筚路蓝缕 D. 改观 光怪陆离 蔓延 筚路蓝缕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显然与我们所需要、所弘扬的社会风尚大相径庭
B. 显然我们所需要、所弘扬的社会风尚与这大相径庭
C. 这显然与我们所弘扬、所需要的社会风尚大相径庭
D. 显然我们所弘扬、所需要的社会风尚与这大相径庭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无论是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
B. 无论是因为面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还是面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
C. 因为无论是针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还是针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
D. 无论是因为针对宏伟的奋斗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还是针对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现实国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II(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 ① 。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 ② ,都需要吃碘盐。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 ③ ,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但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第25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个人(集体)入围名单公布时,一位入围者江健的“影子”照片引人关注。他的照片没有清晰的五官,没有面部表情,只有一个模糊的轮廓,胸前是鲜艳的五星红旗。相较其他入围者详尽的介绍,江健的介绍字数寥寥,只注明为“国家安全机关干警”。
习总书记曾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还有多少像江健一样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工作者?
面对这张特殊照片,你会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呢?请写一篇发言稿用于班会课交流。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答案
1 2 3 4 7 10 11 12 14 17 18 19
C C D B D B C D B D A A
5、①人物上,补充交代了女主人公恋爱、家庭生活的状况,表现了她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以及她勇敢、镇定、能干等特点,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历程,丰富了人物形象。②情节上,现实与回忆交替呈现,充实了小说内容,使小说情节更加完整。③主题上,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公安干警及其家属在社会建设中的默默付出与奉献。④艺术效果上,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小说摇曳多姿。(每点2分,答出3点得6分)
6、①在形象上,小说对女主人公在“北风吹雁雪纷纷”中大步行走的情景描写,烘托女主人公不畏艰险、不惧风雪的形象特征,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②在结构上,北风吹雁的景象描写,紧扣标题,和开头呼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在艺术效果上,小说结尾描写北风吹雁的景象,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每点2分)
8. ①符合历史真实:重要场景、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必须真实,力求还原历史;如寇准澶渊之盟立功、三次被贬、寇准忠君爱国的正面形象等均有据可考。②适度艺术虚构:在细节上通过艺术的虚构、想象,使历史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形象;如在雨中赶路、推车擦汗、夫妻对话等细节是虚构出来的。③贴合当今时代:不能为写历史而写历史,要反映现实特点,体现时代意义,解决当下问题;如本篇所表现的忠诚、耿直、超然等依然有现实意义。 (写出2点即4分)
9. 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如通过寇准的语言“社稷为重,君为轻”等表现他坚守正道,忠君爱国的形象,“再泥泞的路,太阳一出来就晒干了”等表现他的豁达;“拉住夫人的手,坚定地点了点头”表现其坚定执著;②侧面描写(对比衬托):通过借宋夫人与寇准的对话及二人世界观的冲突对比,表现了寇准耿直坦荡、个性张扬的性格特点;通过村民主动帮他推车及所说的话,表现他体恤百姓, 深受爱戴;③环境烘托:通过开头部分对萧瑟凄寒天气及泥泞道路的描写,烘托了寇准穷而益坚、正道直行的高尚形象。(3点6分)
13.(1)冯异从小路出城巡视下属各县,被汉兵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追随光武刘秀,趁机(于是)推荐冯异。
( “间”,从小路,偷偷地。“行”,巡察。“为……所”,表被动,被。“执”,抓住。“从兄”,堂兄弟。)
(2)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专权,权势很大,百姓归顺他。
(“久”,长时间的。“有章”,有奏章,或弹劾。“专制”,独断专行。“归心”,归顺。)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他爱好读书,通晓《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初起时,冯异以郡掾的身份监察五个县,与父城县长苗萌共同守城,为王莽抵御汉军。光武攻击颍川时,攻打父城攻不下来后,就驻兵于巾车乡。冯异秘密地到所管辖的属县巡察,被汉军抓获。当时冯异的堂兄冯孝跟随光武,于是举荐冯异,冯异得到了光武帝的召见。冯异说:“我的老母尚在父城之中,请允许我回去据守五个城邑,立功来报答您的恩德。”光武说:“很好。”冯异回去后,对苗萌说:“当今众将领大多暴虐专横,只有刘将军所到之处不抢掠。我看他的言谈举止,并非庸俗之人,可以归附他。”苗萌说:“我与您生死与共,一切都听从您的安排。”冯异等人随即打开城门奉上牛酒相迎。光武任命冯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光武从蓟城城东快速南下,来到饶阳的无蒌亭,当时天寒地冻,众人饥渴疲惫,冯异送来了豆粥。到了南宫县,遇上了大风雨,光武进入路旁的空房子里,冯异又送上麦饭。光武于是又渡过滹沱河,冯异又跟着光武击败王郎,被封为应侯。冯异为人谦让,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路上与其他将领相遇,总是让自己的车到路边避让。进退都做好标记,军中称为最有秩序。每次宿营,众将领一起坐下来评功,冯异常一个人躲在树下,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攻破邯郸后,军中调整将领部署,并重新分配各自的归属。很多将士都愿意跟从大树将军,光武因此赞赏他。冯异跟从光武平定了河北,诸将领都劝光武即位,于是,冯异同诸将领议定“光武”为尊号。这时,赤眉扰乱三辅,于是派遣冯异讨伐赤眉,并授予征西大将军,与邓禹一同攻打赤眉。冯异让壮士换成赤眉军的衣服,埋伏在路旁。伏兵突然冲出,衣服相同,赤眉军难以相认,于是众人惊溃。冯异追击,打败了赤眉军。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专权,权势很大,百姓归顺他。光武派人将奏章拿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道:“臣在军队只是充数,受到皇上错爱,处于大将的位置,封为通侯,受命执掌一方大权,从而立下一点功劳,冯异见所示臣的奏章,我惶恐不安,”光武下诏回答曰:“将军对于国家,于义理上是君臣的关系,在情义上却如同父子,有什么嫌疑,却要怀有恐惧的心情?”赐予冯异珍宝锦缎。冯异稽首道谢,说:“今天,臣希望国家别忘记河北之难,为臣也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来多次被光武帝召见,宴请,商议平定蜀地。过了十多天,皇上让冯异的妻子儿女跟随冯异一起回到关中。第二年夏天,冯异与诸将攻打落门,未成功,病发,死于军中,谥号曰:“节侯”。
15. ①颈联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中原青翠万里,淮河半篙碧水,浩浩荡荡,倾泻了作者对中原的无限深情,表达了作者对在金人残酷统治下广大北方人民的怀念。
②拟人修辞,“无情”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淮河滔滔的淮河无情地把淮河北岸的人民要想倾诉心酸苦难的话隔住了,表达了诗人面对沦陷失地的痛苦,对山河难以统一的心酸。
16. (1)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2)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0.答案:①所以不需要吃碘盐②还是内陆居民③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
(每空2分,有错别字或超出字数扣1分)
21.答案:因为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所以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有错别字、超出字数或标点符号不规范酌情扣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