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说他使用焚烧林地的方法开垦土地,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史记》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 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这本质上反映出( )
A. 宗法制开始形成 B.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C. 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这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中国古代有“禹铸九鼎”的传说。考古工作者在属于夏王朝的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铜斝。另外在该遗址也发掘了不少铜渣和铜镞、铜锥等。这表明夏王朝已进入了(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
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
A. 异族贵族以礼乐制度维系贵族身份
B. 异族地区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C. 礼乐制度推动了西周文化的传播
D. 墓葬制度凸显了各级贵族的特权
商周时,内服王畿地为王室直接管辖,对外服之地大多虽享有统领权,但受封建贵族政治的制约,其控制力有限。春秋列国体制的出现,其实也正是地方逐步独立于中央的产物,原有王朝体制因此崩解。材料中“封建贵族政治”指的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中央集权制
“讳法,自周以前无之,至周公立制。人生既冠,以字易明。及有爵者,死而定谥,则固以弥文矣。后世遵之,其法愈严。……汉吕后讳雉,改雉名野鸡。”经推断,“周公”立“讳法”的真正目的是
A. 维护皇权的不可僭越 B. 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
C. 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 D. 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在西周,中央分封各路诸侯,诸侯在领地内将中心地区留给自己直接统治,其余土地分封给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卿大夫,封地叫采邑,卿大夫将自己的采邑再分给嫡长子以外的亲属——士,称作禄田。于是形成了一个以王室为中心,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分封政治结构。下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体现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的血缘关系
B. 体现了周代礼乐文明下君臣的文化联系
C. 体现了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君主专制权威
D. 体现了分封制下诸侯与周王的经济关系
《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由此可见,在分封制下( )
A. 按不同等级授予贵族土地 B.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
C. 按血缘关系授予贵族土地 D. 按封地全部面积征收租税
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
A. 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B. 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
C. 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 D. 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
西周发迹于富庶的渭河谷地,定都岐山脚下的镐京。如何控制新增的广大东部地区?周公决定继承武王的规划,在洛邑新建一个都城,称为成周,镐京则称为宗周。镐京为“宗周”,意在强调
A. 为天下之大宗 B. 周公是天下共主
C. 镐京是周的发迹之地 D. 镐京是周的都城所在
央视春晚成龙深情演唱《国家》,歌曲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完美呈现,诠释了国与家的血脉相连,让亿万中国人在感动之余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古代把“国”与“家”结合起来的制度是( )
A. 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候“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同时又要给予受封者賜礼器,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周王室这些规定( )
A. 旨在传播周王朝先进的文化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C. 凸显周王与诸候的隶属关系 D. 规范了诸候的日常生活行为
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这样,各国间同姓多是兄弟,异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缘关系,可以增加相互间的联系。如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这说明西周实行同姓不婚的实质是( )
A. 加强周天子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
B. 保持周王室血统的纯正性
C. 通过血缘宗法关系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D. 确立长幼有序的宗法理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朝迷信鬼神 ,统治方式野蛮落后,加速了商朝的灭亡。武王伐纣以后,武王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周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辅政。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周公以“礼”来区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按周礼,天子的舞队用八偷(即六十四人),诸侯六偷,大夫四偷,士二佾。这样,阶层不同从而使用舞队人数的不同,就有形或无形地给人们灌输君权至上,无人能与之相抗衡的等级秩序思想。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让贵族子弟学习音乐并非是让他们真正去表演,而是让他们懂得“礼乐”是一种有效的治国方式。
一摘编自黄廷富《周代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礼乐制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材料二:“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其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仲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吕氏春秋 当务》
据材料二,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三: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1.B2.A3.B4.A5.C6.C7.B8.B9.A10.A11.D12.A13.B14.C15.C
16.(1)背景:周初封邦建国,推行分封制;成王继位,周公辅政;吸取商朝灭亡教训,改善统治方式。实质:维护贵族等级制度。
(2)特点:相关规定系统严密;与分封制和宗法制密切配合;区分等级划分的同时又强调和同共融。
17. (1)制度:宗法制。目的:维护分封制。
(2)“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表明太史据法而争的理由是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坚持嫡长子继承制。
(3)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到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伯阳发出“周亡矣”的感叹。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