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选择性必修二综合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选择性必修二综合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19 21:4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综合检测试卷
一、单选题(14题,每小题2分,计2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棉蚜主要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普通草蛉是棉蚜的捕食性天敌。科研人员通过人工释放普通草蛉和施用农药分别对棉蚜进行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分别在处理后的第6天、第12天、第18天测量田中的棉蚜减退率[(处理前棉蚜数-处理后棉蚜数)/处理前棉蚜数×100%]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进行棉蚜种群密度调查,对照组棉蚜种群数量将呈“S”形增长
B.生物防治的原理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生物防治田内棉蚜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依据棉蚜减退率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化学防治使棉蚜的种群数量变化呈衰退型
D.化学防治后,随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对棉蚜数量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强
2.如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对该图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
3.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和传染病等
B.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C.许多植物种子在春夏季萌发,主要受温度影响
D.东亚飞蝗爆发主要是气候干旱导致的
4.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记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5.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种群的重要特征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包括种间关系、优势种、种群密度等
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
6.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暴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暴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生存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生存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7. 图是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珊瑚礁体积增大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8. 如表为稻田适度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 023 2.72
对照 3 474 2.56
A.该稻田中水稻→鱼→人构成的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B.在该稻田中,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使水稻产量提高
C.稻田养鱼使水稻能从土壤中吸收更多鱼粪中的有机质,提高水稻产量
D.与普通稻田相比,稻田养鱼可以降低稻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9. 如图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D1/D×100%
B.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D.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10. 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增强①过程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
B.②⑤⑥表示呼吸作用
C.甲、丙、丁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D.能量沿着食物链甲→丙→丁流动
11. 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对生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蝙蝠的“回声定位”这一信息使得蝙蝠能够捕食猎物,躲避敌害
B.菊花接受的日照长短这一信息使得菊花能够适时开放
C.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的传递是由一个(种)生物发出信息,另一个(种)生物接受信息
1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反馈调节可维持两者数量的相对稳定
B.因为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不易恢复
C.荒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D.河流轻度污染后的自身净化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13. 如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捕食链中的第一、二、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如A图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经过一段时间后,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如B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的a、b、c所代表的生物,它们不能组成一个生物群落
B.图中b包含的各种生物处于同一个营养级,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C.图中所示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有较大变化,但物种的丰富度基本未变
D.由A图到B图的变化过程中,c获得的能量最多
14. 下列有关生态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小龙虾作为美味引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建立某沿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C.石油泄漏造成海洋污染,石油污染物会沿着食物链转移
D.红火蚁、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降低
二、多选题(共5小题,每题3分,计15分。每小题不只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选对得3分,少选得1分,错选得0分)
15. 图是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该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该人工湿地的构建充分运用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多级利用的原理
16. 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
A.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B.b的数量特征中能预测其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结构
C.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
D.d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
17. 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18. 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λ值(λ=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并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下列关于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3年,甲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c点对应的时期,甲、乙种群数量相等的可能性极小
C.乙种群在这4年中,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第2年末,甲种群数量比乙种群数量多
19.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蓝藻、硝化细菌、硫细菌等原核生物也可以充当生产者
B.若食虫鸟被人类大量捕杀,短期内植物虫害将严重
C.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成分只有生产者
D.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三、非选题(共5小题,计57分)
20.(12分)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问题。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作    。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主要是由 和       引起的。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植物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4)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20~30年间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
21.(10分)如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1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
(3)图2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
实现的。
22.(14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国的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请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  。
(2)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      分解,产生的CO2和无机盐可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进行的。
(3)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在一段时间内昆虫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鼠与蛇的关系是     。
(4)若蛇的食物有来自蛙,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玉米
    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5)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是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填“K”或“K/2”)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    。
23.(11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一般包括红树林、滩涂和基围鱼塘三部分。图D4-8为某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红树林湿地不同潮间带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的修复过程中发生的演替属于    演替,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增强。
(3)基围鱼塘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水产品,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为保护红树林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4)每年输入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伴生植物等生产者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流入初级消费者,其余能量的去向是       、       。
24.(10分)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按右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图1 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1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2)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 (填字母顺序),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步骤五中每天应 对两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2,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 个。
(4)对图2的中方格中酵母菌计数时,最佳计数路径是 (a~d中选择填空)。
(5)在实验过程中,若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则计数时结果 (填“偏大”“偏小”“基本不变”)。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CAADD 6-10:DDBAD 11-14:DBDA
二、多选题
15:ABC 16:BD 17:ABD 18:ABC 19:AB
三、非选题
20.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样方法 S0(2分) (2)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3)C(2分)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2分) (4)20(2分) 0
21.答案:每空2分。(1)热能(或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高,可利用的能量少,能供养的生物个体数量少
(2)Ⅱ所同化的能量 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2.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玉米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2分)(2)分解者 二氧化碳 (3)先增加后减少 捕食
(4)45(2分)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分)
(5)标记重捕法 K 0
23.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生产者 水平(2分) (2)次生 抵抗力(2分) (3)直接(2分) 就地(4)流向分解者 暂时未被利用
24.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先稀释再计数 (2)B→A→C(2分)
(3)定时(固定时间) (2分) 3.5×107 (2分) (4)a
(5)偏大 先浸泡再冲洗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