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拿
来
主
义
提到鲁迅,你会想到哪些词条?
拿
来
主
义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阿Q正传》
《伤逝》
《孔乙己》
《故乡》
《社戏》
《祝福》
《记念刘和珍君》
《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梗王、金句王、段子手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打工人高调辞职
优秀的平面设计师
02
周令飞上热搜——鲁迅热度不减
拿
来
主
义
学习目标
1. 筛选并整合文章相关信息,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2. 领会本文比喻论证的作用及先破后立的论证力量,品悟文本妙用反语、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3. 理解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面对待传统文化、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明晰文体
毛泽东曾说:“其杂文象投枪,象匕(bǐ )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代表作:《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等
杂文,是简短的评论性短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的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
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卖国投降路线,主张“全盘西化”,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写作背景
条分缕析,合作探究
1.本篇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但是作者在哪才开始说“拿来主义”是什么,要如何“拿”?
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什么是“拿来主义”?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
“放出眼光”指要深刻洞察,有鉴别力;
“自己来拿”指要自主选择,为我所用。
从“所以”一词可以知道① - ⑥段论述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拿来”?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
拿来主义
破 论
(1-4)
立 论
结 论
(5-9)
(10)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闭关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回答了“为什么要拿来”的问题
回答了“什么是拿来”的问题
回答了“怎么样拿来”的问题
思 路 梳 理
第一部分(第1—7段)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8-9段)运用三组比喻,批判三种错误态度,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并指出正确的做法。
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条分缕析,合作探究
2.在第七自然段之前出现了哪几个“主义”?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和危害?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小组讨论)
主义 实质 做法 后果 态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主 义 实 质 做 法 后 果 态 度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闭关锁国(惧外排外)
卖国主义(媚外投降)
文化扩张
(政治经济文化侵略)
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
大门被枪炮打破,碰了一串钉子。
(鸦片战争、割地赔款)
否 定
送古董、画作、梅兰芳
祸延子孙
(子孙沦为乞丐)
否 定
否 定
送来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
美国电影、
日本的小东西。
中国大受其害,结果对外国文化一概排斥。
误 国
卖 国
害 国
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效果:将抽象的说理生动形象化,容易理解。
尼采
自诩是太阳
光热无穷
只是给予,
不想取得
他发疯而死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
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只想送去,不想拿来
子孙沦为乞丐
(亡国灭种)
3.说说“抛来”、“抛给”、“送来”“拿来”有什么区别?
拿来
抛来
抛给
送来
是主动获取。“拿来”的是经过挑选的有用的东西。
是随意的,把无用的东西送人,或无代价的送人或施舍,是中性词,一般不怀有不良动机。
帝国主义是有目的的给予,是恶意输出,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
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
抛来≠抛给 抛给=送来 送来≠拿来
论证构思
先
破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排外
误国
媚外
卖国
惧外
害国
因为
因果论证
所以
拿来主义
后
立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对,所以要采取拿来主义!
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
4.本文主要谈论“拿来主义”,为何先谈“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1)“先破后立”,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给“拿来主义”的提出做了铺垫。
(2)“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驳论:一种论证方式,先破后立即先打破错误的观点,然后建立新的观点。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5.“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是怎样说理的?
“大宅子” 三种人 表 现 实 质 论证
方法
文化遗产
孱 头
昏 蛋
废 物
怕被染污,
徘徊不敢走进门
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欣然接受,
蹩进卧室大吸鸦片
害怕继承,
拒绝借鉴,
逃避主义
割断历史
盲目排外,
虚无主义
崇洋媚外,
全盘西化,
投降主义
比喻论证
反面论证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 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是怎样说理的
喻体 做法 本体 态度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姨太太
纯精华的部分
吃掉。但不“大宴宾客”
吸收(使用)
精华和糟粕共存的部分
作为史料
(存放)
趋利避害
(使用)
送一点去博物馆,其余毁掉
糟粕部分
送到药店,但不故弄玄虚。”
各自走散
封建糟粕
剔除(毁灭)
比喻论证
三组比喻把对待文化遗产“先占后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正确态度阐述得深入浅出,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拿
来
主
义
7.文章结尾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五个相应的问题。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
4.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作用: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举例论证(1)
2比喻论证(8、9)
——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3类比论证(3)
——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4因果论证(1-7)
——分析事物因果.
5对比论证(8、9)
——用性质相反的事物作比较
8.列举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语言艺术
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犀利、幽默。举例说明。
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进步”是反语,表现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嘲讽。
总结提升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这是语言的布局问题。明明要批判,却先作肯定,这种欲擒故纵之法常用于驳论。为反语,体现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本文的语言艺术
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犀利、幽默。举例说明。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捧”,刻画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心理;“挂”,只有几张画,却还要一路的“挂”过去,表现其自鸣得意、大张旗鼓。“几张”这一数量词,暗示了“学艺”上的东西已相当贫乏。从而揭露了所谓“发扬国光”实际是自欺欺人,非常可笑的,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总结提升
是什么
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送去主义:送古董、送画、送活人
送来主义: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
为什么
怎么样
不敢进门 逃避害怕
放火烧光 全盘否定
接受一切 全盘肯定
破
鱼翅 吃掉
鸦片 送药房
烟枪烟灯 展览,毁掉
姨太太 走散
立
拿来主义
错误态度
正确态度
(占有、挑选)
立
破
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论证构思
先
破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
排外
误国
媚外
卖国
惧外
害国
因为
因果论证
所以
拿来主义
后
立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都不对,所以要采取拿来主义!
结合社会热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怎么拿来
此前,在上海展出的《迪奥与艺术》因为一幅由摄影师陈漫拍摄的照片引发了网络热议。
女模特穿戴着清朝的护甲和头饰,头发油腻花白,皮肤黑黄,妆容厚重暗黑,满脸都是雀斑。她手提一款同色系的Dior包包,一双狭长阴郁的眯眯眼,正透过照片阴鸷地望着观众。
但就是这样一幅图片,却被打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东西方艺术融合,弘扬东方美学的名头,随着迪奥的艺术展,在全球各地巡回展出。
我们谈论美、追求美,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追求温饱,到追求艺术和精神文明,这个过程我们花费了数十年。
在我们对美学的定义还处于空白的时候,潜藏在绚丽夺目的影视、艺术作品包装下,强势的西方文化悄然入侵。
我们恍若未觉,但西方国家对于「美」的标准和定义,早已经被潜移默化地植入脑海。 「眯眯眼、塌鼻梁、高颧骨」元素成为西方对中国人的审美偏见,是西方对亚裔群体的刻板印象。并且,这个「美」的标准和定义的解释权,被西方持续霸占并垄断至今。
《中国妇女报》
我们反对“白瘦幼”的病态审美,也拒绝制造容貌焦虑,我们更加反对这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畸形审美。“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要不得!这背后掺杂着丑化中国女性形象,曲解中华文化的意图,某些摄影师和国外品牌的“审美”,出格了!
央广网:
艺术当是美的,美的种类可以是多样的。我们推崇艺术的个性化创作,并不代表我们接受无底线丑化;我们欢迎艺术的百花齐放,也不代表我们会容忍“假恶丑”大行其道。只有让艺术回归“真善美”的本真,才是品牌和作品立足长远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