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9 08:4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丞相权力太大了,忠奸难辨睡不好 ;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好了歌
亟待解决的问题:
皇帝的烦恼
丞 相 权 大
忠 奸 难 辨
官 吏 难 选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朝代 制度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品行
门第
才学
地方举荐
中正评定
自由报名
分科考试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最初是家世和才能并重。
(一)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下卷
(二)科举制
1.创立背景
2、演变过程:
①隋文帝 分科考试;
②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③唐太宗 增设明经;
④武则天 增加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⑤唐玄宗 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2、演变过程: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选官制度——科举制
材料一: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王定宝《唐摭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
②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③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
④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⑤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西周
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战国
汉朝
魏晋
依据出身
依据战功
依据品行
依据门第
选官制度小结
科举制
废除
隋唐
1905年
依据才能
科举制使得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1.背景:
结束分裂局面,重新实现大一统。
2.目的: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3.概况:
隋文帝实施,唐朝完备,后世沿用。
二、三省六部制
4.内容: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部;
5.职权: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拟”;
门下省是审议机构——“门审”;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尚行”;
“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州(郡)县
地方
中央
(起草政令)
(管理 政务)
(审核政令)
6.特点:
1)职权有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相权一分为三,其长官品级较低;
(中央集权制有了新发展,从由集权方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发展到用分权的方式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思维拓展:
从秦汉到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相权不断分散而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汉代时期---
编户齐民制度
(赋税徭役制度形成)
魏晋南北朝---
实施租调制度
隋唐时期---
前期:租庸调制度
后期:两税法
思考:赋、税、役、租、调、庸的含义?
三、赋税制度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唐代调布
唐代庸调银饼
“怀集”银饼出产地(广东肇庆怀集)
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政府的赋税收人也有了保障。
北魏
隋朝
唐朝
前期沿用隋朝的租庸调制,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 岁的成年男子,“庸”无年龄的限制。
实行租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租即土地税和调即户税,还要服兵役和徭役。
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后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收税标准:按人户收粮食和绢帛。
安史之乱
两税法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 悉省。
——《资治通鉴》卷226
租庸调制 两税法
目的
标准
影响
①对农民人身控制强
②纳庸代役保证农时
③政府赋税得到保障
①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②简化税收名目
③扩大收税对象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人丁
财产
巩固统治,
保证财政收入
缓和阶级矛盾,
解决财政困难
汉代时期---
编户齐民制度
(赋税徭役制度形成)
魏晋南北朝---
实施租调制度
隋唐时期---
前期:租庸调制度
后期:两税法
征收的标准:
征收时间:
农民服役:
人丁→田亩、资产过渡;
由不定时→定时
由必须服役→可以代役
选官制度的创新:
改变人们的命运,扩大了国家统治基础,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中枢机构的完善:
健全了国家的治理体系,维护了社会稳定.
赋税制度的改革:
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课堂小结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习近平
课堂检测
1.两税法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不分主户(本地土著户)和客户(外来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并登人户籍纳税。这一规定有利于( )
A.抑制土地兼并 B.维护地主权益 C.增加政府收入 D.经济模式变革
C
2.唐开元年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设正堂与后院两部分。群相于正堂议政,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擅与,法不可剥害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后院分设五房办公,即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和刑礼房。该举措( )
A.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C.充实了封建统治基础 D.使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D
3.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A
4.据《新唐书》载,武周以前“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文,但以不预关中集团(武将功臣世家)之故,致遭屏抑者”。武周政权建立后,“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陈寅恪谓之“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武周时期“社会革命”的加速主要得益于( )
A.科举取士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门阀士族的崛起 D.庶族地主的衰落
A
5.唐朝定制是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政见不一,相互掣肘,造成扯皮拖拉,于是在门下省内设政事堂,三省长官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B
6.1015年,蔡齐考中状元,宋真宗问主考官是否认识蔡齐,当被告知朝中无人认识这名状元时,他如释重负地道:“人无知者,真所谓攫求寒畯也。”据此可知,宋真宗意在( )
A.确保科考公平公正 B.抑制门阀士族势力发展
C.选拔寒门才俊为官 D.限制特权阶层参加科举
A
7.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 )
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 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
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 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
C
8.汉代的察举官员是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制度,辟除制度是长官直接聘任部下,部下与长官结成连带责任。这种制度长期执行会( )
A.加强中央集权 B.冲击中央集权 C.加强君主专治 D.削弱贵族势力
B
9.汉代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 -般特科。岁科以“孝廉”为最重要,特科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可见,察举制( )
A.仅以道德为标准 B.严格考试程序 C.有利于弘扬儒学 D.淡化人才能力
C
10.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