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6.2《登泰山记》课件(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8 21: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登泰山记
登 泰 山 记
姚 鼐
泰山之阳,_______;其阴,_______。阳谷皆入汶,_______。________,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______,_______,_______,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_______,_________。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_______。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________,余所不至也。______,_______,世皆谓之天门云。_______,______。及既上,________,_______;望晚日照城郭,_______,_________。
一、课前检测(5分钟)
二、解读文本 (30分钟)
第三段: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戊申日月底这一天,五更时,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打在脸上。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一样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像一条条线一样呈现出奇异的颜色,片刻之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
采:同“彩”
线:名词作状语,像一条条线一样
省略句,(余)与子颖坐(于)日观亭
极天云一线(呈现)异色
(判断句)
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诸生许用德者以闰六月朔……(《阎典史传》)
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点评精讲
特定称谓纪日法
五鼓:古代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

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时间 19:00-21:00 21:00-23:00 23:00-1:00 1:00-3:00 3:00-5:00
时辰 戌时 亥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更点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点评精讲
五鼓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太阳升起,颜色纯红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判断句

(1)或者,如 :或坐或俯,或笑或哭。
(2) 有的;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又如:或五十步而后止,或百步而后止
(3)有时
如:或尽粟一石
(4) 或许,也许
如: 或异二者之为
(5) 表示假设。犹倘若, 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或若 王陵知了,星夜倍程 入楚,救其慈母。
点评精讲
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主要写山顶观日出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稍见)、日出时(须臾)和日出后(日上)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日出前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出后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日出后
第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主要写山顶观日出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
日出前(稍见)
日出时(须臾)
日出后(日上)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
第三段主要写山顶观日出,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运用了什么手法?日出的意象是什么?
比喻、拟人:
“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
“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姚鼐不光选择了写泰山,还选了写日出时刻,这都是他所寄托的儒家情怀的写照。日出的意象:一日之计,欣欣向荣,是积极入世的。
1.视角:上下、远近,俯视仰视
2.感官: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
3.状态:动静或虚实
4.角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5.其他描写方法: (1) 虚实结合
(2)点面结合
(3)白描和工笔
(4)细节描写
点评精讲
古诗文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
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都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以及模糊或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行宫: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殿,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行在: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泛指皇帝所到之处:行在仅闻信。
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人文景观: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
第五段: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同“圆”
游记常用格式,结尾交待记游人
省略句
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自然景观:“三多”、“三少”、“三无”。
“三多”是:多石、石多平方、多松;
“三少”是:少土、石少圆、少杂树;
“三无”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日观数里内无树。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
作用:对泰山风貌的必要补充、增添泰山之美……
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我质疑
我分享
交代泰山位置
记述登山经过
描绘日出美景观
返记人文景
补写自然景观
交代游记作者
全文思路
文章主旨
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写出了泰山的壮丽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生景观,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爱。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自京师乘风雪 乘: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长城之限 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皆谓之天门云 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磴几不可登 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苍山负雪 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烛天南 烛: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检测(5分钟)
助词,无实义
动词,这里是“冒”的意思
名词,界限
副词,几乎
动词,背
动词,照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
同的一项是 (  )
A. 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B.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C.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B
解析:B 是代词,指代东谷;其他三项都是结构助词“的”。
3.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C.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D.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答案: C
解析: C 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是判断句。
4.下列对《登泰山记》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 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C. 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 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
答案:D
解析:D 项,“桐城”为籍贯。
5.名句默写。
(1)《登泰山记》中作者登上天门之后看到的景色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登泰山记》中作者对天门攀登之艰难进行描绘的句子是:“道中迷雾冰滑, ___________________”。
(3)姚鼐在描写完日出后,又回视日观峰以西群峰的句子是:“或得日或否,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1)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
(2)磴几不可登
(3)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顶。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等到达山顶,(看到)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