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8 21: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郁达夫
教学目标
一、秋之美。
品精致语言,赏秋景秋韵。
二、秋之悲。
解悠然情怀,悟悲秋意蕴。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曾留学日本,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921年参与组建了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活动,后流亡到苏门答腊。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走进郁达夫
英勇牺牲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1985年9月27日,中国官方新华社报道: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
人物轶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作背景
《辞海》: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
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
广义
狭义
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文题解读
“故都”两字点明写作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底蕴蕴含其中。
“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直接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
第1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结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作惊人之笔,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房檩(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lǐn

tuó

tuí

识记字音
【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行文结构?
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1—2):
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3—12):
通过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第三部分(13、14):
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请加以概括。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冷、清幽、清闲,寂静,悲凉)
读 景
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
【对话文本】
3-11自然段可以分成五幅秋景图,
选择最有感触的一幅进行赏析。
赏析提示:
色彩、动静、感官、手法、意象、炼字等角度
故都秋景图
秋院晨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果奇景图
秋雨话凉图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颜色
视觉、听觉
物象组合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一椽破屋
破壁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秋草
品秋味
清澈
清闲
“清”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静谧
宁静
“静”
衰败
萧索
“悲凉”
秋槐落蕊图
“静”
“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
“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寂静无人,独自徘徊,只有与自然交融;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寂寞、凄凉感觉,也流露了眷恋古都之秋的情怀。
秋蝉残鸣图
“静”
“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悲凉”
秋蝉衰弱的蝉声、嘶叫 [来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雨霖铃》
几声秋虫的哀鸣,以动衬静,渲染了故都之秋冷落、悲凉的气氛,牵动作者心魂,加“浓”了秋味。
秋雨话凉图
“静”
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
“清”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悲凉”
“那灰沉沉的天底下”
“忽而来一阵凉风”
“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都市闲人”( 这里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日胜果图
“清”
“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悲凉”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
在这些景况的描写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静”、哪些地方突出了“悲凉”?
明确
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这五幅图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无序。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景物组织在一起,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特点。
思 考
“形”是五幅故都的秋景图,“神”是“清”、“静”、“悲凉”
比 较
文章所写秋景都是北方的秋,为什么在第二段和第十三段要写南国之秋?南国之秋有什么特点?
南国之秋:慢、润、淡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作者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以“南”衬“北”,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之情。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本体 南国的秋 北国的秋
喻体 黄酒浅淡 白干浓烈
稀饭稀薄 馍馍厚实
鲈鱼细腻 大蟹粗犷
黄犬机灵轻佻 骆驼沉稳厚重
作者以排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 。南国的秋味比不上北国的秋味,直抒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淡;第四组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派”,渲染出北国之秋的豪放而不矜持。
读 人
郁达夫喜欢这“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郁达夫为什么喜欢秋的“悲凉”?
作为读者,你能理解吗?
思考角度点拨(知人论世):
1.作家个人人生经历
2.时代特点
3.作家审美追求
就全文来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明确 ①与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有关。当时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作者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
②与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
③与作者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④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并未完全摆脱传统文人的积习,所以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威胁等原因,郁达辗转各地,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而又寂寞无聊的生活。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华北暴露在日军的枪口之下,北平也将遭受践踏,1943年7月,郁达夫来到北平,怀着最后再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沉重的心情,重游故地,写下此文。
写 作 背 景
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寂廖、悲凉,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了。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写作特色
1. 精巧的结构安排
◆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作对比,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在中间的主体部分,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故都的秋之景色,突出了其“清”“静”“悲凉”的特点。
◆最后以议论和抒情收尾,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构思巧妙。
故都的秋
总写(1~2段)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江南的秋:慢、润、淡
分写(3~12段)
记叙
议论
人皆感秋
品秋非到北方不可
中国文人尤甚
总写(13~14段)
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北国之秋:色彩浓,回味永。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五幅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