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 曹 操
教例简述 /
横贯千古的一曲 短歌行 ,是诗者曹操和王者曹操的完美结合:由人生无常带来的深沉忧思和招揽人才、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互相交错,如同一榜“招贤令”,撩动了江湖万千贤人雅士的心弦,辅助曹操成就了一代业。
教例针对文本理解的难度,深入浅出,将曹操咏叹的人才按照存在形式分解为有名气的人才、隐居的人才、归顺的人才、观望的人才四种类型,对应了四种态度,使学生对诗意的理解有了与众不同的入口,收到了化难为易、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教例以诗眼“忧”为基点,统领梳理本诗线索,探究分析“忧”的三层内容,最后以诗中的艺术手法融汇点、线、面,形成缜密、唯美的诗意之网。就整体设计而言,“知人入诗”“吟读体味”“品诗论诗”“就诗改诗”四个环节,各有侧重,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教例贯彻了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品读诗歌为切入点,由文字走向诗人的情感世界,进而探究情感背后的人格魅力和生命意识,跟随曹操思考生命的价值,探究生命的意义;最后再回归文本,体会运用恰当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手法,完成了阅读诗歌的“入”与“出”。
一、导入(略)
二、初读诗歌,心灵与心灵沟通——诵其诗,通其意
1.阅读这首诗,根据课下注解疏通课文,不懂之处小组交流,仍不能解决的,提交老师。
2.学生小组交流,质疑。
(1)不理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有什么关系。 屏显补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出 诗经郑风子衿 ,原文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语出 诗经小雅 ,是招待宾客时的一支曲子,意思是,贤才来了的话,他要大摆筵席欢迎他们。
——前一句:你那青青衣领啊,深深牵绕着我的心。省略了后句:即使我不能去吧,难道你就不能主动一些和我联系吗? (含蓄,后半句没明说)
诗经 里的情诗用在这里,抒发对贤才的感情,希望贤才能主动投靠他。后面引用了 诗经小雅 诗句,是招待宾客的曲子。意为贤才来了,要大摆筵席欢迎。
(2)不理解“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要说什么。
——“明月”是古诗里的常见意象。曹操说:明晃晃的月亮啊,我什么时候可以摘到你!把贤才比作明月,希望自己能够摘取到他们,在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的胸襟。
(3)“乌鹊南飞”这句不理解。
——良禽择木而栖。是说贤才像乌鹊一样不知道该投靠谁,他们在犹豫徘徊。
三、再读诗歌,情感与情感交流——诵其诗,品其味
1.朗读诗歌,细细品味,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2.师生共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交流所感所获。
——从“青青子衿”四句读出了曹操对贤才的倾慕和忧思。曹操用了恋人用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他和贤才的关系不是上下级之间,而是情人间的关系,因为思而不见,所以忧愁忧思。曹操把自己比喻为那个多情的姑娘,对方才是那多才的情郎,这种低姿态,很有诚意,很打动人。(板书)
倾慕、忧思
——从“呦呦鹿鸣”读出曹操的欣喜、热情。贤才来后“鼓瑟吹笙”招待,非常豪爽。他既有柔情似水的一面,也有豪放热烈的一面。(板书)
欣喜、热情、豪爽
——从“山不厌高”这四句读出了大气、虚怀若谷。他把自己比作了大山和大海,气势磅礴,并且曹操很谦虚。(板书)
大气、虚怀若谷
——从“周公吐哺”两句看出他统一天下的雄心。他要学周公,要天下人才归顺,说明有大志有雄心。能以周公旦为榜样,可看出他磊落的襟怀。(板书)
雄心磊落
——从“乌鹊南飞”看到曹操的细心周到。他能换位思考,知道不是没有贤才,而是贤才在犹豫,在考虑该投奔谁。(板书)
细心周到
——从“何以解忧”两句看出曹操的忧愁,他是借酒浇愁。诗歌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字就是“忧”。如果找诗眼,应该是“忧”字。(板书)
忧愁
(教师把刚才的“倾慕、忧思、欣喜、热情、豪爽、大气、虚怀若谷、雄心磊落、细心周到、忧愁”勾画在一个大大的“忧”字里面)
3.小结:
这首诗歌有喜有忧,有悲有愁,有低沉有激昂,有小情绪也有大情怀,但是它的主基调是——“忧”。
四、细析诗歌,思想与思想碰撞——品其诗,析其义
1.如何理解这个“忧”字? 有人说这种“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你觉得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1)诗人有三方面的担忧。一是自己年龄大了,写这首诗时已53岁,感到时日不多;二是理想还没实现,想统一天下,现在却天下三分;三是需要人才,他觉得要完成梦想还需更多贤才加入,可贤才远在天边,如天上的月亮。 (板书)
人生短暂大业未成贤才难得
——第一层“忧”: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担忧并不消极。王羲之 兰亭集序 曾对生命短暂发出感慨,但恰恰是他生命意识的觉醒,因为热爱所以珍惜,所以才觉得有生之年不多。苏轼 赤壁赋 也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伤,但最后消解在“变”与“不变”的思考中了。
——王羲之感到“人生苦短”,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使自己不朽;苏轼“哀吾生之须臾”,在赤壁山下参悟了人生哲理,写下 赤壁赋 ,使自己不朽;曹操也觉人生短暂,他生逢乱世,常在“千里无鸡鸣”的荒原上与累累白骨相遇,与死亡擦肩而过,那么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担忧是什么? (屏显)
曹操对生命的思考
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曹操 精列 )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龟虽寿》)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 秋胡行(其二) )
——这些诗句可看出:对于人生之短暂,曹操看得清,想得开。即使“我”是一匹老马,仍有日行千里的志向;尽管“我”年老体衰,但胸中仍有一股激荡的豪情,仍有一颗勃勃的雄心。他不担心人生短暂,他担心的是大业未成。
(2)评价第二层“忧”和第三层“忧”。
——他担忧统一天下的大业不能完成,其担忧有深广的社会意义,是一个英雄的大情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丈夫的担当。屏显:
曹操已经构画过统一天下后理想社会的蓝图。
吏不呼门,民无所争讼;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曹操 对酒 )
——曹操统一天下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践行儒家思想,如何让“速朽”的生命“不朽”? 中国古代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说法。在这“三不朽”中,曹操选择了立功,还有立言。
点拨:
曹操有诗 苦寒行 ,写行军太行山中,很艰苦,路难行,随时会掉下去,还有虎豹蹲在路边,晚上没地方睡觉,浑身长虱子,人饥马渴,还止不住想家。他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 可他要统一天下啊!这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必须这样做!所以有人说曹操是奸臣,请多读一点曹操的诗,方知他是有大担当、大自信、大情怀的大丈夫!
曹操爱才惜才,即使在“贬曹褒刘”的 三国演义 中也比比皆是:曹操“跣足迎许攸”,曹操哭郭嘉,曹操焚信聚人心……
五、深入诗歌,生命与生命相遇——诵其诗,悟其道
1.再读全诗想想:如果你是贤才,曹操这首诗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一句? 为什么?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假如我去了,他待我如上宾,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主公面前可以实现。而且他“鼓瑟吹笙”欢迎,说明我在这里会有很好的物质待遇。
——“青青子衿。”他和我没有摆领导架子,是平等的关系。“士为知己者死”,我愿意为他“倾其所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他胸有大志,跟着他,可干出一番伟业。
2.小结:
这首诗歌将人生短暂带来的忧思和招揽贤才及统一天下的壮志豪情相结合,感情或低落,或高昂,或柔情缠绵或欣喜无限,到最后,自信、高昂将心头的苦闷一扫而空,转入一个海阔山高的大境界。
3.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