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例简述 /
郁达夫的散文名篇 故都的秋 自问世起就备受人们的青睐。作者用饱蘸深情的文笔,描绘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的北国秋色图。作者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教例思路清晰,在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抓住文中3-11段的内容,通过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的过程,具体针对“芦花”“杨柳”“秋月” “钟声”“秋蝉”等意象进行解读,重点体味文本中所用意象的意蕴,从而感受作者的心境及情怀。
教例充满了“语文味”。教者引导学生从初步体察情感开始,逐渐进入细致深入品味阶段,通过对文中词、语、句、段的斟酌,以及对作者阅历和相关诗文的勾连,和使学生渐入佳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思,从而体会到作品的情境美、语言美。
教例有两条教学线索,一是引领学生鉴赏文本的独特魅力,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阅读鉴赏散文的一种路径。后者尤其可贵,借用“诗有三境”说,即物境、情境、意境,从中感受本文物境的“形式”之美、情境的“情真”之美和意境的“意深”之美。
一、导入
1.知其人:郁达夫生平。(略)
2.论其事:1933-1937年,日本侵略东北,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威胁,1933年4月郁达夫由上海避居杭州,游山玩水。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散文名篇 故都的秋 。
二、整体把握(梳理全文结构)
三、内容概括
1.听课文3-12段朗读录音,概括五幅秋光图。
2.学生概括展示。
第一组:
(1)秋花图 (2)秋槐图 (3)秋蝉图 (4)秋雨图 (5)秋景图
第二组:
(1)残垣蓝朵 (2)落蕊写意 (3)寒蝉流韵 (4)雨桥话凉 (5)秋景沉吟
第三组:
(1)秋院秋景 (2)秋槐秋蕊 (3)秋蝉秋声 (4)秋雨秋凉 (5)秋树秋果
第四组:
(1)秋院晨景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鸣 (4)秋雨话凉 (5)秋树秋枣
四、品味揣摩(故都之秋:清、静、悲凉)
屏显: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 人间词话 )
点拨:郁达夫的人生境遇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此,他笔下的秋色、秋声和秋味,自然也笼罩了清、静、悲凉的主观色彩。
1.观秋色:课文3-11段呈现色彩的词语有哪些?
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青布、枣子。
2.闻秋声:3-11段描写的声音有哪些?
驯鸽的飞声、落蕊清扫声、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闲人的问答声。
3.品秋味:谈谈“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意象的意蕴。
(1)“芦花”意象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李煜 望江南 )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邓剡 唐多令 )
明确:芦花——凄凉、萧索、悲伤之意。
(2)“杨柳”意象
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 雨霖铃 )
明确:杨柳——怨别、怀远之情思。
(3)“秋月”意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十五夜望月 )
明确:明月——思乡、怀人之情。
(4)“钟”意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枫桥夜泊 )
落月苍凉登阁在,晓钟摇荡隔江闻。
(温庭筠 宿松门寺 )
明确:钟——嗟叹、失意与悲愁。
(5)“秋蝉”意象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骆宾王 在狱咏蝉 )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 秦中寄远上人 )
明确:秋蝉——高洁、悲凉。
(6)“秋风”与“秋雨”意象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 燕歌行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 秋风辞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夜雨寄北 )
明确:秋风与秋雨——愁苦、凄凉。
(7)小结:
上述意象愁苦、凄凉、感伤,即悲凉。它表达了一位有才华、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愁苦与悲凉,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五、课堂收束
文中的艺术特色。(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观秋色 清 闲笔出真情的语言特色
二、闻秋声 静 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
三、品秋味 悲凉 以情驭景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