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同课异构 教案:吟好诗 赏好画 尝香茗 饮佳酿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同课异构 教案:吟好诗 赏好画 尝香茗 饮佳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8 22:1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例简述 /
郁达夫的散文名篇 故都的秋 自问世起就备受人们的青睐。作者用饱蘸深情的文笔,描绘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的北国秋色图。作者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教例思路清晰,在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抓住文中3-11段的内容,通过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的过程,具体针对“芦花”“杨柳”“秋月” “钟声”“秋蝉”等意象进行解读,重点体味文本中所用意象的意蕴,从而感受作者的心境及情怀。
教例充满了“语文味”。教者引导学生从初步体察情感开始,逐渐进入细致深入品味阶段,通过对文中词、语、句、段的斟酌,以及对作者阅历和相关诗文的勾连,和使学生渐入佳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思,从而体会到作品的情境美、语言美。
教例有两条教学线索,一是引领学生鉴赏文本的独特魅力,二是与学生共同探究阅读鉴赏散文的一种路径。后者尤其可贵,借用“诗有三境”说,即物境、情境、意境,从中感受本文物境的“形式”之美、情境的“情真”之美和意境的“意深”之美。
一、铺垫
1.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感受。“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天凉好个秋”的无奈。
2.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简介郁达夫)
3.阅读散文离不开五个方面:把握情感、探究情缘、整理情物、挖掘情言、鉴赏情艺。

二、课文鉴赏
(一)总体概括。
1.速读全文,总体概括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2.故都秋的清、静、悲凉表现在作者笔下的哪些人、事、景物上?
(1)清晨院中赏秋 (2)早晨落蕊所感
(3)秋蝉衰弱残声 (4)秋雨微叹秋凉
(5)北方果树奇景

(二)师生共同品读五幅画面,用诗句点化画面,领悟作者情感。
1.欣赏第一、二两幅画面,用 天净沙秋思 点化其内容。
(1)欣赏第一幅画面。
① 朗读清晨院中赏秋段,找出具体物象,透过修饰性词语体会景与物的特点。
具体物象:破屋、浓茶、小院、碧天、鸽声、漏光、残垣、蓝朵、秋草。
作者欣赏的景物的特点:
天色——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一种明净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了“清”。
鸽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静”,以闹写静。
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杜甫说“漏泄春光有柳条”,在这里“漏泄秋日有槐树”。
阳光本是给人温暖和希望的,作者却让它多了几分冷落与萧条。
牵牛花——蓝朵。可见作者欣赏的是冷色调。
秋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草色近看遥无,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还有作为作者赏秋背景的——破屋、残垣、小院。
② 看到的是故都小院的秋的实景。这里的景语都是情语,在清、静、悲凉的景后,是一颗清、静、悲凉的心。——以情选景,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
(2)欣赏第二幅画面。
① 杜牧云:“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我看:“寒蝉凄凄雨霏霏,秋在故都槐蕊落。”朗读槐树落蕊一段,找出体现秋的清、静、悲凉的句子。
——清: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明确:这时的郁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的他“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他曾写了副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由此可感受他对人生的领悟——悲凉、落寞。但作为爱国知识分子,追求并没泯灭,对故土的热爱并没削减。由落蕊想到自己和时局,一种隐含的忧虑便油然而生,只好借“一叶知秋”的成语来曲折地加以表达。——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情语见景语。
② 用 天净沙秋思 的形式点化第一、二两幅画面。
天净沙秋思 前三句共有9个名词。名词性物象入诗也有许多名句,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仿效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的形式点化一下该部分的内容。(教师示例屏显)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2.欣赏后三幅画面,并用七言诗点化每幅画的内容。
(1)秋雨图。
① 北方的雨比起南方的雨有什么特点?
明确:奇、有味、有样。南方的雨没完没了;北方是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有风声有雨声。
② 北国秋雨给我们带来的秋味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看到秋雨图,老师想到一位写江南秋暮雨霁的高手——柳永,他有20多首词写此项内容。(屏显)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骤雨新霁,荡原野清如洗,断霞散彩“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雾敛澄江,烟消蓝光碧,彤霞衬遥天。
③ 柳永选择秋雨后的日光云影、花草树木表达自己感受,作者呢?
明确:借助人,人的穿着、活动背景、动作、神态、对话语调,感悟到的是一种悲凉。
④ 教师诗意小结。(屏显)
云散雨霁谁点缀,桥头斜影叹秋凉。
(2)秋蝉图。
① 要点:抓住衰弱的残声;啼、嘶的表现力;故都的蝉声处处有。——听蝉声感受到的是悲凉。
② 联想诗文:“鸟鸣春,雷鸣夏,虫鸣秋,风鸣冬。”(韩愈)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其实,这也是一幅秋声图,借助于蝉这个具体的物象写秋声。与这种意境形成对比的是济慈 秋颂 里的秋声。
(3)秋果图。
① 联想诗文:
鲁迅 秋夜 开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② 要点:枣树在故都处处都是;绿淡黄微感受秋意浓,因为红完之后,风来冬到。——看秋果体味到的是一种留恋,一种悲凉。
③ 教师诗句:
秋到故都蝉自鸣,残声凄凄处处啼;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黄微是奇景。
3.总结五幅画面感受到的真与美。
作者为我们选取故都实景,在一椽破屋、一方小院中看漏光、秋草、蓝朵,听驯鸽的飞声,还有瓣瓣落蕊、声声蝉鸣、层层秋雨、枚枚秋果,把我们带到老北京的寻常巷陌,体味秋的清、静、悲凉。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真情,即对故都秋的挚爱,也有内心深处的悲凉。
作者:“要把情感渗入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身体的一部分。”这里,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情景交融,浑然 一体。
4.探究情缘。
为什么选取上述秋景来写?
客观:秋天景物的自然色彩。主观:社会环境的黑暗;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作者以情选景,以景显情,使作品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三)点析首尾内容,再次领悟真情。
1.五幅画面之后有段议论,读第12段,中心句是什么,作者将议论落脚点放在哪里?
明确:分别是第5句和最后1句。作用:情、景、理达到了完美统一,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疏懒不羁、挥洒自如的美,进一步领悟到对故都的秋的深情。
2.第14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故都之秋,宁愿减少寿命也要留住,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的眷恋、热爱的执着与痴迷。
为让我们感受故都秋味,作者选取了一个参照物——江南的秋,江南的秋如何?
明确:慢、润、淡,秋味不浓,赏玩不足。
3.为什么作者不去用北平的春、夏、冬与秋横比,而是用江南的秋与之纵比?
明确:由对北国秋的赞美,感受到作者对故都风物的赞美。作者在 北平的四季 里写道:“北方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不过是小春天气;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由此,感受到作者发自内心地对故都的爱。

三、小结
1.郁达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他的散文、日记,甚至翻译作品,也让人感受到他的存在。小说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中的“我”,就是他本人。识其文要先知其人,读懂了郁达夫的作品,也就多了一份对郁达夫的了解。在故都秋的清、静、悲凉中,感受到郁达夫复杂而细微的情感。
2.金代诗人元好问说“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老师用散文诗作结。(屏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