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教例简述 /
苏轼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旧址时所作,被誉为“千古绝唱”,是宋词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词作气象磅礴,格调雄浑,“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其境界之宏大,前所未有。
教例有一条清晰明了的教学线索,教者抓住怀古诗词的一般特点,引导学生“观眼前之景——思历史之事——述一己之怀”,通过对整首词的巧妙切分,既教出了古典诗词的文化韵味,又突出了怀古诗词的个性特征。
教例妙在引导学生找到词眼,设置问题,突破一字,带动全篇。课堂围绕一个“笑”字,结合全词内容,设置了“在哪里笑”“何时笑”“笑谁”“谁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五个问题,随着问题的呈现及解决,师生逐步进入词作的情感及主旨深处,有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
通过三个主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周瑜、这是一个怎样的赤壁、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来组织教学。实则是从“词中人”——“词中景”——“作词人”这三处形象入手,设置了精妙的课眼,引导学生三入三出,把握住了文字背后的情感脉络,领会到了苏轼的人生境界。
一、主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周瑜?
1.学生充满豪情地诵读课文。
2.切入角度:临古迹,写古事,怀古人。
3.品鉴词的下片中“周瑜”的形象。
(1)尊称“公瑾”。
明确:古代对人尊称时常称其字而不直呼其名,从“遥想公瑾当年”中,可以看出苏轼在写周瑜时,对其充满了景仰之情。
(2)是什么样的“周瑜”让词人如此景仰?
① 学生诵读下片写周瑜的文字,读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② 品析词句:“樯橹”代指强大的敌军,“灰飞烟灭”极言胜利之轻易迅速。极写敌军之强、取胜之易,更加衬托出周瑜面对强敌谈笑从容的胆略和气度。
③ 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周瑜?
——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读出了一位面对强敌,从容淡定、胆略过人的周瑜形象。
——从“羽扇纶巾”中读出了周瑜的风度儒雅。
——从“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中读出了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
④ 如果说“羽扇纶巾”到“灰飞烟灭”是写战场上胆略过人的周瑜,那“小乔初嫁”一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周瑜的?
明确:爱情、婚姻的角度。
⑤ 这里的周瑜可否换成诸葛亮?
——不能。诸葛亮的夫人没有小乔美丽。这里是以美人衬英雄。
——还有“雄姿英发”中的“雄”与诸葛亮不太相称。
点拨:鲁迅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妖是女字旁。可见诸葛亮儒雅有余而雄健之气不足。苏轼在这里“怀”的不是诸葛亮一样的谋士,更不是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甚至不是如严子陵一般的名士,他推崇的是周瑜,是一位雄士,英雄之士! 这样我们就可理解赤壁出现过的杰出人物那么多,他为何不写诸葛亮,不写孙权,而只写周瑜。这几句,句句盛赞周瑜,句句在写自己的情怀,这也是怀古词常见的手法,借古人之事,抒自己怀抱。由此,我们找到了本词的第一条情脉——“对功业的积极追求”。
二、主问题二:这是一个怎样的赤壁?
1. 学生诵读上阕。词人笔下是一个怎样的赤壁?
明确:一个雄奇、壮阔的古赤壁战场。
2.黄州赤壁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屏显)
黄州赤壁的真实面貌:小土丘、平静狭窄的江面。
3.赤壁明明只是一个矮小的土丘,江景也不壮阔,苏轼为何要把场景虚构得那么壮阔雄奇?
明确:以壮景抒豪情。
4.同样,赤壁之战时,小乔已嫁给周瑜十年之久,而非初嫁,作者嫁接历史片段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在周瑜事业巅峰上加以爱情的美满,衬托出周瑜的英雄得志,这是正衬。其实,真实的黄州赤壁,连苏轼自己也知道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从“人道是”三个字中可以看出。
5.点拨:由此看来,这是——(屏显)
假江山、假赤壁、假历史;真英雄、真伟业、真性情。
江山越壮阔,英雄越伟岸;赤壁越风流,英雄越豪杰;美人越娇美,英雄越多情!
三、主问题三: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
1.词人极写周瑜的英雄和得意,不惜通过虚构的手法将周瑜推上人生的巅峰,这是为何? (与自己的境况形成对比:自己建功立业的情怀没有实现)
2.“多情应笑我”中的“多情”含有哪些情?
——功业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儿女情,家庭美满,赢得美人心。(穿插: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
3.苏轼“多情”,还有一种“家国情”。
(1)赤壁之战时,曹操曾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是个非凡的英雄。但为何苏轼不写对孙权的崇敬?
明确:可能孙权身份是君主,而周瑜的身份是能臣。苏轼选择周瑜,应该是把自己放在臣子的角度,他的这份建功立业应当是为国家效力的功业。因此,这是一份家国情。(板书)
多情——功业情、儿女情、家国情
(2)点拨:“多情应笑我”,原来不是“多情”笑我,而是“笑我”“多情”。
(3)填写句子,从“笑我”中感受苏轼的人生伤痛(屏显)
发妻离我而去——可能再也无法找到这么美满的爱情了,真是可笑!
我被君主贬官——可能再也无法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了,真是可笑!
人在中年,早生华发——年华老去,可能再也无法忠君报国了,真是可笑!
点拨:作为英雄,本该实现自己的爱情梦、功业梦、家国梦,可梦想在现实面前一一破碎,真是可笑! 这“笑”是词人失意的苦笑,也是词人宽解失意的“自嘲”。由此,我们找到了本词第二条情脉——“无法突围现实困境的感伤”。
4.那么,苏轼最后有没有沉浸在“人生伤感”中不能自拔?
(1)学生:我觉得苏轼把人生看作一场梦,而梦是虚幻的,这样他就把人生的苦难和坎坷看开了。
(2)老师:人生如梦,不仅苏轼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似梦,志得意满的周瑜不也如此么? 其实,大江东去,淘尽的又何止周瑜一人,千古英雄的功业、风流、才华都如梦一般,都被历史的江水、时间的长河淘洗去了!
(3)回读“大江东去”至“千古风流人物”,读出风流背后的伤感与沧桑。
点拨:人生如梦,这不是苏轼一个人的悲伤,这是“千古同悲”! 于是,在这明月之夜,赤壁之下,苏轼举起酒杯,把杯中之酒洒向江中,祭奠这永恒的江月。短暂的生命尺度,逼仄的人生,就在这永恒的宇宙时空中得以宽慰和消解。从如梦的人生,走向自然的山水,更像是道家顺应自然的理念。(板书)
千古同悲 江月永恒
由此,我们可以梳理出本词的第三条情脉——“苏轼用佛道思想,实现了对现实伤痛的超越”。根据对三条情脉的梳理,我们不难得出苏轼在词中表现出来的三种人生境界:追求、伤感、超越。(板书)
怀古伤今——追求、伤感、超越
四、收束
引入苏轼的 定风波 和他的“历典八州”、四度被贬的经历,联系当今社会所谓超脱旷达的“佛系青年”,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旷达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