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8 22:1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教学设计
【学情文本定位】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在许多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单元内容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对上一节知识做扩展和探究的活动。
【设计理念】
因为本单元是古典诗歌的开始,所以如何读懂一首诗歌,从哪几方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至关重要。在学会分析诗歌情感前要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来体会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体验。我们这份教学设计重点体味《短歌行》中“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希望能为学生学习古
诗文提供一个常规样例:诵读熟悉—解决词句疑难—领悟思想情感—诵读巩固。
教学设想:
贯彻两个思想:诵读是基础,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2.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应该通过分析曹操的生平、为人及写作背景来评析,给学生一些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是必要的。3.全课教学分为三块:初步体味(熟悉内容),深入体味(讨论分析其思想感情),巩固体味(有感情地诵读)。深入体味部分用三个问题来结构:你对诗中哪个句子有感触?“忧”、“求贤”各为了什么?曹操何许人也?
【目标定位】
认真诵读全诗,学习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掌握本诗的写作手法。
2.查找曹操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让学生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文本特色解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唯以“忧”字可总曹公心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酒真的能化解曹公之忧吗?通览《短歌行》全篇,可知好酒并未使曹操真正地解忧,那么是什么样的忧愁令这位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举杯消愁愁更愁”呢?
一是忧“人生苦短”。东汉末年,群雄奋起,众多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业绩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况且其中又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再者,在当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在壮志未酬、抱负不得伸展的文人中间颇为流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曹操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只好借“对酒当歌”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忧思。
二是忧“求贤不得”。仅仅把感叹“人生苦短”作为诗歌的起点和终结,这只是一般文人的思想境界。而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把这样的慨叹只作为本诗感情发展的基点,以这种微吟低唱的形式,为下文倾吐求贤若渴的慷慨激烈的心曲打下基础。当时,各据一方的诸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用尽一切办法延揽人才。孙权有周瑜、鲁肃、张昭等,刘备有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即使刘表之流,手下也有一些谋士。曹操虽然拥有诸多的谋士猛将,但为了完成统一天下的宏伟功业,他希望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聚集在他这里。在曹操热烈的求贤过程中,焦虑和痛苦不时地向他袭来。让我们来听听曹操的心声吧:贤士啊,我像热恋的女子一样渴望着你的到来,我只是为了你的缘故,一直“沉吟至今”,你快快地来到我的身边吧!你到来后,我一定摆宴设乐,竭诚欢迎!可贤士啊,你就像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何时才能来到我身边?在这里,“求贤不得”的思绪如潮水般地从心中涌出,真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三是忧“功业未就”。这可以说是笼罩全篇的忧思,“人生苦短”之忧、“求贤不得”之忧皆由它而来。一统天下是曹操毕生的奋斗目标。但是现在,赤壁之战前景未卜,作为一个深谋远虑、渴望建功立业的将领,他能不产生这样的忧思吗?“功业未就”的苦闷一直萦绕心头。《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只能说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教学环节】
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中来进一步了解这位乱世之雄。
诵读熟悉,整体感知
1.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备答:(1)对酒当歌: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当,是对着的意思。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
慨当以慷:指宴会上的歌声激昂慷慨。当以,这里是“应当用”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应当用激昂慷慨的方式来唱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出自《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yōu)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shēng):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鼓:弹。
(10)何时可掇(duō):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拾取,摘取。另解:掇读chuò,为通假字,掇,通“辍”,即停止的意思。何时可掇,意思就是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2.叫两个学生个读诗歌。再说说自己为什么要这样读诗。其他同学指出其优缺点,指导学生的阅读。
三、讨论鉴赏,领悟感情
1.讨论分析“名句”。叫学生说说这些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1)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备答: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像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巧用比兴,“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2)怎样理解“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所表达的情感?备答:在这四句诗中,诗人主要的情感特征就是一个“愁”字,“愁”到需要用酒来消解的地步。“愁”这种感情本身是无法评价的,能够评价的只是这种情感的客观内容,也就是为什么而“愁”。由于自私、颓废的缘故而愁,那么,这“愁”就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反之,为着某种有进步意义的追求而愁,那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中看,曹操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而苦苦追求。这个“愁”是追求中的痛苦,是远大理想还没有实现时所产生的烦恼,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3)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备答: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
2.明确“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
(1)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呢?忧的是什么呢?(人生苦短)(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那么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求贤)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探究统观全文,除了上述两种忧思外还有什么忧思?试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功业未就”)(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3.解决“忧”和“求贤”的统一问题。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没有真的“唯有杜康”了呢,还要那么辛苦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还要去“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呢,还要去“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还要去“周公吐哺”呢?要做什么“统一大业”呢?岂不很苦吗?因为世上多的是“享用人生”的人,多的是庸庸碌碌但较安逸的人。(曹操何许人也?)要求学生讲讲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
结论:曹操乃乱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四、背诵课文,诵读巩固附:板书: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结语:英雄的慷慨悲歌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字阿瞒,小名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通过研究发现曹操既非一些史学家认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汉代丞相曹参的后代。
写作背景
此诗的写作时期说法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教后反思】
要注意通过反复吟咏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对古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积累。
3.强化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及术语的认识和积累。
【名师点评】
对于古典诗歌的学习,要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围绕主问题,以相关诗句和关键词语为中心,反复咀嚼,咬文嚼字,辨析词句的含义,品味词句的意蕴,咂摸词句深层的思想感情。我们学古典诗歌,解读诗人的思想情感,是从语言表达入手的,而不是从外围材料切入,将诗歌学习变成一个对诗人的专题分析。学习诗歌,我们需要解读诗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诗人的诗句赏析、语言品味而达到的。这样,我们学习了古典诗歌,理解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了诗人的语言表达,学习了诗人的“炼字”技巧和写作方法,这些才是“语文”的东西,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这篇教学设计,在扫清文字障碍、解决疑难字词、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句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内涵深度挖掘上,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整个理解过程中,按照诗歌的层次顺序一一赏析,能够抓住诗句及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赏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内容。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诗人的“忧”和“求贤”的思想内涵,二者的统一问题,对曹操的评价等,教师都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究。在教学设计上,如果设计一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提纲挈领的主问题,然后再围绕这个主问题,从具体诗句、词语的具体揣摩品析中,解读诗人情怀,完成主问题的探究,或许比这样一层一层的分析要好些。另外,最后两个环节的设计较为简略些,也缺少充分的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