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
专题1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上)
考点梳理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导言:八国联军太和殿广场阅兵
戊戌维新运动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发公车上书
材料一 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已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15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思考: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更加准确的“公车上书”史实是什么?
史料辨析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史料价值不同,档案史料的价值相对较高
比较不同史料的相同部分,多重史料进行互证
分析史料作者的主观意图,得出更加客观的认识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百日维新:一次勉为其难的变法
光绪帝 明定国是诏书
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
思考:通过以上材料,你能得出哪些信息?如何评价百日维新?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此近来之实在为难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废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废,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英勇通达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负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
——光绪所谓“密诏”(1898年9月15日)
9月18日,谭嗣同 9月20日,伊藤
夜会袁世凯 博文觐见光绪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守旧势力仍很强大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
1. B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2. B 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义和团运动
列强瓜分中国,民族矛盾激化,义和团兴起
义和团及其口号
义和团活动范围 在北京的义和团民
义和团揭帖和漫画
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局限
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
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
3. B “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一运动( )
A.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C.促使清政府土崩瓦解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基础
专题2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试图瓜分中国
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否则将派水陆各军驰入山东、直隶两省,代为剿平。
——英美德法联合照会(4月6日)
被义和团围困的英国使馆
6月10日,西摩尔率领的先遣队在大沽口登陆
6月18日,清军和义和团取得
“廊坊大捷”,逼退西摩尔联军
(1)在列强共同议定下,流放皇太后,恢复光绪帝的合法权力;
(2)取消皇太后自政变以来的政令及其对党羽的任命,新政权同意者除外;
(3)光绪帝的维新计划可经列强批准恢复执行;
(4)让列强划分势力范围,指派代表控制范围内的省政当局的行动。
——丁韪良瓜分中国草案
勒令皇太后归政;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代收各省钱粮;代掌天下兵权。
——6月17日报给慈禧的照会草案4条
迨道光、咸丰年间,俯准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国传教;……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枭张,欺临我国家,侵占我土地, 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人人忠愤,旷代无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鞑伐,一决雌雄。
——6月21日“宣战”上谕
遇有拳匪,准军民格杀勿论。
——奉旨帮办军务的宋庆下令
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命令?
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北京,慈禧光绪西逃
7月14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 观看八国联军的麻木民众
八国联军在民众的帮助之下进攻紫禁城
八国联军在紫禁城阅兵
八国联军扩大战争,俄国侵占中国东北
南方督抚与英美洽商“东南互保”
民族危机的加深
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按年息四厘正……分三十九年按后附之表各章清还。
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按照诸国酌定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 B “善后谈判还涉及使馆区的扩大、使馆卫队、武器禁运,以及在中国驻军等问题,确实关涉中国主权和尊严,但从各国公使刚刚结束被围困的经验说,他们的目的就是不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该“谈判”签订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上谕》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清政府此时的什么态度?
《辛丑条约》的影响:民族危机的加深
列强从政治、军事、外交、财政、社会控制清政府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B “1901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组成公使团、领事团,操纵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内政外交,并和总税务配合起来,共同行动。”由此可知( )
A.帝国主义联合侵华局面出现
B.《辛丑条约》对中国危害巨大
C.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D.清朝封建统治已经无法延续
小结
戊戌维新运动:维新派力量弱小
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盲目排外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半社会
3. B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答案
专题1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上)
1. C
2. C
3. B
专题2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下)
1. D
2. B
3.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