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基本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3.能熟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教学重点】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
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符号确定的理解。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问题1
如果记蜗牛向右爬行为正,则向左爬行2cm应记作什么?
那么它现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1)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可用乘法来解答,这里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3×2=6
(2)你能用数轴来表示这一事实吗?请动手画一画.
【教学说明】让学生将算式和数轴结合起来考虑,得出结果.使学生了解运动变化问题中,既要考虑运动的距离,也要考虑运动的方向,为后面的的学习奠定基础.
2.如果上述问题变为问题2: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1)写成算式就是:
(-3)×2=-6
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处.
(2)你能再用数轴表示一下这个事实吗
【教学说明】先写出算式,学生可能会猜测出结果,然后让学生画数轴验证猜想,使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积的符号概念.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左边的因数有什么区别?右边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能得到什么结论?
当我们把“3×2=6”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
一般地,我们有: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教学说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记得符号变化规律,教师及时总结.
2.试一试:
(1)3×(-2)=?
把上式与3×2相比较,则3×(-2)=-6.
(2)(-3)×(-2)=?
把上式与(-3)×2=-6相比较,则(-3)×(-2)=6.
若把上式与(-3)×2=-6相比较,能得出同样结果吗?
【教学说明】学生利用总结的规律得出结果,加深印象.
3.我们知道,一个正数与零相乘,结果仍为0.
如 5×0=0;
大胆猜想0×(-3)=?.
【教学说明】教学时,要注意负数和0的积仍然是0,教师可以多举几个例子来加深印象.
归纳概括
(+2)×(+3) = + 6
(—2)×(—3) = + 6
(+2)×(—3) = — 6
(—2)×(+3) = — 6
请同学们观察上述出现的四个式子,思考下列问题:
(1)两数相乘时,积的符号与这两个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2)积的绝对值与这两个乘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交流后,归纳总结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教学说明】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总结出如何正确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交流后指出:有理数的乘法关键在于确定积的符号,当积的符号确定后,有理数的乘法,实质就转化为小学的乘法运算了.
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
例:计算:
【教学说明】例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完成,教师强调思维过程和解题格式.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练习(口答)
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
(1)5×(-3);(2)(-3)×3;
(3)(-2)×(-7);(4)×.
注意:教学中应强调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
2.练习、老师讲完有理数的乘法后,出了一道检测题,
(
学生
1
学生2
学生3
) 同学们的计算结果却不相同,聪明的你,一定能帮老师找出正确结果!
3.趣味数学
在整数-5、-3、-1、0、2、6中,任取两个数相乘,所得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训练,加强运用法则的熟练性,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强调.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知识树)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思想方法 ?
转化思想:有理数乘法确定符号后转化成小学乘法;带分数转化成假分数.
分类思想
类比思想
【教学说明】学生通过知识树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导入时要结合数轴得到积的结果,再让学生观察积的符号规律,总结得出乘法法则.通过训练,让学生总结进行乘法运算的思维过程,形成一定的经验.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符号确定的理解透彻,为下节课拓展做准备!
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对练习题中考点的分析、总结及完成后的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