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2《故都的秋》名师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2 2《故都的秋》名师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2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19 12: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1.语言:积累重要语句,体会音调、色彩词汇对情感表达的作用。(重点)
2.语文常识:了解散文文体特点及相关知识。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3.阅读:分析文章基本结构,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特殊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仕女伤春,文人悲秋”,秋风萧瑟、万物衰飒的秋天,总是会激起心灵敏感细腻的文士心中悠长缠绵的愁情。往古来今,故国难回,这份漂泊流离之叹也总是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灵!深味过北国之秋,也品尝过南国秋意的郁达夫,他那纤柔细腻的心,将为我们呈现怎样一个动人的故都之秋呢?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问题探究
1.彼时,人们惯称“北京”为“北平”,但是作者却命名“故都的秋”,为什么?你认为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相比,哪个更好?
“故都的秋”更好。
亲切、亲近。“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历史变迁的沧桑。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有世事变迁的沧桑之感,有助于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
2:故都的秋的总体是什么特点?通过哪些图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故都的秋味?
从故都“秋院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秋日胜果”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图景一:秋院静观
①“一”字见清、静、悲凉。“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一丝一丝”。
②颜色显清、静、悲凉。冷色调碧绿,青,蓝色,白色。
③修饰语见“悲凉”。“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疏疏落落”
图景二:秋槐落蕊
①槐树落蕊,铺满地,无声无味,细柔触觉。
②扫帚的丝纹。
图景三:秋蝉残鸣
“衰弱”“嘶叫”,寒蝉凄切,竭力的嘶吼,迸发的是对生命的告别,话尽悲凉。
图景四:秋雨话凉
缓慢悠闲的声调,一层秋雨一层凉。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图景五:秋果胜景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小结: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冷色调。
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味:破墙 疏疏落落 落寞 衰弱 凉风 微叹 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
3.作者既是描写故都之秋,为何还要写南国之秋?是否闲笔?
全文既直接描写故都的秋景,又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既直接写从故都的秋景的声、色着手,抓住特点,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又间接写通过二者的对比,也反衬出故都秋景的特点。 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总体来说,对比烘托、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5.尽管作者对故都的秋极尽赞美之情,可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的寂寞、孤独、忧伤、悲凉,这是为什么呢?
(1) 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郁达夫,三岁丧父,从17岁开始,在异国生活十年,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性格方面,抑郁善感;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再加上当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秋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诗经·蟋蟀》中,秋肇凉气,蟋蟀鸣床;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骆宾王《在狱咏蝉》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苏轼《赤壁赋》中,秋风徐来,水波不兴;欧阳修《秋声赋》中,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秋与中国的文人墨客,乃至政治人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秋在中国是一种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十二自然段中作者说明了自己赏秋、悲秋的文化渊源,曲折表达了内心的苦闷或对现实的不满,也创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为文章人物增添了历史人文的“厚重”感。
课文小结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院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果胜景

秋声

秋色
悲凉
秋味
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