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2 故都的秋
第一单元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课文小结
2
1
3
4
5
布置作业
6
情境导入
眼前同一秋,笔下各不同。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秋风中,马致远读到的是萧瑟。
那么,郁达夫会从秋中读到什么呢?
学习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 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
作者简介
整体感知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
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散文:《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背景介绍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题解: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划分层次段落: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清晨品秋图
研读课文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1.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问题探究
2.“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住 —— 一椽破屋(一座大厦);
泡 —— 一碗浓茶 (一杯香茗);
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
听——驯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一团团耀眼的光芒);
静对——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红朵);
长——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郁郁葱葱的春草)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
第一幅 小院秋晨
落蕊映秋图
景:“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景: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 “悲凉”。
第二幅 秋槐落蕊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
秋蝉残鸣图
秋蝉残鸣
“衰弱”“残声”“啼唱”
(清、静、悲凉)
以声衬静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分析: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此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秋雨话凉图
第四幅:闲话秋雨
【提示】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
1、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作者借雨后都市闲人的_____、_________、动作、_____、________ ,来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非常愉快,也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衣着
活动背景
神态
对话语调
为什么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的秋味。
佳日秋果图
秋日胜果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清、静、悲凉)
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
3、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香山红叶
思考题: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原因:
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感
悟
故都秋色
个人心情
客观现实
主观感受
结合
浑然一体
相互统一
内容及写作特点
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本体——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
黄酒 —— 白干
稀饭 —— 馍馍
鲈鱼 —— 大蟹
黄犬 —— 骆驼
喻体
比喻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秋味浓
对比
烘托
北国之秋——南国之秋
秋味
天净沙 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写 天净沙
破屋 浓茶 小院
漏光 鸽声 碧天
秋草 蓝朵 残垣
槐蕊铺地
断肠人在天涯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
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
课文小结
1.请根据课文内容仿写两个句子:
故都的秋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都市闲人的微叹互答里;在 ,在 。
布置作业
例:
在槐树落蕊的飞花梦里,
在秋果的每一丝微黄里;
在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
在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里;
在雨后的斜桥影里;
在秋蝉衰弱的残歌声里
退出
2.仿《天净沙 秋思》,写一首诗。
例:
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漏光鸽声青天。
秋草蓝花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