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九下《威尼斯商人》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语文九下《威尼斯商人》同步练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17: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3、威尼斯商人
[读一读]
1. 关于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欧洲文学史上声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之一。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的一个商人家庭。20岁后到伦敦,先在剧院当马夫、杂役,后入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成为剧院股东。晚年回到故乡。他的作品现存剧本三十七部、长诗两首、十四行诗一百五十四首。代表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历史剧《查理三世》《亨利四世》,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他的剧作多取材于历史传说或已有剧本,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矛盾,提倡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和生活理想。剧作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是人类文化史上珍贵的遗产。
2. 关于课文:《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著名喜剧。它是莎士比亚早期的重要作品,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关于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元而引起的“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影响高利贷行业,又侮辱过自己,所以对安东尼奥怀有仇恨,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下圈套,伺机报复。课文的情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课文节选的是《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娅上场为转机分为两部分,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
[想一想]
1.鲍西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她是怎样解决这场冲突的 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
2.在这场戏中,公爵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心如铁石”、“不懂得怜悯、没有一丝慈悲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你是否同意
3.鲍西娅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 她是怎样解决这场冲突的 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
[练一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恻( )隐 怜悯( ) 诉讼( ) 祈祷( ) 履( )行
袒( )露 饶恕( ) 万恶不赦( ) 中流砥( )柱
二.填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莎士比亚是 国 时期杰出的 、 。主要作品有 、 、 、 等。《威尼斯商人》中的“威尼斯商人”是指 。
三.解释下列词语。
(1)万恶不赦:
(2)遍稽群籍:
(3)中流砥柱:
(4)越俎代庖:
四.简答题
(1)请说出下列台词的潜台词。
夏洛克: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 ------------------------------------------------------------------21世纪教育网
(2)鲍西娅刚开始“审案”时一再说被告方愿意出三倍钱 还给夏洛克,劝夏洛克发慈悲心,这与公爵的审案方 法一致吗 为什么
-----------------------------------------------------------------------
5. 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请写出他们的名字以及作品的作者。中国文学人物中也有一个有名的吝啬鬼,你能说出他的名字吗
----------------------------------------------------------------------------21世纪教育网
6. 读下列四则文字材料,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句话。
①我国16%以上的青少年有心理不健康问题,非常叛逆的“十五岁现象”呈上升和提前趋势。
②“中国关心下一代身心健康工程”于2004年5月31日在北京正式启动。
③一位著名学者在自述中写道:“在家乡,我在母亲的教训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待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容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④社论《父母亦师》、评论《和孩子交朋友》。
(摘自2004年6月1日《人民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读下面语段,然后答题.
巴萨尼奥: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
夏洛克: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
巴萨尼奥: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安东尼奥:请你想一想,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 ——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 所以我请你不用再跟他商量什么条件,也不用替我想什么办法,让我爽爽快快受到判决,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
巴萨尼奥:借了你三千块钱,现在拿六千块钱还你好不好
夏洛克: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公爵:你这样一点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
1.“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2.选段中用波浪线标示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含意
3.安东尼奥说“……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犹太人的心愿”是什么
4.从文中可看出夏洛克是怎样的一个人
5. 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将夏洛克这个人物形象放在犹太种族内,表现了他对犹太人的歧视。有人曾写了篇标题为《温州人——中国犹太人》的通讯,反映了温州人在商品经济大潮中的成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就这一问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文。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八.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21世纪教育网
(少顷,陈毅上,按门上的电铃。)
齐仰之:(烦躁地)谁
陈 毅:我!
齐仰之:(走过去开门)你找谁
陈 毅:请问,这是齐仰之先生的府上吗 21世纪教育网
齐仰之:你是谁
陈 毅:姓陈名毅。
齐仰之:(打量陈毅)陈毅 不认识,恕不接待!(乒的一声将大门关上,匆匆回到桌边,又开始埋头工作)
陈毅:(一惊)吃了闭门羹!(想再敲门,又止住,思索)这可咋个办 真是个怪人!(转身欲走,又停了下来)我就不相信,偌大一个上海我都进得来,这.小小一扇门我就进不去。(再次按门上的电铃)(齐仰之只是将头偏了偏)(陈毅索性将手指一直按在电铃的钮上,铃声持久不息)
(齐仰之欲发作,气冲冲去开门)
齐仰之:又是你!
陈 毅:对头!
齐仰之:你究竟是干什么的
陈 毅:要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倒是干大事的。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本市的市长!
齐仰之:(一惊)什么 你就是电话里摩拳擦掌的那个陈市长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陈 毅:正是在下。
1.“陈毅再次按门铃,齐仰之只是偏了偏头”,请用一个成语概括齐仰之的行为: 。21世纪教育网
2.陈毅不怕吃闭门羹,“再次按门上的电铃”,这是为什么
-------------------------------------------------------------------------------
3.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当齐仰之问“你是谁 ”时,陈毅回答得简单,只说:“姓陈名毅。”这符合陈毅------------------------的性格。
4.“对头!”是一个双关语,请写出它的双重含意。
-------------------------------------------------------------------------------
5.此段表现出的戏剧冲突原因是 。
6.“想敲,又止住了”,此时陈毅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
[试一试]
九.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凌晨2时15分。
当班的见习消防队员拉斯马森拿起突然铃声大作的电话,一阵微弱的喘息声传来:“我摔倒了,救命啊……”声音像一位老夫人,在确定不是恶作剧后,拉斯马森询问道:“请把您公寓的地址告诉我!”
“我……想不起来了。”
“那请把您的名字告诉我!”
“我记不得了。”
“请您不要把电话挂断,我们好通过电信局找到您的住处!”拉斯马森想到了电信局,他马上与电信局取得了联系。可值班人员却表示,现在人员不齐,要查清电话是从哪里打来的,根本做不到……无计可施的拉斯马森叫醒了中尉,中尉拿起了电话:“夫人!……夫人!能告诉我床前地毯旁边是什么吗?”“是镶木地板,老式的打蜡地板。”“天花板高吗?”“高……我觉得很高……”“这么说,您住的是老式房子!百叶窗关着没有?”“没关。”中尉兴奋地对拉斯马森说道:“寻找一幢窗户狭长的老式房子,房子的窗口有灯光,大约在二三层……”中尉又对着话筒问道:“夫人,能告诉我,您住的街道的名称吗?”
然而,话洞里再没有人搭腔了。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着,每一秒钟每一分钟都变得漫长起来,室内挂钟的滴答声越来越响,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上。
一个小时过去了,老夫人仍无反应。焦灼和冷汗悄悄地爬上了几个人的面孔、心头……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有个主意……”他的主意立即被采纳。
清晨3时30分,14辆轻便消防车同时出动,开往依然沉睡着的城市的各个街区,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把耳机扣在另一只耳朵上。整个哥本哈根城都被惊动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拉斯马森突然叫道:“中尉,我听见了!我听见警笛声了!消防车大概就在离老夫人不远的街上!”中尉用手中的对讲机命令道:“1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对中尉说道:“我还听得见。”“2号车,停止鸣笛!3号车,停止鸣笛!……6号车,停止鸣笛!……12号车,停止鸣笛!”拉斯马森惊叫道:“就是这里!”
“12号车,我是指挥部,就在你们那个地段,用扩音器说明一下理由,让这条街上所有的灯光都熄灭,最后亮着灯的一定是老夫人的家!”
5分钟后,12号车所在街区的窗口都黑了下来,只剩下一扇窗口还亮着。稍后,拉斯马森在电话里听到了撞破房门的声响,继而是一位消防队员的声音:“喂!指挥部吗?我们已到现场,老夫人昏迷了,颅骨有伤,大概是床头磕的,脉搏有轻微跳动……”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消防队不断有电话打进来,询问老夫人的情况。当获悉这位72岁的老人因为救助及时,已经在医院苏醒过来时,人们纷纷表示,那个凌晨,响彻哥本哈根的消防车的尖啸声,是他们听过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声音。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于凌晨2时15分的哥本哈根,起因是————————————————————————。经过是——————————————————————,结果是老夫人顺利获救。(每处不得超过16字)
2.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8个字以内)
-----------------------------------------------------------------------------------------------------
3.从拉斯马森、中尉与老夫人的通话中,可以看出消防队员怎样 的品质。
-------------------------------------------------------------------------------------------------------------
4.“指挥部里拉斯马森把电话听筒紧紧地贴在一只耳朵上”一句与上文的哪句话呼应?

5.文中画线句子为什么不直接引用中尉下达的“12号车,停止鸣笛”的命令,而是不厌其烦地从1号车说起?

6.下面两句话,写得很好。任选一句,说说好在哪里。
①每一次的滴答声都像小锤子般敲在几个人的心人。

②警笛的尖啸声撕碎了夜的宁静。

7.对于本文叙述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含标点60字以内)
一. ce min song dao lv shu she di 二. 英 文艺复兴 戏剧家 诗人 《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 安东尼奥 三. (1)极端恶毒,不可赦免;(2)查遍了所有的资料;(3)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4)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四.( 1)安东尼奥就是一条毒蛇,夏洛克必欲置他于死地。 点拨:从夏洛克对安东尼奥极端仇恨这种心理状态去分析。(2)不一致。公爵是一味的劝说,而鲍西娅则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从而使夏洛克败得更惨。 点拨:从人物语言的特点,对文章整体把握就能悟出来。 五.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严监生。 六.我一定要报仇,把不喜欢我的人置之死地。这几则文字材料共同关注的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问题,例如:
①教孩子学会做人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②家长言传身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③我国政府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④“父母亦师”或“和孩子交朋友”
七.1你想第二次上当吗?2比拟。控诉了夏洛克心如铁石的凶残本性。 3.割肉抵债。 4.贪婪、奸诈、狠毒。 5略. 八. 1.充耳不闻 2.觉得齐仰之是个“怪人”,决心要了解他,不达目的不罢休。 3.诚实,不隐瞒真实姓名。 4.(1)对问话作肯定回答。(2)我是你不欢迎的那个人。 5.一方拒绝访问,一方执意要访问。 6.若再敲,担心还会老样,应另想办法。九.1(起因:拉斯马森接到老夫人的求救电话。经过:消防队员全力寻找老夫人住址(消防队员全力救助老夫人。) 2.最动听的声音(爱心救助、爱心大营救、救命电话) 3.“有责任感”或“有爱心”;“聪明”或“机智” 4.“中尉知道,老太太大概昏过去了,没有把电话挂上。” 5.这样写真实地表现出寻找的过程,突出了寻找过程的紧张(有序)。6.①(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焦灼(紧张、沉重、沉痛)的心情。 ②(拟人),形象地写出(渲染)了当时紧张(焦急)的气氛。
7.示例: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真情救助是最美丽的。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尽职尽责奉献爱心,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