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西晋的统一对国家发展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不久又陷入了分裂的局面。同时,本课对中原人口南迁、少数民族内迁、民族政权并立作了介绍,为江南的开发和北方的民族大融合的学习埋下伏笔。
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西晋的建立”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的这段历史,但西晋统一后统治阶级的昏庸腐化,奢侈之风盛行,社会矛盾尖锐。“八王之乱”分析了西晋短命而亡的历史背景,八王之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讲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西晋的灭亡、东晋的建立,介绍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同时,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以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统一与分裂为发展主线,通过“分久必合,昙花一现”和“五胡内迁,民族交融”两个主题展开学习。通过“谁结束了三国鼎立”、“西晋为何短命而亡”、“西晋之后南北方政权更迭”和“北方各族内迁带来的社会变化”四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了解西晋的建立、统一及八王之乱的史实,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和内迁带来的社会变化,探究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替。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地图册和时间轴,梳理西晋建立、统一的过程;并结合补充材料认识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意识。
2. 通过图片、视频和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使其认识西晋的统治情况及灭亡的原因,梳理八王之乱的史实,分析其影响。
3. 结合地图和史料,了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并通过历史图片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
4. 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形成的;认识到统一是历史之大势,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西晋的建立、统一与灭亡;少数民族内迁;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
2. 难点:理解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和西晋灭亡的原因;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顾第16课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出示《三国势力对比表》,通过“你认为谁最有实力一统三国?三国乱世将以何种方式结束,它又将迎来怎样的时代?”的情境设问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以三国鼎立为背景,以复习旧知的方式,结合《三国势力对比表》,通过情境设问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通过课程标准的展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正课讲授)
第一部分:分久必合,昙花一现
探究一:是谁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
(1)结合历史地图和教材知识,以三国一统顺序为线索,通过时间轴线讲解西晋的统一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263年,魏灭蜀(乐不思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2)根据《三国鼎立示意图》、《西晋疆域图》,和《晋书·食货志》记载,思考西晋统一有何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安定下来,有利于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地图册和时间轴,梳理西晋建立、统一的过程;并结合补充材料认识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对比西晋初社会安定局面与“西晋统一局面仅持续36年”的史实,引出探究二:西晋为何会短命而亡?
阅读材料,分析西晋的政治和社会风气?
材料一:西晋时期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主、大贵族出身。他们缺乏雄才大略,处处维护自己家族权势,在生活上以奢侈为荣,追求享乐。(石崇和王恺斗富)…… ——七上《中国历史》
材料二:“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 ——《晋书·惠帝纪》
材料三:“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西晋]《钱神论》
分析得出原因一:西晋政治统治腐败,奢侈腐化,追求享乐;社会生活上唯利是图,金钱至上。
阅读材料四、五,分析西晋的统治政策和统治阶级内部问题?
材料四:“(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
材料五:(晋惠帝司马衷)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 惠帝记》
同时,通过视频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八王之乱”带来的影响:“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西晋的国力消耗殆尽;同时,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为江南开发创造条件。进而归纳原因二:晋惠帝昏庸无能,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
阅读材料六、七分析西晋的民族关系?
材料六:“自从魏氏以来,夷虏依附内地,很少有凶暴侵掠的后患。而今受任官吏,有的诡诈,侵扰侮辱边夷;有的求赏谋利,妄加讨伐杀戮”。 ——《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材料七:匈奴左贤王刘宣愤恨地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二十四史全译 晋书》
分析得出原因三:西晋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导致内迁少数民族起兵反晋。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前赵)所灭。并引导学生通过原因得出启示:(1)励精图治,提倡节俭(2)以民为本、维护社会稳定(3)维护民族平等、团结。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和史料,对西晋的政治和社会风气、内部矛盾、民族关系三大方面的分析,认识西晋灭亡的原因,突破本节重难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由此引发西晋的统治危机——八王之乱,并通过西晋灭亡的原因得出历史启示。
第二部分:五胡内迁,民族交融。
自东汉以来,气候逐渐变冷,居住在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其中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历史上称为“五胡”内迁。
阅读《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和教材P87文字,概括少数民族内迁分布情况。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和相关史料,了解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概况,并通过历史图片认识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能力。
探究三:西晋之后政权更迭情况?
通过分析历史地图,结合教材P88内容,分析概括西晋灭亡后,南北方政权更迭情况?
十六国前期,战乱频繁,纷争不断,使我国北方地区遭受严重破坏。直到公元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设计意图】通过《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南北朝形势图》和材料阅读,分析归纳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顺序,突破本节课重难点,提高学生读图识图和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能力,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探究四:北方各族内迁带来的社会变化?
北方各族的内迁还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通过教材88页相关史实内容,结合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牧马图”“农耕图”等变化,和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课后活动2中少数民族接收中原文化内容的分析,归纳出当时民族交往、交流日益增多的史实。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少数民族统治者开始逐渐接受汉族文化,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开始相互认同,为后来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设计意图】 通过北方各族的内迁带来的社会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形成的;认识到统一是历史之大势,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
3. 课堂总结。
西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以来的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对国家发展来说是历史的进步,但不久又陷入了分裂的局面,此后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东晋十六国以来,尤其是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思想和文化上的认同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奠定基础。
六、板书设计(思维导图式 图片格式)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拉长历史时间线,站在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这300多年的历史大时空下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和民族交融,初步了解民族和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为后面历史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