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鄂冀三省七校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0 15:19:46

文档简介

秘密★启用前
2021 ~ 2022学年度
湘鄂冀三省七校期中联考
高一 历史 试卷
本试题卷共 4 页,20 题,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
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 在陶寺遗址的 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约占 1/10,每座墓葬能出土百余件随葬品,而小
墓则占大多数,其出土的随葬品寥寥无几。陶寺遗址发现了建于公元前 2100年左右的
大型城址,它非常宏大,有 280万平方米,南北 1800米,东西 1500米。对此分析不正
确的是( )
A.阶级阶层分化的明显 B.高度集权制度的确立
C.早期国家形态的具备 D.社会组织能力的提升
2. 西周的诸侯不仅要保持自身群体内部的团结,还要深入土著居民之中,更须与周王室保
持密切的关系,以为藩屏。这说明分封制( )
A.避免了宗族内部的冲突 B.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
C.有利于周朝统治的巩固 D.导致了宗法关系的弱化
3.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
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
A.儒、道、墨、法 B.道、法、墨、儒
C.法、儒、道、墨 D.墨、儒、法、道
4. 柳宗元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指废分封行郡县),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
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据此可知,郡县
制下的“公天下”( )
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削弱了士族的特权地位
高一 历史 第 1 页 共 4 页
C.导致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
5. 西汉武帝除了把盐、铁、酒等手工业收归官营外,还实行了“平准均输”。均输官将各
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抑制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准官利用均输官所存物资,
根据 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以此平抑物价,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武帝的经济措
施( )
A.大幅度降低了民众的生活成本 B.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
C.为西汉对外开拓提供经济助力 D.导致民间商业发展水平衰退
6. 汉赋,尤其是武帝时期的大赋,大多描写国土的广阔、水陆物产的丰富、宫苑建筑的华
美、都市街衢的繁荣以及赞颂武帝的文治武功。这表明( )
A.儒家思想影响文学取向 B.社会环境影响文学创作
C.汉赋均以歌功颂德为主 D.汉代文学形式辞藻华丽
7.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
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8. 贞观四年,有官员认为南蛮林邑国的奏章中有对朝廷不恭顺的言辞,建议兵讨。唐太宗
回应:“言语之间,何足介意”,竟不讨之。据此可推知,唐太宗时期( )
A.中央集权稳固 B.君主专制强化
C.羁縻州县失控 D.民族政策开明
9. 唐朝的数位宰相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 “执政事笔”。他不仅主持议政会议,承
宣接旨,还负责处理日常工作,权力很大。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
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流执政事笔。这些规定(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 D.削弱了中书省长官权力
10.“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
唐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寒士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他们显达后喜欢奖拔后进。据此可
知,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
A.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B.限制了士族做官资格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促使选官走向制度化
11.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
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
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
A.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12.北宋初期,在地方上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至道三年(997 年)又将全国
划为 15 路。各路设转运使(负责转运财物),后又设提点刑狱(负责刑狱),二者在本
职工作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又被称为“监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B.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分事权以相互牵制
13.王安石晚年在评价其变法得失时说∶“免役、保甲、市易三者,得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利,
非其人而行之则为大害,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据此可知,王安石
高一 历史 第 2 页 共 4 页
认为( )
A.保甲市易损害了普通民众利益 B.变法解决了国库空虚的问题
C.用人和时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 D.改革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
14.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个外送饮食的酒店伙计形象;《东京梦华录》则
记载当时的开封:“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
宋( )
A.抑商政策逐步废除 B.自然经济瓦解
C.坊市格局渐趋打破 D.城市经济繁荣
15.据学者统计,唐代官员科举出身的大约占 15%,而北宋这一比例大概为 40%。范仲淹、
欧阳修等不少名臣将相都出身于普通平民家庭。这反映出北宋时期( )
A.官僚制度比唐代高效 B.重文抑武的风气明显
C.科举考试始设进土科 D.阶层的流动相对频繁
16.如下表为隋唐、两宋关于节妇烈女(单位:人)的对照表。对表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 )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 年 32 29 61
两宋 319 年 152 122 274
A.唐代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程朱理学使儒学开始哲学化
C.宋代理学强化伦理关系 D.唐宋儒学对民间的影响有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共 52 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
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
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
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
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
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事实上,行省在具有地方最高官府性质的同时,仍然长期保留着代表朝廷分驭
各地的使命,仍然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部分性质。元人有时还把行省称为“外廷”
和“政府”。这正反映了行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行省官恃宰相名分,兼握财赋、兵甲
诸权,是元行省权重的形象写照。至元二十八年前后,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
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这种政策和规则对行省制的性质及功用,都
是至关重要的。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
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行省的“二重性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的作用。
(8分)
高一 历史 第 3 页 共 4 页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文化
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文),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构成伦理,人与人关系的强
制化构成政治,伦理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儒学一开始便是一种佐军治
国的体系,历代儒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主张经世致用,务求实效,儒学
这种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儒家关心的是现实的人事,提倡以刚健有为的精神从事
于人事,对天命鬼神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意识非常强,
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
材料二 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儒家
思想不仅为统治者、知识界和思想文化界普遍接受,且深入到下层百姓思想中。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经纬、鄢良、朱建平《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精神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精神的
原因。(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覆灭后,晋元帝逃往江南,在江左重建了东晋王朝。长江天堑,是一个限
制南北的天然屏障,使中原战火不能直接延烧到江南。这时江南虽然还是一个经济落后
区域,但永嘉之乱的后果“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每十六七,幽、冀、青、并、
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过江淮,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这对江南经济的开发
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
材料二 宋辽西夏对峙时期,北宋的东京开封府是最大的商业中心,此外还有一些地区
性商业都会。这些大商业城市已完全突破坊和市的限制,商业活动也更为自由。在县城
下面,有许多镇市,城镇郊外的农村还有草市定期集市贸易。在南宋统治区内,商业以
杭州为中心,在长江流域及江南广大地区继续发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一统”理念贯穿于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全过程,经过历朝历代的总结和实践,
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先秦时期的“大一统”
强调统治权的至高无上,还表现为强调政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从空间上看,“大一统”
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张中央对地方(包括四夷之地)的绝对权威,追求国家统
一、民族和谐“太平世”。总体而言,“大一统”理念从秦朝、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时期经历了“实践”“成熟”“发展”“鼎盛”四个主要阶段的演进过程。
——根据李龙、刘玄龙《“大一统”理念的法学解读和时代底蕴》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关于“大一统”理念的演进历程进行论证。(要求:从材
料中任选一个历史时期进行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高一 历史 第 4 页 共 4 页2021 ~ 2022 学年度
湘鄂冀三省七校秋季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 历史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C B A C B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A A D C D D C
17.(14 分)(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每点 2 分,
共 6 分)
(2)性质:地方最高官府(地方常设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2 分)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
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我国省制的开端;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每点 2 分,3 点 6 分)
18.(14 分)
(1)特征:基本精神是儒家精神;重人文和伦理政治;重实用实效;重现实,理性对待天
命鬼神;历史意识强(或重传统,崇古尊经)。(每点 2 分,任四点 8 分)
(2)原因: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确立;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提倡;儒家精
神适合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需要;儒家精神自身不断地发展完善等。(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19.(12 分)
(1)条件:江南远离战乱,社会安定,自然条件优越;西晋末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
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为江南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南方统治者
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等。(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2)表现:出现许多地区性商业都会;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商业
中心南移。(每点 2 分,任 3 点 6 分)
20.(12 分)
示例 1:
秦朝是“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期。(2 分)
公元前 221 年,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一统天下,真正意义上推动了“大一统”理念从理论到整个国家管辖范围内的实践。秦
朝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首创皇帝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对地方的管理推行
郡县制,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有效管辖。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思想
文化上,书同文,加强思想控制。(8 分)
上述措施都是秦朝对“大一统”理念的实践,有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这些制度和措
施符合历史潮流,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
帝国,是“大一统”的初步形成期。(2 分)
示例 2:
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2 分)
两汉国家政权在形式上基本延续了“大一统”的局面。政治上,汉代的中央集权制进一
步完善和发展,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基本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经济上通过盐铁官营等
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控。在民族关系上,汉代加强对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经过两汉的努力,基本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捍卫了领土,保护了农耕文明,体现了“大一统”关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要求。
“大一统”理念成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董仲舒将“大一统”思想系统化,形成一个全面、
严整的理论。主张“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思想定于一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8 分)
由此可见,两汉从国家治理和民族关系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大一统”理念,而“大
一统”理念的内涵也在汉代得以系统化,所以两汉是“大一统”理念的成熟期,对统一多民
族国家发展影响深远。(2 分)
示例 3:
魏晋南北朝是“大一统” 理念的发展期。(2 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但“大一统”理念仍被普遍认可,统治者们纷纷用“正统”
这一观念来宣扬其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仍是“大一统”理念的运用。北魏历经三代人
的努力完成北方统一,此后北周再次统一北方,为隋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对“大一统”理念的发展更突出地体现在民族大融合方面。少数民族内迁,与汉
族杂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效仿中央政治制度,文教上推崇
儒学,北魏孝文帝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一个新高度。(8 分)
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民族交流和文化认同,进一步丰富了“大一统”理念。魏晋南北
朝是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为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是“大
一统”理念的发展期。(2 分)
示例 4:
隋唐是“大一统”理念的鼎盛期。(2 分)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又一个封建大一统时期。唐朝疆域辽阔,国土界限东部到东
海,南部到东南亚地区,西部到中亚的咸海,北部可到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政治上,以三
省六部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
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有效维护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经济
上,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关系上,唐朝设置都
护府、羁縻府州处理民族事务,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唐太宗推行仁政,威望极
高,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各部族将通往唐都长安参见唐太宗的驰道称为“参天可
汗道”。少数民族文化也融入中原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8 分)
隋唐是“大一统”理念的鼎盛期。唐朝时期,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央集权进
一步发展,政治制度高度成熟、民族融合交流加深,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是中华
民族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2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