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22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22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19 19:23:11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1-2022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新课导入
1.通过观看视频和地图,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情况;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2.通过分析图片,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通过研读史料,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
3.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学习目标
前期与东晋对峙图
苻坚
(338—385)
企图
统一中国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探究新知
观看视频,说说淝水之战的概况。
一.肥水之战
2.概况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结果:
影响:
淝水之战示意图
383年
淝水
前秦vs东晋
东晋获胜
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一.淝水之战
2.概况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房玄龄《晋书·载纪》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一.淝水之战
相关成语
一.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这是为什么呢?。
这不是民族,而是偶然凑合起来的、内部缺少联系的集团的混合物,其分合是分合是依某一征服者的胜败为转移的。”
——《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2页
合作探究
前秦:骄傲轻敌;军队内部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人,不够团结,军心不齐;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东晋: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战略得当;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
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探究新知
北魏拓跋部内迁较晚,仍保留鲜卑旧俗,要治理好国家困难重重,改革迫在眉睫。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统一北方后的北魏面临着怎样的局面?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材料一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王肃《悲平城》
材料二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收《魏书·列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示意图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平城地处偏远,气候环境恶劣,不利于统治;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移风易俗;
平城易受到北方柔然的侵扰,威胁安全;
洛阳地处中原,有利于推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迁都洛阳
材料一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材料二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辞冠服。
——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材料三 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四
阅读材料和教材,说说孝文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行汉化?
官员在朝廷中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改鲜卑姓为汉姓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推行汉化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材料二 自葱岭已西,至於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柳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材料一 礼俗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巷歌邑颂,朝熙门穆,济济之盛,非可备陈矣。
——《魏书·崔玄伯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意义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
魏晋墓砖画《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耕作图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胡床
椅子
方凳
西晋洛阳贵族使用的家具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少数民族开始定居,从事农业生产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族接受少数民族的食物、用具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生产生活方面
探究新知
北魏经典拓碑
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政治制度方面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鲜卑人乐舞图——这是以汉族礼仪形式为基础的歌舞表演
全部北朝史中凡关於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当时之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者是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胡”“汉”观念淡薄,
民族隔阂与偏见减少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文化和民族心理方面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领域 表现
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生产生活
政治制度
文化交流
民族心理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北朝统治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各民族相互学习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有什么意义?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意义
课堂小结
(2021·湖南怀化)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2021·安徽)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D
A
课堂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