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电荷
一、单选题
1.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的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D.该现象是由于正电荷的转移引起,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2.下列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感应起电和摩擦起电都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B.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
C.人们在晚上脱衣服时由于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有时会看到火花四溅
D.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正电,丝绸上的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上
3.科学家在研究原子、原子核及基本粒子时,为了方便,常常用元电荷作为电量的单位,关于元电荷,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把质子或电子叫元电荷
B.元电荷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最小的电荷
C.第一个用试验方法测得元电荷数值的科学家是库伦
D.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
4.最早测定元电荷电荷量的物理学家是( )
A.奥斯特 B.安培 C.库仑 D.密立根
5.下列关于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是创造了电荷
B.一对正、负电子相遇可以同时湮没,违背了电荷守恒定律
C.元电荷是一种带电物体
D.电是物体表现出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6.公元1世纪,东汉王充《论衡·乱龙》中记录了“顿牟掇芥”。顿牟即琥珀,芥指芥菜子,统喻干草、纸等微小屑末。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经过摩擦过的琥珀能够吸引干草、纸等轻小的物体。下列关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经过摩擦的琥珀带了电 B.经过摩擦的琥珀有了磁性
C.琥珀与干草带异种电荷 D.琥珀与干草带同种电荷
7.在真空中,用绝缘细线将M、N两球悬挂于同一点,静止时如图所示。已知M球带正电,则N球( )
A.带负电 B.带电情况无法判断
C.不带电 D.带正电
8.当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张开。对上述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金属箔片所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B.金属箔片的起电方式是感应起电
C.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D.金属箔片与金属球带异种电荷
9.如图所示,当将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 )
A.枕形金属导体上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
B.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
C.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
D.枕形金属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
10.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手握绝缘柱,把带正电荷的带电体C移近导体A时,可以观察到( )
A.导体A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张开的,导体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
B.导体A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闭合的,导体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是张开的
C.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闭合的
D.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张开的
11.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如图所示,下列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先将两球分开,棒再接触一下其中一球
D.棒带的电荷量如果不变,不能使两导体球带电
12.小华在学习元电荷(e=1.6×10-19C)知识的时候,他发现有一个带电体的电荷量看不清,拿来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可能是下列几个数据中的( )
A.4.4×10-19C B.4.6×10-19C C.4.8×10-19C D.5.0×10-19C
13.把一个带正电的金属小球A跟同样的不带电的金属球B接触后,两球带等量的正电荷,这是因为( )
A.B球的负电荷移到A球上 B.A球的正电荷移到B球上
C.B球的正电荷移到A球上 D.A球的负电荷移到B球上
14.关于摩擦起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干燥的天气环境下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丝绸带正电
B.在干燥的天气环境下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正电
C.摩擦起电现象说明,电荷可以通过摩擦产生的
D.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15.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关于丝绸的带电状况,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带电 B.带正电荷 C.带负电荷 D.带电状况具有随机性
16.电荷量的国际单位是( )
A.千克 B.库仑 C.伏特 D.牛顿
17.有三个完全一样的金属球,A球带的电荷量为q,B、C不带电,现要使B球带电荷量为,以下做法可行的是( )
A.B球先与A相碰,再与C相碰
B.A球先后与B、C相碰,再用C球碰B球
C.A球先后与B、C相碰,用手接触C球后再与B球相碰
D.C球先后与A、B相碰,用手接触C球后再与B球相碰
18.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某些特定值
C.物体带电+1.6×10-1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个电子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消灭,也不能创造,只会发生转移,故A错误;
B.此过程中电荷仍然守恒,电荷没有消失,只是被潮湿的空气导走而已,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故B错误;
C.金属小球上的负电荷减少是由于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故C正确;
D.该现象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是电子的转移引起,仍遵守电荷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C。
2.B
【详解】
A.感应起电的实质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故A错误;
B.汽油和塑料油桶会摩擦起电,因为塑料是绝缘材料,不能把电传走,所以塑料油桶内易产生火花导致塑料油桶爆炸。故B正确;
C.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荷的多少没有变化,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创造电荷。故C错误;
D.与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是因为玻璃棒上的负电荷转移到了丝绸上,从而使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荷,而丝绸带上了负电荷,故D错误。
故选B。
3.D
【详解】
A.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质子或电子带电量的绝对值等于元电荷,但质子或电子不叫元电荷,A错误;
B.元电荷是最小的电荷量,他不是自然界中的实物粒子,B错误;
C.第一个用试验方法测得元电荷数值的科学家是密立根,C错误;
D.电子带有最小的负电荷,其电量的绝对值叫元电荷,D正确。
故选D。
4.D
【详解】
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确证了元电荷的存在,精确地测定了元电荷的数值。密立根对带电油滴进行实验,发现所有油滴所带的电量均是某一最小电荷的整数倍,该最小电荷值就是电子电荷。
故选D。
5.D
【详解】
A.摩擦起电只是电荷发生转移,不是产生电荷,A错误;
B.在一定条件下,一对正、负电子相遇可以同时湮没,转化为光子,这不违背电荷守恒定律,B错误;
C.元电荷是带电量的最小值,C错误;
D.电是物体表现出来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D正确。
故选D。
6.A
【详解】
AB.“顿牟掇芥”属于静电现象,是经过摩擦的琥珀带了电, B错误A正确;
CD.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带电体都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干草不一定带电,C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M、N的相互作用力为斥力,所以它们应该带同种电荷,则N球带正电,所以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C
【详解】
ABD.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带负电的橡胶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接触的带电方式叫接触起电,且验电器整体即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都带负电,故ABD错误;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橡胶棒和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后,两个金属箔片均带负电相互排斥,故金属箔片张开,故C正确。
故选C。
9.B
【详解】
金属导体中移动的是自由电子,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则枕形金属导体中的负电荷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所以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0.D
【详解】
由静电感应,带正电的C让导体A左端感应带上负点,A左端金属箔也带负电,则导体A、B下部的两片金属箔都是张开的。
故选D。
11.A
【详解】
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两个导体球互相接触,则甲的左端和乙的右端分别感应出等量异种电荷;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则两球会带上等量异种电荷,选项A正确;
B.先移走棒,则两球上的感应电荷会消失,则再把两球分开时,两球不带电,选项B错误;
C.先把两球分开,棒再接触一下其中一球,则只能使一球带电,选项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D错误。
故选A。
12.C
【详解】
物体的带电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A.4.4×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A错误;
B.4.6×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B错误;
C.4.8×10-19 C是1.60×10-19C的3倍,C正确;
D.5.0×10-19 C不是1.60×10-19C的整数倍,D错误。
故选C。
13.A
【详解】
B球原来不带电,与球接触后,由于球上正电荷对电子的吸引,电子从B球转移到球上,原来中性的B球就带正电,所以B带正电是由于B球上的负电荷移到球上的缘故。
故选A。
14.D
【分析】
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据此判断各个选项即可。
【详解】
A.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选项A错误;
B.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选项B错误;
C.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不是通过摩擦产生的,选项C错误;
D.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选项D正确。
故选D。
15.C
【详解】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摩擦的过程中,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故选C。
16.B
【详解】
A.千克是质量的单位,故A错误;
B.库仑是电荷量的国际单位,故B正确;
C.伏特是电压的国际单位,故C错误;
D.牛顿是力的国际单位,故D错误。
故选B。
17.B
【详解】
A.B球先与A相碰,此时两球各带电,B球再与C相碰,B、C两球各带电 ,故A错误;
B.A球先与B相碰,此时两球各带电,再与C相碰,A、C两球各带电,此时带电的B球与带电的C球相碰,B、C各带电,化简后为 ,故B正确;
C.A球先后与B、C相碰后,A球带电,B球带电,C球带电,用手接触C球后,C球不带电,再与 B球相碰,B、C两球均带电,故C错误;
D.C球先后与A、B相碰后,A球带电 ,B球带电 ,C球带电 ,用手接触C球后,C球不带电,再与 B球相碰,B、C两球均带电 ,故D错误。
故选B。
18.A
【详解】
AB.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不能为任意值,选项A错误,符合题意,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电子带电量为-1.6×10-19C,若物体带电+1.6×10-1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个电子,选项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物体带电荷量的最小值为1.6×10-19C,选项D正确, 不符合题意。
故选A。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