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反思+整体规划+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下册《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课件+教案+反思+整体规划+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24 20:01:14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中山市精品课程建设主题课程申报材料(教学设计)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主讲人:杨华娣)
【课程标准】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90——93,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科目的学习对本课内容已有所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中考地理与生物的中考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没有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成就?另外,学生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轻松的学习氛围来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理解原因,体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在已知的知识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营造观光学习的氛围,在观光学习的轻松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体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理解科学技术取得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境、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2、提问: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哪一方面的成就? 3、出示课题和本课的学习目标。讲授新课:一、军事科技展厅1、提问:“两弹”指哪两弹?2、教师指导学生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环境。3、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视频材料,让学生掌握爆炸的时间和意义。4、指导学生讨论P91“动脑筋”:“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研制原子弹,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不是要拿原子弹对其他国家进行核威胁,搞霸权主义。5、(过渡)原子弹需要有运载工具,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也在进行导弹的研制工作。6、指导学生观看导弹的有关视频,让学生掌握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的时间。7、结合第14课《钢铁长城》中关于导弹部队的知识,讲述我国在导弹研制方面的成就。8、总结军事科技的成就二、航空科技展厅1、设问: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叫什么?2、指导学生观看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有关视频,让学生掌握其时间。3、总结航空科技的成就4、指导学生观看神一到神七的有关视频三、农业科技展厅1、引导学生介绍袁隆平。2、评价袁隆平3、看媒体评价袁隆平的视频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在观光各展厅中学到了什么。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练习:1.(2007年广西南宁)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2007年资阳市)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 (2007年青海省西宁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土地革命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材料二: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 二是袁隆平”。 材料三:“农民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请回答: (1)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 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一点建议。 带着问题观看视频齐答: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齐答:原子弹与导弹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环境。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并分别展示自己的结论。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回忆第14课的有关导弹部队的知识。独立总结军事科技的成就齐答:东方红1号带头问题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92总结航空科技的成就。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介绍后,总结其成就。畅谈自己的看法。总结在各展厅学习到的知识认真做练习 通过视频导入新课,画面让学生有本课学习内容有印象,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大致了解本课学习任务。注重知识点的上下联系。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思维进行发散、碰撞,用历史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理解原子弹这个矛盾的统一体。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树立爱和平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培养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视频资料可以直观的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印象,了解神舟飞船的简单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与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在评价与听媒体评价过程中体会袁隆平的精神。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巩固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项目 成就 时间 科学家
科学技术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邓稼先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 钱学森
航天技术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
第一艘无人飞船 1999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 2003年
农业科技 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 袁隆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3张PPT)
参观学习目标:
1、在军事科技展厅了解我国成功爆炸了两弹——原子弹与导弹及两弹元勋邓稼先;
2、在航天科技展厅了解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及由无人飞船向载人飞船的发展;
3、在农业科技展厅了解“东方魔稻”——籼型杂交水稻及其培育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原子弹是当时世界上伤杀力最强的核武器之一。美国在20世纪40年代最早制造出原子弹,并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夕把原子弹投到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几乎把这两个城市毁灭了。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
项目 成就 时间 科学家
军事
科技
航天科技
农业
科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
邓稼先
钱学森
项目 成就 时间 科学家
军事
科技
航天科技
农业
科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
邓稼先
钱学森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
第一艘无人飞船 1999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 2003年
项目 成就 时间 科学家
军事
科技
航天科技
农业
科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
邓稼先
钱学森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
第一艘无人飞船 1999年
第一艘载人飞船 2003年
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 袁隆平
据统计,普通水稻亩产约550千克,而籼型杂交水稻亩产约为660千克。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年全世界普通水稻种植面积为20亿亩。
项目 成就 时间 科学家
军事
科技
航天科技
农业
科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
邓稼先
钱学森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
第一艘无人飞船 1999年
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1973年 袁隆平
第一艘载人飞船 2003年
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经济的发展
3、科学家的贡献
2、政府重视科技工作
1.(2007年广西南宁)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2007年资阳市) “喜看稻菽千重浪,
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
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
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
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2007年青海省西宁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土地革命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 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材料二: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 二是袁隆平”。
材料三:“农民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请回答:
(1)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一点建议。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经验总结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杨华娣
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教育与文化》中的第一课。首先我先来谈谈我的备课工作。
一、设计思路
1.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2.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90——93,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等,产生了一批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爱国科学家。
3.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科目的学习对本课内容已有所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在现行教育体制,特别中考地理与生物的中考压力之下,又有些不重视历史学科的深入学习,没有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成就?另外,学生对“两弹一星”、‘神州’系列飞船、籼型杂交水稻等尖端科学技术往往只有模糊而肤浅的认识,也对老一辈科学家默默无闻、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够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轻松的学习氛围来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理解原因,体会科学家的奉献精神。在已知的知识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通过亲身体验,提高能力,感知学习与认知过程。
4.教学目的:(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邓稼先、袁隆平为代表的杰出科学家;同时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成就的讲述与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讲解建国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杰出的科学家的事迹。
难点: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6、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二、反思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定位。
本课设计以观光学习为线索来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技能,脉络清晰流畅,充分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功能。首先,借助多媒体让专业名词简单通俗化。例如,关于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等专用科技术语老师很难在课堂上讲清楚,但是,通过精选相关的视频材料,通过看让学生对这些名词术语有一个初步印象,鼓励他们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准确简练地描述科技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其次,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参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过程中提供适量的材料和思考题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养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大胆质疑和互相帮助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的转变。
如何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学史鉴今,学史明志等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是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今后还得多多下功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教学实录
——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授课者——杨华娣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师:首先来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注意看画面的内容。(旁白画面内容)
师:画面的内容都是反映我国哪方面的成就?
生:科技
师:对,这也正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课题——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师:同学们不要被“科学技术”这些专业名字吓倒,其实这节课同学们完全
抱着到科技展厅参观的轻松心情来学习这课。当然参观学习要先明确参
观学习的目标。
生:齐读参观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1、 军事科技展厅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这个展厅要了解什么?
生:两弹
师:“两弹”指哪两弹?
生:原子弹、导弹
师:答得对。让我们通过视频先来了解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情况,
注意其时间
生:看视频回答“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师:原子弹是杀伤力很强的核武器,而我国是热爱和平的国家,为
什么要研制原子弹?
生:自卫、维护世界和平
师:原子弹需要装载工具,所以我国在研制原子的同时也研制?
生:导弹
师:不错,那导弹的结构与功能又是怎样的?让我们通过视频了解
师:那么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拥有装有核弹头的实战导弹?
生:1966年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14课国防时有学习到我们国家哪一年组建了导弹部队?
生:1966年
师: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担任核反击
师:旧知识就先复习到这,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总结在科技展厅学习到的知识
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师:接着,我们到航天科技展厅去参观参观
2、 航天科技展厅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这个展厅要了解什么?
生: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师:下面通过视频来了解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情况,注意发射成功的时间
生:看视频回答“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师:卫星载着中国人的飞天梦,之后航天科技又有什么进步?
生: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2003成功发射第一艘土载人飞船
师:总结得好,下面通过视频来了解“神一”到“神七”的发展情况
师:接着,我们到农业科技展厅去参观参观
3、 农业科技展厅
师: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这个展厅要认识谁?
生:袁隆平
师:哪位同学愿望给大家说说在关袁隆平的事?
生:他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
师:很好,谢谢这位同学给大家根据了袁隆平的主要贡献。有没有同学知道
籼型杂交水稻又称什么?
生:“东方魔稻”
师:魔在哪呢,我们通过数据来看看为什么叫“东方魔稻”
生:比普通水稻增产20%
师:如果袁隆平是你的朋友,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培育了籼型杂交水稻的朋友?
生:伟大、牛、厉害、坚持不懈……
师:好,接着我们看看媒体的评价与你的评价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之处
看完媒体的评价后,请同学再评价评价袁隆平,特别是思考挖掘
其身上有什么值得你佩服或学习的
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淡薄名利,坚持不懈……
师:同学们都评价得不错,特别是挖掘了其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师:好,参观完农业科技展厅,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本展厅学到的知识
生:袁隆平1973年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师:总结得很到位
【小结】
师:参观了三个展厅,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参观学习到的知识
生:两弹一星、飞船、籼型杂交水稻
【巩固练习】
1.(2007年广西南宁)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 A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2007年资阳市)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B )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2007年青海省西宁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土地革命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材料二: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 二是袁隆平”。
材料三:“农民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请回答:
(1)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2)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答: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快又
好发展提一点建议。
答:①走科技兴农之路;
②加大政府投资,修建农村基础设施,给予惠农政策;
③完善农村医疗机构;
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⑤发展特色农业和观光旅游业;
⑥加强城乡建设,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⑦民主管理。(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整体规划
1、 单元/主题总体内容分析
本单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教育和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凝聚着老一辈科学家的辛勤和汗水,科教兴国给人以希望,申奥成功让国人振奋,这一切都展现了腾飞的中国在21世纪的美好前景,分四课时完成。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主要介绍建国后,我国在军事科技、航天科技与农业科技方面的取得的成就。具体介绍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有“两弹一星”、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这些知识点是同等重要的基础知识,要记住不难,难的是理解取得这些科学技术的原因。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归纳好基础知识,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出现成就的原因及体会学习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奉献精神。
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主要介绍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提出了“863计划”,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介绍我国的“863计划 ( http: / / j. / " \t "_blank )”,以此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本课基础知识点不多,难点是理解“863计划”实施的必要性。采取联系实质详细分析其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实施的必要性。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介绍了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说明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本课难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科国兴国”。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介绍新中国诞生后,我国的文学艺术步入了新的时代。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代表了中国崛起的新形象。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成就体会中华民族的腾飞,增强民族自信心。
2、 教学对象(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方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自主与合作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与概括能力。但其知识的连贯性、发散思维和学科的迁移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加以“导”,引导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外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其体会到中华民族在腾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基本知识点:
(1)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
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
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2、培养能力:
(1)通过创设参观科技展厅,在轻松的环境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863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如何正确面对上网的问题,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学艺术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深知文学艺
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明白文学艺术作
源于生活,反映生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老一辈科学为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先事迹的介绍与讲解,
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
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2)通过对863计划学习和了解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863计划实施的必
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和领导人的高瞻远瞩,系民族
发展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树立献身祖国科技事业的理想。
(3)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帮
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成长过程,明白其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
增强的表现之一。
(二)重难点
重点::
1、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杰出科学家的事迹。
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
2、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措施
处理方法:联系生活来了解发展教育的事业的政策与措施
难点:
1、实施863计划的必要性
处理方法:这个理解比较抽象,采取在史实的基础上辩证地得出结论。
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
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美国的“星
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
政策”等科技活动和项目的出台则突出地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
竞争的新特点。让学生明白政府干预下的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
与国之间,特别是大国之间竞争手段,因此,新时期的我国也必须吸取历
史经验与教训,着眼于世界的新形势和科技竞争的新特点作出前瞻性的决
策,由此可见,我国863计划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
2、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邓小平“三个面向”、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指导意义
处理方法:通过数据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体会20世纪中期世界第三次科技
革命的兴起,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使学生认识到重视教育、提高我国人民的素质是
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从而进一步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的伟大现实意义。
4、 总体教学理念、模式与方法说明
教学理念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构建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知道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记忆历史知识,而最重要的是,历史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进行思考,对过去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面对产生各种疑问、发现问题、会主动查找资料,主动探索发现,独立思考分析,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协作探讨,亲历整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积累了一定是历史知识和方法,又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发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逐步形成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
模式
导入新课——教学新课——总结新课——检查巩固。总结新课时,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问答,使学生在所新知识基础上逐渐形成历史概念体系。检查巩固可以通过口试或笔试进行,教师获得信息反馈并加以调控,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在这些步骤中,师生之间的谈话贯穿始终。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活动程序:——第一阶段,教师出示课题和自学提示等。对学生自学做总的指导。第二阶段,学生自学教材,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课题和提示阅读教材,通过阅读教材解答问题。第三阶段学生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启发引导,并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精讲。第四阶段,教师结合教学目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各种练习,并进行评价。
方法说明 
1、情境导入法:创设参观科技展厅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问题教学法:提出相关问题,促成小组自主合作交流,抓住争议问题引发
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3、材料分析法:材料既是基础知识,又是典型史料,具有丰富的、现实的、
可扩展的广阔空间。精选材料,扎实基础,选择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一定
程度上解决了本课课程课时有限性与内容广泛性的矛盾。
4、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动
手、观看、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学会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17课的练习:
1.( 广西南宁) 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 资阳市) “喜看稻菽千重浪,
要数风流是此翁”,人们常用它来称
赞右图所示农业科学家,赞扬他“用一
粒种子改变了世界”。2004年,这位
科学家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下列有关这位科学家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这位科学家是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他的成就证明中国是现代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④他的成功说明科学研究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 ( 青海省西宁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土地革命基本完成。近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材料二: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 二是袁隆平”。
材料三:“农民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
请回答:
(1)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袁隆平在农业科技上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一点建议。
参考答案:
1、A 2、B
3、解析:此题属于考查三农问题的综合性专题类型的材料分析题,主要是考查同学们阅读分析问题、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结合给出的问题,联系所学知识来总结归纳。如第(1)小题是考查建国初期,我国土地政策带来的农民地位的变化,我们就联想到1950~1952年实行的土地改革,从而可以准确回答;第(2)问是考查袁隆平的贡献,属于基础层次的知识,依据所学内容简要回答即可;第(3)问读懂材料三,其含义是认识到农民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问属于灵活开放的问题,只要结合实际,针对农业、农民问题,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即可。
参考答案:
(1)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
(2)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或东方魔稻、杂交水稻、籼型水稻),为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