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5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5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0 11:5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关于“荷花”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关于“荷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关于“荷花”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关于“月亮”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6、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
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张继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荷塘
月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线索。
二.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清廉正直以自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民主战士。
作者简介
朱自清的早期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其散文朴素缜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诗论专著《诗言志辨》等。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称赞
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yú)厚从平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jué)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 ——余光中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背景资料
1978年秋,清华大学纪念朱自清逝世三十周年时,将原清华园内的古亭命名为“自清亭”,以示纪念。
相关图片
注音:
煤屑 幽僻 蓊郁 踱着 弥望 袅娜 霎时 颤动
脉脉 酣眠 参差 乍看 媛女 纤腰 沾裳 敛裾
niǎo nuó
wěnɡ

duó
shà
xiè
chàn

hān
chánɡ

cēn cī

zhà
xiān
yuàn
检查预习
课 文 研 读
1、划分文章结构
2、课文线索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6):
第三部分(7-10):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情)点明主旨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景)主体
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情)尾声
明确文章结构
2.随着作者行踪的改变,作者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家 里
——————
行踪
心理变化
家 里
煤屑路
荷塘
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
超脱
不宁静
【明线】
【暗线】
不静
得静



知整



求静
出静
出家门
渡小路
赏荷

观四周
回家中
颇不宁静
哀愁
喜悦
淡淡的
淡淡的
经小路
研讨4、5、6段
合作探究
赏析第四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什么方面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羞涩的打着朵儿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弥望”、“田田”极言荷叶之广;
荷花
拟人
比喻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
“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这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和宁静。
荷香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由钱锺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以感觉写感觉
通感
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流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月色下的荷塘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下
动态美
(形态美)
静态美
小结: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对比:朱自清与周敦颐的“荷花”形象
《爱莲说》
可见,在周敦颐心中,莲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彬彬君子
对比:朱自清与周敦颐的“荷花”
《荷塘月色》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亭亭玉立,端庄优雅
婀娜多姿 温婉可人
朴实自然 冰清玉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爱莲说》里写到:“莲,花之君子也。”但朱自清笔下的莲,不像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君子,而是( )一样。
风姿绰约、柔美可亲的美人
对比:朱自清与周敦颐的“荷花”
赏析第五段
1、此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荷塘月色
月光
月影
光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与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朦胧优雅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小提示: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的妙用
“泻”字化静为动,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地照射在荷塘里,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写出了月光的轻快。
“浮”字表现了雾气的朦胧、淡雅,突出了月光的动感、轻盈。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充满艺术灵性,更能写出投在荷叶上的倩影之真之美。
荷塘上月色
静静



名曲
(通感)

月光
树影
青雾
叶和花

参差 斑驳 弯弯 稀疏
薄薄
淡淡
——朦胧之美
提问:本段写荷塘的四周,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
赏析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抒情效果跟第二段不一样。本段用反衬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
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小结

素淡、宁静
朦胧、柔和

苦闷、忧郁
困惑、寻觅
情 景 交 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
从全文看,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这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了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历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谐音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犹如两幅画图,形成了“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思考: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 试结合语境谈谈自己的看法。
讨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 作者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但是作为“斗士”,他对政治的敏感远不及他对自然风光、人情掌故来得细致传神,常常辨不明政局的好坏、政党的是非,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寄情山水的咏怀之作。
2、月下荷塘,不浓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么调和、适中、安逸的境界,这正是作者从中和主义思想出发追求一种适度的生活情趣的流露。以此看出来朱自清追求自由、平和的生活,对现实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思想是矛盾复杂的。
3、 作者在课文中自塑的形象,是一位平凡的丈夫和拘谨的教师,他心地温厚,个性平和,处事谨慎,有所追求又“放不开”。散文中的情,既有作者个性、人格的印记,又有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留下的痕迹,既有独特性,又有时代性。
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
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走在小煤屑路上时,心情是淡淡的哀愁;当面对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时,心情是淡淡的喜悦;看完四周的景物,回忆江南的荷塘时,心情又回到了原点,依旧是淡淡的哀愁——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情与景有何关系?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