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李白及相关背景介绍,结合注释学习掌握生字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熟悉诗人写作心境,体会作者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3.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清诗歌写作思路,把握诗歌主题内容。
2.体会浪漫主义写作手法,领悟作者思想情感。
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 ,号 。 代著名的 主义诗人,有“ ”之称。祖籍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 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的区别,李白与杜甫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是醉时所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2.背景介绍
李白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希望由布衣一跃 而为卿相,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奉召进京,本想能借此施展 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李白又受到权贵的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冷酷的社会现实 无情地粉碎了他那不切实际的幻想,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李白有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他诗中展示的翱翔精神,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3.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
4.解题:
(1)“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 (2)“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3)“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歌行体”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4)“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5)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和意向。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天姥 ( ) 瀛洲 ( ) 剡溪( ) 渌水( ) 谢公屐( ) 澹澹( ) 訇然( ) 魂悸( ) 长嗟( ) 惟觉时之枕席(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烟涛微茫信难求( ) 云霞明灭或可睹( ) 天姥连天向天横( )
势拔五岳掩赤城( ) 我欲因之梦吴越( ) 渌水荡漾清猿啼( )( ) 迷花倚石忽已瞑( ) 栗深林兮惊层巅( )( ) 水澹澹兮生烟( ) 失向来之烟霞( )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恍惊起而长嗟( )
3.古今异义词
(1)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 今义:
(2)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 今义: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 今义:
二、深入学习
(一)读第一段并思考: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2.《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是怎么描写天姥山的形象气势的?
明确:
第一自然段总结:
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读第二段并思考:
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
明确: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
明确:
3.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
明确:
4.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
明确:
5.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
明确:
根据第二段内容填写表格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梦游之景
第二自然段小结:写飞度镜湖——高山见闻——山中世界——洞天仙境——神仙世界——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句: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
1.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性格与精神?
明确:
第三自然段小结:
写梦醒长叹,揭示主题“不得开心颜”。
本文的写作特点
【合作探究】
思考:1.本诗是一首留别诗,而诗人并没有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写了哪些内容?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将叙事、写景、抒情结合成诗的?
【课堂练习】
1.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夸张修辞的一项是( )
A.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C.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D.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④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④“剑歌”:指孟尝君的食客冯谖因未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事(见(史记·孟尝君列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浩大空洞,苍凉萧索。这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
B.“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他不顺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所致,自己似“浮云”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鹓鸾”栖枳棘,“燕雀”巢梧桐,各得其所,诗人用反衬的手法诉说黑暗的现实:君子失意,小人得志。
E.结尾诗人唱着陶潜的(归去来兮辞)辞官而去,学冯谖,弹剑高歌,感叹世道艰难。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概括。
【本文总结】
诗人借游仙诗的形式,托梦言志,通过梦幻中的美好仙境与黑暗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参考答案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浪漫 “诗仙”
一、
1.天姥 ( mǔ) 瀛洲 ( yíng ) 剡溪( shàn ) 渌水( lù ) 谢公屐( jī ) 澹澹(dàn ) 訇然( hōng ) 魂悸(jì ) 长嗟( jiē ) 惟觉时之枕席( jué )
2.烟涛微茫信难求( 实在 ) 云霞明灭或可睹( 有时 ) 天姥连天向天横( 遮蔽 )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出 )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 )(凄清 ) 迷花倚石忽已瞑(昏暗 ) 栗深林兮惊层巅(使…… 战栗 )(使……震惊 ) 水澹澹兮生烟(动荡不定 )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 )(等待 ) 恍惊起而长嗟(猛然惊醒的样子 )
3.古今异义词
(1)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 确实、实在 今义: 书信
(2)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 暗 今义: 熄灭
(3)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 超出 今义: 抽出
二、深入学习
(一)读第一段并思考: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梦游天姥吟留别》开篇是怎么描写天姥山的形象气势的?
明确:运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先直写天姥山的高大,后以天台山进一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无比。句子用“连”“横”“拔”“掩”“倒”“倾”六个动词极写天姥山横亘空中,超出“五岳”,遮掩“赤城”的高耸气势。
(二)读第二段并思考:
1.急切、兴奋之情
2.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3.高峻
4.诗人忘情于山水之间,十分享受
5.壮丽、壮美
内容 事件 意境特点 表现手法 思想情感
梦游之景 飞度镜湖 至剡溪 清幽(渌水荡漾、猿啼凄清) 夸张 向往之情
著谢公屐 登青云梯 壮美(日出 奇花异石、千岩万转的天姥山) 夸张 流连忘返
黄昏之景 阴森恐怖(熊跑龙吟,山石、泉水、深林、峰峦在发抖,青云密布,烟雾升腾) 想象夸张
洞天仙境 光明、极乐世界 想象夸张 向往自由
(三)读第三自然段并思考
1.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三、(1)构思奇特(2)想象丰富(3)夸张手法(4)语言形式灵活多样
思考:
1.一方面,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壮美的极乐仙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另一方面,用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并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神仙世界虚无缥缈难以寻觅,在人间就应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诗人借仙境来表现自己蔑视权贵、旷达乐观的精神。
2.本诗的结构特点是:现实-梦境-现实
以“梦游”为核心,从自然环境起始,到社会环境结束;以写景始,以抒情终。第一段用对比、夸张、衬托的手法写天姥山之高大,隐含向往之情,为梦游的缘起。第二段开头两句与结尾四句是由现实到梦境、又由梦境到现实的联结点。中间部分集中渲染梦境,又可分为两个层次:浅层次是写山景,诗人从时间、角度、方位、感觉等方面有声有色地描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和奇特;深层次则是写仙境,从“列缺霹雳”起,景色大变,金碧辉煌、壮丽无比的天上宫阙和云中神仙即刻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三段写梦境破灭后的心情,画龙点睛,揭示主题。
【课堂练习】
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