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综合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综合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12-19 23: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综合训练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一、单选题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先变小再变大,该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2.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后的原理图正确的是(  )
A.甲和丙 B.甲和丁 C.乙和丙 D.乙和丁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位于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人眼观察到烛焰成像的情形是图中的( )
A.B.
C. 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B.若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5.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2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当像在距凸透镜16cm时所成像的特点是(  )
A.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一定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可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可能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6.物体放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当物体离透镜16cm时在光屏上观察到放大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f可能是(  )
A.5cm B.12cm C.16cm D.32cm
7.据专家介绍,长时间玩手机、看电视容易引起近视。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是(  )
A.甲和丁 B.甲和丙 C.乙和丙 D.乙和丁
8.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观察物体时,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  )
A.倒立、缩小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9.将一只点燃的蜡烛立于凸透镜的一侧,调节另一侧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屏上得到一个烛焰的像,若用一不透光的物体挡住半个透镜,则光屏上(  )
A.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B.仍能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C.仍能成整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只能成半个烛焰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1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和透镜放在图所示的位置时,移动光屏到55cm刻度处,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若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25cm刻度处,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①移动光屏,一定可以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
②移动光屏,可能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像
③移动光屏,再次成像的像距为30cm
A.只有① B.①和② C.①和③ D.②和③
11.如图甲是来自远处的光线经某人眼球折光系统的光路.下列关于该人远、近视眼的判断及矫正所需配戴的眼镜镜片的选择正确的是
A.远视眼;乙 B.近视眼;乙 C.远视眼;丙 D.近视眼;丙
1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焦距是10cm,蜡烛放在A处,位于C处的光屏(图中未画出)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B处,移动光屏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关于光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距离L屏与蜡烛移动距离L烛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向右移动光屏,L屏<L烛
B.向左移动光屏,L屏<L烛
C.向左移动光屏,L屏>L烛
D.向右移动光屏,L屏>L烛
13.将物体分别放在甲、乙凸透镜前,物距相同,通过甲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通过乙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如图是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甲透镜的光路图(折射光线通过20cm刻度),则乙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10cm B.4cm C.20cm D.40cm
14.正常人在水中看物体会觉得一片模糊,而高度近视的人在水中用裸眼看物体会觉得更清晰。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光从空气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大,而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小;
②光从空气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小,而光从水中射入眼睛折射程度大;
③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老花眼镜;
④正常人在水中应戴高度近视眼镜。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5.如图所示,灯泡通电发光后,拿一个焦距为15cm凸透镜在灯泡与其正对的白墙之间(灯泡与白墙之间距离约为3m)移动,则下列有关灯丝在墙上成清晰像的情况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能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②能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③能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④能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A.只有①②正确 B.只③④有正确
C.只有②⑧④正确 D.①②③④都正确
二、填空题
16.近视眼的形成是因为不注意用眼卫生,导致眼睛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变强,看远处物体时,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选填“前方”或“后方”),需要配带_____透镜进行矫正。
17.通过晶莹剔透的露珠,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小草的叶脉,这是利用了______(填“放大镜”、“幻灯机”或“照相机”)的原理:太阳出来,露珠会慢慢消失,这是______(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的结果。
18.如图所示,两束光线经过一个透镜后相交于主光轴上的A点,取走透镜后,光线相交于B点,则该透镜为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由此说明,能把光线相交于一点的透镜_____(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是凸透镜。
19.小明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f=10cm)前18cm处,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 ______ 的清晰像。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一个远视眼镜片,由于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光屏上烛焰的清晰像变模糊了(如图所示)。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他可将光屏 ______ 凸透镜。
20.小华利用图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器材时应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上,图中在屏上成清晰实像的场景的实际应用是______(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保持蜡烛和光屏在10cm处和55cm处不动,要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应将凸透镜移到______cm刻度处。
三、作图题
21.根据光的传播路径,在图中的虚线框内,填入符合要求的透镜。
22.如图所示,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再经凸透镜折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请画出:S点发出的入射光线;
四、实验题
23.小强在探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带刻度尺的光具座和打火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___________、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物距 14 16 18 20 22 24 26
像距 35 27 22 20 18 17 16
①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像。___________
②分析图像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___________。
(3)小强得出探究结论后,又用上述器材做了一个实验。把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0刻线处,凸透镜放在25cm刻线处,如图所示。移动光屏在Ⅰ位置找到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只移动凸透镜,当凸透镜向某一方向移动到Ⅱ位置时,又看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结合所画图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至少有两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光屏在Ⅰ位置,光屏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B.透镜在Ⅱ位置,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C.Ⅰ位置在刻线之间
D.Ⅱ位置在刻线之间
24.某小组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将测得的物距u、像距v、计算的u+v、成像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u+v(厘米) 像与物大小比较 像的虚实
1 60.0 12.0 72.0 缩小 实像
2 50.0 12.5 62.5 缩小 实像
3 40.0 13.3 53.3 缩小 实像
4 30.0 15.0 45.0 缩小 实像
5 18.0 22.5 40.5 放大 实像
6 16.0 26.7 42.7 放大 实像
7 14.0 35.0 49.0 放大 实像
8 12.0 60.0 72.0 放大 实像
①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a)根据实验序号1~4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
(b)根据实验序号__________的数据,分析比较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关系与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u < v。
②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像距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______。
③根据实验序号1~8的数据,分析比较u+v随物距u变化的情况,推测凸透镜成实像时,u+v存在___________(选填“最小值”或“最大值”),且当物距u在________范围内可以找到这个极值。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B
6.B
7.A
8.C
9.C
10.C
11.D
12.A
13.B
14.A
15.B
16.前方 凹
17.放大镜 汽化
18.凹透镜 不一定
19.放大 靠近
20.主光轴 投影仪 40
21.
22.
23.烛焰 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随物距的增大而减小的越来越缓慢 ABC
24.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u>v 5~8 像距v随物距u的减小而增大 最小值 18.0厘米~30.0厘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