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2021_2022学年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2021_2022学年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12-20 08:3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2021~2022学年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
练习
一、单选题,共13小题
1.2020年3月起,沈阳市三环内全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下列为“禁止放鞭炮”标志的是(  )
A. B. C. D.
2.用化学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的本意,下列说法最合理的是( )
A.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旺 B.增大氧气的浓度,使燃烧更旺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火熄灭 D.用油隔绝氧气,使火熄灭
3.下列有关用火与安全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 B.电器着火,可以用水浇灭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 D.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4.下列混合气体遇明火时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和氢气 C.空气和甲烷 D.空气和氮气
5.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B.燃着的酒精洒落在桌子上用湿抹布盖灭
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材着火点
D.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可调大灶具进风口
6.点燃火柴时,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慢慢熄灭。其原因可能是
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B.火柴梗不能燃烧
C.火柴梗接触到的氧气较少 D.火焰内焰的温度较高
7.动漫《秦时明月之沧海横流》中有一集为《焚烬无尽》,其中有段剧情是王离火烧大泽山时,农家砍出一片方圆三里的防火带。防火带采用的灭火原理与下列哪个成语原理相似
A.火上浇油 B.蜡炬成灰 C.滴水成冰 D.釜底抽薪
8.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中学生应有一定的用火常识。下列做法或说法合理的是
A.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散热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再关闭阀门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9.“灭火弹”是一种新型灭火器,将其投入火灾现场,可迅速释放出超细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其灭火原理是
A.隔绝氧气 B.降低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10.下列有关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
B.所有的燃烧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
C.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D.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
11.用如图所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不燃烧 白磷燃烧
A.对比①③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可燃物接触氧气
B.对比①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有可燃物
C.对比②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对比③④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2.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13.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 119 火警电话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4.通过比较、推理等方法可以总结归纳出灭火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A所示的“火三角”可表示燃烧条件,图中缺少的一个条件是 _________ ;
(2)图B熄灭酒精灯的原理是: _________ ;
(3)用扇子扇煤炉火,越扇越旺的原因是: _________ .
15.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
16.如图为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已知:①白磷有毒,且燃烧时产生的P2O5对环境有污染,②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P2O5。
(1)对比图1中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的现象,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___________;
(2)图2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是 ___________;
(3)图3中“水火相容”的壮观景象给我们启示,灭火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室内起火时,如果急于打开门窗,火反而会烧得更旺。原因是___________。
(4)燃烧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成语的原意与燃烧不相关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A.卧薪尝胆 B.釜底抽薪 C.火上浇油 D.煽风点火
三、实验题,共3小题
17.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
(1)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2)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3)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_____;若将铜片上的物质换成等量的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_。
18.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图是关于燃烧的三个实验,请回答问题。
(实验1)a、b、c三处物质中能够燃烧的是_______(填字母序号),其燃烧时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实验2)集气瓶中充满氧气,胶塞处装有对石墨电极,分别接到电源的正负两极,电极之间连有一段很细的铁丝。实验时,通入20v的直流电,能够看到铁丝剧烈燃烧。从燃烧的条件的角度分析,通入20v直流电的目的是_______,该实验中集气瓶底应放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
(实验3)将钠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发现钠可以继续燃烧,经进步探究钠在CO2中燃烧生成碳酸钠和碳单质,请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从该实验你对燃烧产生的新认识是__。
19.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探究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实验(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观察到:甲中白磷燃烧,乙中白磷不燃烧。实验后,将甲中试管倒置于水中,去掉橡胶塞,发现水进入试管中。
(1)甲中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甲中的X、乙中的Y分别为__________。
(3)“水进入试管中”的原因是________。
四、简答题,共1小题
20.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使用不当时可能成为吞噬生命的恶魔。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有关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件一次次给我们敲响警钟。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易爆物时绝不允许违章操作。下列图标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将一根火柴头竖直向上,另一根火柴头斜向下(如图所示)火柴在那种情况下更容易持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2页,共2页
试卷第1页,共1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图标为禁止带火种标志,故A不正确;
B、图标为禁止放鞭炮标志,故B正确;
C、图标为禁止烟火标志,故C不正确;
D、图标为禁止吸烟标志,故D不正确。故选B。
2.A
【详解】
“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而不是增大氧气的浓度、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也不是用油隔绝氧气,故选A。
3.A
【详解】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因为火灾时,浓烟热气轻于空气,浮于空间的上面,故选项正确;
B. 电器着火,不可以用水浇灭,以防触电,故选项错误;
C. 燃气泄漏时不能点火检查,因为煤气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故选项错误;
D. 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C
【详解】
A、氧气具有助燃性,二氧化碳是不可燃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B、一氧化碳和氢气都是可燃性气体,但没有和空气接触,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C、甲烷是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接触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D、氮气是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接触,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答案:C。
5.A
【详解】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可能引起触电,也会损坏电器,错误。
B.燃着的酒精洒落在桌子上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灭火,正确。
C.“钻木取火”的原理是通过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木材着火点,正确。
D.燃气灶火焰出现黄色,锅底出现黑色时是因为燃烧不完全,可调大灶具进风口增加空气量使燃烧完全,正确。
故选A。
6.A
【详解】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点燃火柴时,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梗没有被火焰加热,温度不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易熄灭;
故选A。
7.D
【分析】
农家砍出一片方圆三里的防火带,利用的是隔绝可燃物的方法灭火。
【详解】
A、火上浇油是增加可燃物,火燃烧的更旺,不涉及灭火原理。
B、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产生灰烬,不涉及灭火原理。
C、滴水成冰是水变为冰,不涉及灭火原理。
D、釜底抽薪是将柴撤离,燃烧停止,利用的是隔绝可燃物的方法灭火。
故选D。
8.D
【详解】
A、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室外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提高了室内氧气的浓度,会加大火势,选项错误;
B、发现煤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的开关,会导致产生的电火花引燃煤气与室内空气的混合气体引起燃烧,甚至引起爆炸,选项错误;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水吸收热量,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使得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燃烧熄灭,选项错误;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离可燃物,使火势不能蔓延,选项正确,故选D。
9.A
【详解】
释放出超细干粉,覆盖在可燃物表面,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起到灭火的目的。
故选A。
10.C
【详解】
A、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只达到着火点而没有与氧气接触或只与氧气接触而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都不会燃烧,错误;
B、并不是所有的燃烧都属于化合反应,如甲烷的燃烧,错误;
C、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正确。
D、有的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纯氧中可以燃烧,如铁丝,错误。
故选C。
11.C
【分析】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利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
【详解】
A.、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①③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不符合题意;
B、分析实验图示可知,①④一个是冷水一个是热水,一个与氧气接触,一个不与氧气接触,不能对比,不符合题意;
C、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②④一个不与氧气接触,一个与氧气接触,说明燃烧需要氧气,不符合题意;
D、分析实验图示可知,对比③④一个是冷水、一个是热水,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物质燃烧条件,主要是利用实验图示及物质燃烧条件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结合各方面的条件得出正确结论。
12.B
【分析】
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灭火时只需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详解】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原因是隔绝氧气;
B.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不能改变;
C.煤矿矿井、大米加工厂、加油站等场所应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D.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选B。
13.A
【详解】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由于氧气更充足,使火着的更旺,故选项错误;
B.着火时,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受热,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向上流动,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故选项正确;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 119 火警电话,故选项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油因隔绝氧气而灭火,故选项正确。故选A
14.可燃物 隔绝氧气或空气 提供充足的氧气或空气
【详解】
试题分析:(1)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
(3)用扇子扇煤炉火,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促进燃烧。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1) (2)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
【详解】
(1)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3)步骤①中b通N2,不燃烧;步骤②中b通O2,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16.
(1)需要与氧气接触
(2)更环保
(3)空气流动加快,为可燃物提供了更多的氧气
(4)A
【解析】
(1)
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不能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与氧气接触;
(2)
图2中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可以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和图1相比,图2的优点是更环保;
(3)
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空气流动加快,为可燃物提供了更多的氧气,使燃烧更旺。
(4)
A、卧薪尝胆的原意是指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与燃烧无关,故正确;
B、釜底抽薪属于灭火的方法之一,故错误;
C、火上浇油是促进燃烧的方法,故错误;
D、煽风点火则是促进燃烧的方法,故错误;
故选:A。
17.
(1)酒精灯
(2)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3) 乒乓球碎片 低
【解析】
(1)
仪器①的名称为:酒精灯;
(2)
酒精是可燃物,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水不是可燃物,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3)
乒乓球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片的低,同时加热,着火点低的物质温度先达到着火点,先燃烧,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乒乓球碎片;观察到木屑先燃烧,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的低。
18.a 白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使铁丝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燃烧不一定要有与氧气参与
【分析】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详解】
只有a处的白磷同时具备了燃烧的三个条件,所以a处白磷燃烧,同时观察到现象是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
从燃烧的条件的角度分析,通入20v直流电的目的是使铁丝发热,温度达到铁丝的着火点;铁丝燃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该实验中集气瓶底应放少量水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
钠在CO2中燃烧生成碳酸钠和碳单质,,所以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19.4P+5O22P2O5 氧化钙(或氢氧化钠等);空气 氧气被消耗,试管中气体压强变小
【详解】
(1)白磷燃烧是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2)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甲中与空气接触的白磷燃烧起来,说明其温度达到着火点 ,X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钠等和水混合放热的物质;根据控制变量原则,乙中的Y为空气;
(3)“水进入试管中”的原因是氧气被消耗,使试管中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
20.通过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木柴的着火点而实现自动燃烧 ABD 火柴头斜向下 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
【详解】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钻木取火,主要是通过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木柴的着火点而实现自动燃烧;
C是腐蚀品的标志、E是节水标志,与燃烧或爆炸无关,故选ABD;
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