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三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通过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
一、儒学的复兴
(一)背景:
(1)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受佛教和道教冲击
(2)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儒家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1、代表人物: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岳麓版历史教材必修三《宋明理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程朱理学
由以上材料,概括出理学的含义
程颐 程颢 朱熹
材料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理者形而上之道也。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二程遗书》
材料3: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 ”曰: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材料4: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理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
求理方法:格物致知
2、主张:
3、程朱理学的评价
(1)地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南宋士大夫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受命。据《宋季忠义录》所述,南宋末年抗元死节的英雄就有500多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贞节牌坊——从青春到坟墓的漫长苦守,一个女人终身幽禁的证明
(3)维护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程朱理学
理是世界的本源
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把握理
影响
(2)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3)维护等级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阶段小结:程朱理学的主张及影响
(1)、宋词元曲雅俗相宜
《双调·沉醉东风 咫尺的天南地北》(元)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唐) 王维
《送元二使安西 》
二、文学艺术
宋词主要流派: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1)、宋词元曲雅俗相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合作探究学习2
元曲特点:
抒情叙事兼长,通俗生动,贴近生活,
并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射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另有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1)、宋词元曲雅俗相宜
元曲已经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关汉卿《窦娥冤》
合作探究学习3
词曲和元杂剧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艺术形式?
物质基础: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
阶级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化生活的需要。
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经济是基础)
(人民生活需要是动力)
(政治影响)
《清明上河图》中的说书(话本)场面
合作探究学习4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2)、书法绘画抒情尚意
元 王冕 《墨梅》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王冕
(2)、书法绘画抒情尚意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北宋·赵佶《竹雀图》
指南针
印刷术
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火药
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
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了指南针,并且广泛应用于航海。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
——马克思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三大发明
三、科技
北宋科学家沈括
成就
地位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著名科学家
元朝郭守敬
成就
地位
发明简仪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授时历》,指导农业生产。
郭守敬天文实测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大为领先,比西方早采用了300多年。
著名科学家
宋代科技成就取得重大突破的原因
(1)宋代封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政策造成文化发展的需要促使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海上贸易和造船业的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用于航海。
(4)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研制和发展。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四、少数民族文字
1114年契丹大字“耶律习涅墓志”拓片局部
1345年西夏文石刻“陀罗尼”拓片局部
1314年附注汉文的八思巴字“教士墓碑”局部
畏兀体蒙古文书法作品
辽
西夏
金
蒙古
元朝
1101年契丹小字“辽道宗哀册”拓片局部
1224年女真文“进士题名碑”拓片局部
金
辽
辽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
1、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在文学、历史、律令、辞书等方面留下了大量文献资料。这表明( )
A.北方社会发展水平超越了北宋
B.宋元新文学体裁有了新物质基础
C.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
D.新大一统王朝建立的时机已成熟
C
解析:材料“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体现的是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史上又书写了新内容,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北方地区较为落后,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呈现出墨色浓淡不均、有个别字排倒、有隔行线的痕迹等特点;另一本佛经上有西夏文刻款“选字出力者”等语。据此可印证的是( )
A.雕版印刷术开始于南宋
B.西夏的雕版印刷术不够成熟
C.西夏已出现活字印刷术
D.西夏的印刷技术落后于宋朝
C
解析:材料“在宁夏发现的印制于西夏后期(南宋时期)的一本佛经残本呈现出墨色浓淡不均、有个别字排倒、有隔行线的痕迹等特点”体现的是当时西夏已经采用活字印刷术出版图书,C项正确;雕版印刷术早在宋朝以前就已经出现,A项排除;B、D两项与材料无关,无法得出相应结论,排除。
3、吴宁、范立舟在《两宋士风述论》中指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由盛唐时对功名的追求转向对道德精神的弘扬,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空前强烈。”这反映了宋代( )
A.程朱理学的影响突出
B.国力贫弱、政治黑暗
C.国家统治思想的转变
D.文化教育事业日益普及
A
解析:宋明理学强调儒家学子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宋朝政治黑暗,B项错误;宋朝的统治思想仍是儒家思想,C项错误;文化教育事业的普及与社会责任感不直接相关,D项错误。
4、对于魏、蜀、吴三国政权的正统问题,北宋学者多以禅让得国且控制中原的曹魏政权为正统,而南宋学者则多以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为正统。这一现象体现出( )
A.两宋官方意识形态差异
B.立场差异使得历史研究难有共识
C.政治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D.对三国历史的认识渐趋理性客观
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官方意识形态都以儒家理学思想为主,故排除A项。即使立场存在差异,历史研究也可以有共识,也可以求同存异,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南宋建立以后,中国再次出现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出于对自身合法性的解释需要,将同为宗室南迁建国的蜀汉奉为正朔就成了南宋统治者的需要,这体现了政治形势显著变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两宋学者对三国历史的认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渐趋理性客观,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评价说:“宋元的小说、戏剧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曙光。”该评价的侧重点是宋元的小说、戏剧( )
A.维护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
B.反对宗教束缚
C.注重社会教化
D.反映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D
解析:宋元时期的小说和戏剧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和戏剧大都来源于现实,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D项符合题意。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后期,由此可知资产阶级在宋元时期并未出现,A项排除。宋元时期的小说和戏剧并没有反对宗教的束缚,B项排除。小说和戏剧是人们情感的表达,当时主要反映的是社会现状和人民的期盼,没有社会教化的作用,C项错误。
本节内容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