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同步测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1 12:3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使用大量人力物力,并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和水利灌溉技术。这种耕作方式是(  )
A. 刀耕火种 B. 集体耕作 C. 精耕细作 D. 土地兼并
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
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吕氏春秋》也记载了“(季冬之月)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这主要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生产已经出现耦犁 B. 耒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C. 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D. 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吕氏春秋》载:“今兹美禾,来兹美麦。”《荀子》云:“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赋税制度的改革 B. 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C. 争霸战争的需要 D. 个体小农经济的建立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 私有土地的出现 B.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C. 小农经济的产生 D. 租佃关系的形成
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 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 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 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 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战国时期,我国已形成一整套细腻的农耕技术,从选种、翻土、播种、除草、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到收获,都给予农作物以最好的生长环境,以获取最好的收成。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脆弱性 C. 精耕细作 D. 自给自足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力图一匡天下,士人游走列国,提出自己的治国理政方案,经济发展,文化思想活跃。这一社会巨变的根源是()
A.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B. 分封制度的瓦解
C. 私学教育的普及 D. 各国变法的推动
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9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15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
A. 古人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 B. 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
C. 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 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
《秦律·厩苑律》是秦朝关于管理饲养牲畜与苑囿的法律。其中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A. 秦朝政府实力雄厚 B. 秦朝法律宽松人文
C. 秦朝农具储备充足 D. 政府鼓励农业发展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 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 精耕细作的特点
C. 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 注重因地制宜
早在两汉时期国家就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在西域屯田开发,而且屯田使用的铁犁铧也由中央政府铸造并统一调拨。纵观两汉时期的考古发现,我国内地出土的铁犁铧包括大、中、小三种类型,而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其形制与内地相似或相同,但只见大、中型,不见小型。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 新疆铁犁形制是政府行为的反映 B. 自然环境影响了新疆的铁犁形制
C. 新疆的铁犁铧技术明显优于内地 D. 内地形制多样是技术先进的体现
学者石声汉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
A. 中国古代国人心态保守封闭 B. 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兼收并蓄
C.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 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明朝《天工开物》记载:“吴郡(今苏州)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总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亦便。”这说明(  )
A. 牛耕技术没有传播到苏州 B. 苏州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C. 牛耕的生产效率低于人力 D. 牛耕使用成本高影响其推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春秋开始,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迅速推广。至战国中期,中原地区已基本上完成了木石农具的金属化,牛耕也获得了初步发展。这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和土壤耕作质量,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在经营份地的同时还大肆开垦荒地并在其投入大量的劳动,成为土地私有化进程中的强大动力。个体农户份地和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而领主自营地的经营和管理却难以为继。于是,领主就采取新的经营形式使土地与劳动力结合,即主要把土地分咸小块租给若干农民而坐收地租。这种经营形式至唐宋以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地主经营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经营形式。
——摘编自颜玉怀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组织与经营形式选择》
材料二
土地,既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又是地主阶级产生并最终成为统治阶级的根基。正是基于对土地价值的认识,广大农民在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下,采取了明哲保身的自保措施。“民人藏于家,诸侯藏于国,天子藏于海内。故民人以垣墙为藏闭。”由此形成以家庭或家族为自保单位的私田占有格局。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先秦时期个体农业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 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摘编自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材料二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摘编自吕思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C2.D3.C4.B5.B6.C7.C8.A9.B10.D11.B12.A13.B14.B15.D
16.(1)原因:铁农具的迅速推广;牛耕技术的初步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2)特点:具有分敢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具有稳定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合,自给自足;具有脆弱性、封闭性和落后性。积极影响:生活较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7.(1)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
(2)特征:起源较早;小农经营;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有利因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