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在营建新的都城之时,必须先选择“国之正坛”和“木之修茂者”,用于建造宗庙和神社。 在都城的布局上,宫城一般位于城中心,宗庙、神社位于宫城前方的左右两侧。由此可知,夏商周三代
A.神权处于统治地位 B.宗法体制已经形成
C.中央集权日益完善 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一位当代学者说:“中国两千多年来非封建制的实践带来了近乎无地方政府的传统,用严复的话说是“尺柄寸权,悉归国家”的传统。”这一“传统”实际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丞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明朝则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里帝负责。上述变化的实质是
A.集思广益,减少失误 B.分工协作,提高效率
C.相互制约,杜绝贪腐 D.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4.廷议也叫做朝议、朝会和大议等,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所议有政治、经济、民族、文化、救灾、战争等等,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自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A.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
C.有效限制君主专制 D.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5.1819年位于路易斯安那的密苏里向国会申请辟为新州时,出现了蓄奴州与自由州的争议。1820年国会通过议案,规定密苏里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同时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该议案的通过体现了美国旨在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缓和南北之间的矛盾
C.避免大小州之间的纷争 D.落实三权分立的原则
6.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主权。当联邦政府行使宪法未授予的权力时,各州有权拒绝。这表明该宪法
A.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B.促成了各州独立平等
C.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D.扩大了地方政府权力
7.1877年5月16日,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西蒙内阁辞职,并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拒绝信任新政府的众议院。新众议院竞选中共和派以323席对208席的优势战胜保守派,胜利返回议会。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A.1875年宪法形同虚设 B.宪政体制已基本确立
C.总统拥有较大的权力 D.君主制观念根深蒂固
8.1995年,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和民主党人总统克林顿,由于在预算问题上的不同政见和对立,导致联邦政府两度关门,共计27天,政府行政机构处于瘫痪状态。这一现象说明
A.联邦法院的司法权遭到了削弱 B.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阶级立场不同
C.三权分立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9.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B.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C.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D.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10.孙中山曾估计辛亥革命大约要三十年才能成功,但在武昌起义仓促发动后,清朝统治却迅速土崩瓦解,从武昌起义到民国诞生,前后不过80多天。革命迅速发展反映出
A.资产阶级革命派实力强大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革命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 D.晚清改革失败而失去民心
11.有学者指出:民国建立后,军阀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与民主政治模式相悖。这是因为中国的理想政治是贤君之治,中国社会重视政府政绩,不注重民众参与、民主程序,民众无参与取向,没有政治主体之自觉。材料可以用于研究近代中国
A.民主政体曲折发展的原因 B.启蒙思想难以传入的历史根源
C.传统政治结构的逐步瓦解 D.儒家正统文化未能动摇的原因
12.毛泽东始终坚持各国政党要平等协商,反对搞父子关系。对于苏联党的霸权,他反问道“为什么一个党的决定,硬要一切党都服从呢?为什么不服从就算犯了大罪呢?请问这是什么逻辑,什么是兄弟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呢?”毛泽东意在
A.协调与国际力量的政治关系 B.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独立地位
C.明确国内各政党的执政角色 D.全面落实中共政治协商制度
13.浙东学派代表叶适认为,王安石“当熙宁之大臣,慕周公之理财”,颁布“市易法”夺取商人的利益,推广 “青苗法”使农民避免了高利贷的盘剥。商品定价及放贷之权被富商大贾分而有之,不知其几千百年也,现在他把这些权力都给剥夺了。由此可知
A.叶适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王安石变法有利于抑制兼并现象
C.叶适认为应辩证看待王安石变法 D.王安石变法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14.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初步仿行了“利君"“利民”而独“不利百官”之君主立宪政体,还动用政府资源以“开民智”的形式对民众进行宪政、自治及行使民主权力等系统训练,进而达到制衡官僚集团的目的。清政府此举
A.维护了清王朗摇摇欲坠的统治 B.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尖锐矛盾
C.本质上仍是中体西用思想延续 D.有利于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进步
15.20世纪初年,湖南留日学生发表《劝湘人留学书》道:“现在沿海苏浙粤东诸省,游学之盛,至于父遣其子,兄勉其弟,航东负笈,络绎不绝。”清末留学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开始推行的刺激 B.近代教育成为社会共识
C.清末新政改革的时代要求 D.民主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二、材料分析题
16.自秦汉以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
——《中国政治制度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西汉王朝在此基础上有何继承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及其影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沃勒斯坦在其《现代世界体系》中分析16世纪“欧洲世界经济体”时,提出了“中心国家”“边缘地区”等概念术语。“中心国家”是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优势的国家。“边缘地区”的特征是本土国家很虚弱,包括从根本不存在的国家(指处于殖民地状态)到自立程度很低的国家(指处于新殖民地状态)。
材料二 到18世纪中期,在英国的700万成年人中,仅有15万人享有选举权,占成年人口的2.1%。直到“光荣革命”143年以后的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也只占成年人口的4.4%。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改良的选举方案,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这使得选民人数从30万左右扩大到67万,但即使这个数字也不过是当时英国成年人口的7.1%左右。
——摘编自王绍光《民主四讲》
(1)根据材料一的观点,指出18世纪中后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与北美的地位,并运用沃勒斯坦的观点,分析英国所处地位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32年前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2.C3.D4.D5.B6.C7.B8.C9.C10.D11.A12.B13.B14.D15.C
16.(1)环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西汉的继承与发展: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
(2)内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17.(1)英国处于“中心国家”地位,北美处于“边缘地区”。(关系写完整才能得分)理由:民主政体的发展(或英国责任内阁形成和并得以善、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广阔的殖民地(或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的推动。
(2)变化:1832年以前,选举资格受高额财产限制,民主范围较小:1832年以后,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扩大了民主范围。
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扩大政治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