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词,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2.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大意,初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背诵四首诗,感受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诵读活动
1. 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
至少读两遍,注意比较前后诵读有什么差异。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2.让学生自己标出这四首诗中读音上需要注意的字,互相读一读。
参考示例: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涨(zhǎng)秋池
西窗烛(zhú) 僵(jiāng)卧 戍(shù)轮台 夜阑(lán)
潼(tóng)关 簇(cù) 嫌(xián)
3.用简洁的词语将初读四首诗的感受分别写下来,就写在每首诗旁边的空白处。如:豪迈、凄凉、震撼等。
4.欣赏播音名家的诵读。
欣赏著名女播音员雅坤朗诵的《秋词(其一)》。
欣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专家方明朗诵的《夜雨寄北》。
让学生对比自己的诵读和播音名家的差距,简单说说产生差距的原因。
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秋词(其一)》《夜雨寄北》,感受一下有没有进步。
设计意图:因为是对刚上初中的学生进行课外古诗词诵读指导,所以教师不宜在诗歌的内涵上深究,宜通过组织诵读活动来推动古诗词学习。第一环节是自由诵读,教师先不急着提要求,先让学生读起来。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前后诵读,就是希望学生再读一遍时能有一点点进步;让学生将自己和播音名家比较,感受高水平的诵读,意在给学生树立标杆,起到激励作用。
二、诵读基本要领练习活动
1.明确古诗诵读基本要领。
诵读古诗,要读出节奏、语调、韵脚延长音等。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更具音律谐和之美。格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在咏叹抒情时声调的自然变化,我们应该力求通过诵读表现出音律之美。
读出近体诗音律美的基本要领:
节奏划分和诵读停顿的把握要根据律诗绝句的特点,更要根据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这四首诗都是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可这样划分:或 2/3,或2/2/2/1,或2/2/1/2。韵脚诵读的重音和语调处理也应根据诗歌的情意表达而定,韵脚一般要读出延长音。
2.教师示例,并进行示范诵读。
请同学们参看以下示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
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两句诗是如何根据诗意的表达来划分节奏的。然后请大家给这首诗的后两句标出诵读的停顿并揣摩如何读准节奏,用“△”标出韵脚,用“——”标出韵脚延长音,一边标示,一边轻声诵读。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来诵读这首诗:
参考示例: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3.用上述的标记符号标示其他三首诗的节奏、韵脚等,一边标示一边诵读。
参考示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 △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4.学生反复练习诵读。
诵读练习建议:(1)节奏要读得分明;(2)古人常常击节而歌,可以让学生用指关节轻击课桌来配合诵读节奏;(3)韵脚要读出延长音;(4)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师结合诵读方法和诵读要求,运用个别诵读、分组诵读、男女生对诵、全班齐读等多种形式,现场组织学生反复练习并指导诵读)
设计意图:诗文的诵读虽然不存在定规,但诵读基本要素如何拿捏、组合是很有讲究的。诵读的技巧训练是比较复杂的,为避免烦琐,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会用常见的诵读标记符号,初步掌握诵读的基本技巧,并运用基本技巧进行诵读训练,初步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三、“解说+诵读”活动
1.阅读课本上关于四首诗的注释和解读,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诵读诗歌还需懂得诗歌大意,理解了诗歌大意也更有助于诗歌诵读。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解读,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请标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2.根据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探讨如何有感情地诵读。
3.以4人为一组,每人解说一首,诵读一首。
参考示例: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这首诗由“卧”到“思”,由“思”到“听”,由“听”到“梦”,结尾的诗句是一幅杀敌报国、悲壮感人的图画。“僵卧孤村”,失意之愁,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忧,在诗人心中蔓延,这里要读得沉痛、低缓。但诗人“不自哀”,不以个人处境为怀,却以收复失地为念,他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消沉,所以,语调要立即扬起。他日思夜想的还是为国戍边,抗击金兵。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凝聚在“思”上,“思”要重读。随着感情的发展,诗人一梦而使“僵卧”变成了驰骋,“孤村”变成了战场。“梦”是“志”的幻现,这说明诗人对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渴望已达到了梦驰神往的程度。在诵读时,“梦”要读得语重而情深。整首诗燃烧着杀敌戍边、收复失地、为国尽忠的爱国深情,要通过诵读传达出来。
下面,我来诵读这首诗。
4.教师组织点评各组“解说+诵读”的效果。
设计意图:古人读书,追求“因声求气”。“声”,是指音调、声律,可以通过诵读而体现出来;“气”,指作品的“神气”,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反复诵读,通过处理音调、声律,读出诗人的情感,力求在诵读时做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
四、“情境诵读”活动
1.在反复诵读、感知诗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要注意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
背诵要集中精力,专心一意。背诵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为紧要。
要结合七言绝句的特点来背诵。
尽量进行意义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越深,记忆越牢固。
尽量运用形象记忆。如背诵谭嗣同的《潼关》一诗,脑海中可按诗的内容勾画出“高云簇城”“铁马秋风”“黄河奔流”“秦岭巍峨”等画面。
尽量调动情绪记忆。既要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也要进入角色体验诗人情感的变化。如背诵《夜雨寄北》,就要切身体会到诗人的内心由苦涩无奈到孤独凄凉,转而满含憧憬、温馨欢乐的感情变化过程。
背诵过程中,如果“卡壳”,应该努力追忆。追忆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困难,多方面寻找记忆线索。这能使记忆更牢固,思维更灵活。因此,不能一“卡壳”就立即翻书。
课后还要将背诵与默写结合起来,巩固强化记忆效果。
2.现场组织并检查背诵。
教师现场组织并检查学生背诵,可采用下面几种方式:(1)教师或学生示范独诵;(2)邻近的学生对诵;(3)小组轮诵;(4)全班齐诵;(5)课堂背诵竞赛。
3.模拟电视诗歌、散文的形式,感受诗歌情境。
电视诗歌和电视散文,配合音乐和画面诵读诗文,让凝固的文字变得有声有色,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试从这四首诗中选一首,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和联想,将电视诗歌、散文的画面设计描述出来。
参考示例:
《唐诗素描》系列作品是湖南作家曾冬创作的与传统唐诗赏析迥然不同的散文。它以原诗为蓝本,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凝练的诗歌扩展成优美的散文,以散文化的形式再现了唐诗意境。我们可以借鉴《唐诗素描·巴山夜雨》的写法,从其他三首中任选一首,以精短的电视散文形式再造诗的意境。
唐诗素描 巴山夜雨
曾冬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淅淅沥沥的雨。
4.选取学生仿写比较优秀的电视诗歌、散文短篇,当堂诵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让学生下背诵的硬功夫,做到当堂成诵。对于背诵,教师也要当堂指导和组织。古诗诵读不是简单的见字发声,也不是想当然的自由发挥,它应该是和诗人心灵相应相契的情境再现和再造。让学生模拟电视诗歌、散文的形式,感受古诗情境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这个目标。整堂课由诵读始,以诵读终。通过多形式、有层次的诵读整体推进课外古诗的学习。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