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训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同步训练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0 21:5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年春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同步训练
班级 姓名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测试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1辽宁营口一模)《明通鉴》记载:“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从这段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开辟亚非海上交通线 B.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C.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D.展示明朝的造船技术
2.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垄,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
A.高僧鉴真出使日本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华侨对南洋的开发 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3.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中国海军在1100—1450年间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这里所说的“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国海军是指(  )
A.宋朝的船队 B.郑成功的船队
C.郑和的船队 D.戚继光的船队
4.茅元仪评价其“不穷兵,不疲民,而礼乐文明赫昭异域”,伯希和评价其为“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材料描述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郑和下西洋 D.张骞出使西域
5.(2021福建泉州期末)“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材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
A.克服艰难险阻名垂青史 B.既有战争又有友好往来
C.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发展 D.和平交往加强中外联系
6.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这一史实说明(  )
A.抗倭是当地居民的共同要求
B.戚家军取得抗倭斗争的胜利
C.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D.农民起义抗倭反明
7.(2020山东潍坊诸城二模)有史书记载:“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这评价的是(  )
A.文天祥 B.李自成 C.郑成功 D.戚继光
8.《纪效新书》是明代著名兵书,所述内容具体实用,既是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也反映了明代作战的特点。这部兵书的作者是(  )
A.郑和 B.戚继光 C.马可·波罗 D.沈括
9.(2021陕西西安长安期末)戚继光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收录“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等。这些诗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A.横渡东海传播中华文明 B.翻越葱岭,探究真理
C.保卫海防,报效国家 D.心系故园,万里寻根
10.(2021河南许昌期末)“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材料反映的事件发生在(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二、非选择题
11.(2021河南驻马店确山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的任务,还有战船护航。……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材料二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
材料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四 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明]刘大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绘制郑和下西洋航线简单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概括郑和航海活动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请从国家外交角度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反思。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倭寇之患由来已久。明朝中期,倭寇之患更加严重,倭寇的侵扰范围遍及东南沿海,严重损害了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明政府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经过不懈努力,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明朝中期倭寇之患的表现及原因。
(2)材料二诗中的“海波平”指什么?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戚继光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答案
一、选择题
1.B 根据题干“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为炫耀国威,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2.郑和小名三宝,他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故D符合题意。
3.C 根据题干信息“1100—145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这里所说的“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国海军是指郑和的船队。
4.C 根据题干“15世纪初中国人的伟大海上航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郑和下西洋。
5.D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和平交往的表现。
6.A 根据“居民数千‘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终于击退倭寇”可知,当地人民群众抗击倭寇的积极性非常高,显而易见,抗击倭寇、平息倭患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的共同要求。
7.D据题干信息“倭”“闽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戚继光抗倭有关。故选D。
8.B 根据题干“抗倭中练兵实战的经验总结,也反映了明代作战的特点”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戚继光率领戚家军英勇抗倭,《纪效新书》是其军事著作。故选B。
9.C戚继光的主要事迹是抗倭,保卫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保卫海防,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10.D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553年”可知,这是明朝时期。
二、非选择题
11.答案 (1)海船先进;编队严整,船只分工明确;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
(2)中国→东南亚→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增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4)国家外交要量力而行;外交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解析(1)根据材料一“最先进的海船……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根据材料二绘制示意图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回答。
(4)根据材料四“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外交要量力而行;外交要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12.答案 (1)表现:倭寇遍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范围广;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损害了东南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原因: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东南沿海的奸商、海盗等与倭寇相互勾结。
(2)扫清倭寇,使国家海防得以巩固,使沿海人民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戚继光爱国爱民的崇高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戚继光的事迹回答“海波平”的含义;戚继光的话表明他具有爱国爱民的崇高品质。第(3)问可以从战争的正义性,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以及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等方面归纳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