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25张PPT)-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0 14: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无衣
《诗经 秦风》
—— 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 侵的军中战歌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你知道里面所暗含的意义吗?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内容:风、雅、颂
形式:赋、比、兴
手法: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风·雅·颂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
《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唯有葵花向日倾。
出自宋代诗人司马光的
《居洛初夏作》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雅·颂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风·雅·颂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民间乐歌
宫廷乐歌
宗庙乐歌和舞歌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
以彼物比此物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六义
《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篇,为秦地民歌。秦,古秦国在西犬丘(今甘肃天水南部,包括西汉水流域大部),东周初,因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开始列为诸侯,改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自此逐渐强大起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秦诗产生的时代大致说来是自春秋初至秦穆公(死于前六二二年)的一百五、六十年间。
《国风·秦风》共有十首诗:车邻、驷驖、小戎、蒹葭、终南、黄鸟、晨风、无衣、渭阳和权舆。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于兴师: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
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
偕作:共同行动。
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基调:慷慨雄壮)
“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朗读课文
诗歌大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无衣》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




三节诗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与子同袍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与子同泽 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与子同裳 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长袍
贴身内衣
下衣
(统一征战)
(统一行动)
铠甲兵器
(统一思想)
长柄武器
长柄武器
战服
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思想行动
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兵器
表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层层递进
重章叠句
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同时也具有音乐美、意境美,含蓄美。
在内容和主题上:营造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
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句式章法
本诗重章叠句的作用:
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题,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渲染战斗的紧张气氛;
强烈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为国征战、英勇抗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是一首爱国歌曲。表现了士兵们同甘共苦、互相关心、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
1.《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
3.《无衣》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首章结句“_______________”,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____________”,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_____________”,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当 堂 检 测
与子同袍   与子同泽  与子同裳
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修我甲兵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
课堂练习:
拓展阅读
1.表现个人英雄主义,刻画英雄人物形象,突出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出 车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
兵车派遣完毕,待命在那牧地。出自天子所居,让我来到此地。
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谓其棘矣。
召集驾车武士,为我驾车前驱。国家多事多难,战事十万火急。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彼兆矣,建彼旄矣。
兵车派遣完毕,集合誓师外郊。插下龟蛇大旗,树立干旄大纛dào :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彼於兆(画有龟蛇鸟隼的旗)斯,胡不旆旆?忧心忡忡,仆夫况瘁。
鹰旗龟旗交错,何不招展挥摇?心忧能否歼敌,士兵行军辛劳。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 jiē,采蘩祁祁。
春日缓行天宇,花木丰茂葱郁。黄鹂唧唧歌唱,女子采蒿群聚。
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xiǎn yǔn于夷。
押着俘虏审讯,高高兴兴回去。威风凛凛南仲,玁狁全被驱除。  
 2.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写将士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以《无衣》(秦风)为代表,它是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朱熹
后人评价《无衣》夸其“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 ;吴闿生更在《诗义会通》中赞道:“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3.通过写亡国之痛表现爱国之情,以《黍离》(王风)为代表。
黍 离
彼黍(一种农作物)离离,彼稷(黍的一个变种,散穗,子实不粘或粘性不及黍者为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诗的主人公是东周王朝的一位大夫,他于东周初年来到西周首都镐京,只见往昔巍峨的宫殿、繁华的街市到处长满禾黍,不禁悲从中来,忧伤至极。追念故国,彷徨心伤,遂作此诗。这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伤怀诗。“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状眼前之景,历历在目,表现了国破家亡,满目凄凉之景况。“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我头顶上的苍天啊,谁把故国弄成了一片废墟!)表现了亡国之痛。结构上重章叠唱,低徊深沉,是作者对周王朝由于腐败最终导致亡国的有力控诉。
4.表现将士为国守边,虽苦犹荣的豪迈之情。
采 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生活的诗。诗用士兵的口吻,写其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叙戍边作战的苦况及思乡之情,诗中表现守边之苦的同时也表现了将士为国守边的豪迈,爱国之情深厚。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艺术上更有称奇之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公认为是《诗经》中写得最好的名句,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