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平阳东路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平阳东路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20 21: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邹城市平阳东路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表示某动物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
B.a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C.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
D.若该种群为某海洋鱼类,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
2.下列关于调查种群密度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计算种群密度
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蚜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某山坡上樟树的种群密度,样方面积应该取1 m2
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只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
3.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O~t3段的Nt+1/Nt不断增大,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t3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C.O~t3段,甲的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乙种群密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后维持平衡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4.下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对来说,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B.从图中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 ℃左右
C.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 ℃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除图中所示的非生物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生物因素
5.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6.下列有关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标记个体死亡,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大
B.标记物过于醒目,被标记个体易被人为捕捉到,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小
C.标记物过于醒目,被标记个体易被天敌发现并捕食,会导致估计值比实际值偏大
D.被标记个体在重捕前,由于某种因素迁出调查区域,会导致实际值比估计值偏小
7.化感作用指植物通过向外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的影响。制备入侵植物薇甘菊及近邻种葛藤和鸡矢藤的叶水提液(供体),分别处理三种植物幼苗(受体),60天后测定植株干重并计算化感作用效应指数(R=处理值/对照值-1),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化感作用存在于植物种间和种内 B.在薇甘菊种内存在化感促进作用
C.鸡矢藤对其他种生长均表现为抑制 D.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8.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群落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灵长类动物
B.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的植物适合生活在草原上
C.草原上的植物一般比较耐旱,乔木不能在草原上生长
D.落叶阔叶林中的林下植物和热带雨林中的林下植物传粉方式不同
9.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
B.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
C.捕食风险减弱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斗争
D.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
10.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物种种类/种
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40年 40~50年
藤本层 3 0 0 0 1
灌木层 22 1 1 0 2
乔木层 23 26 20 10 5
A.林窗存在所引起的动植物群落的更新属于次生演替
B.10~40年间,林窗逐渐关闭,光照减弱使藤本和灌木逐渐消失
C.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的林窗,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丰富度
D.当林窗区域发展到40~50年时,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提高了群落的稳定性
1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特点以及在生产中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B.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总体数量稳定在K值附近
C.生物的种间关系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如作物的合理密植、间作种植及根瘤菌拌种等
D.当生物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时,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和种间关系等达到相对稳定
12.群落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样方的最小面积。调查群落丰富度时,通过改变样方大小确定群落最小面积,进而判断群落类型,是研究群落的常用方法。如图为三类群落物种数目的调查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丰富度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而不断增大
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宜用标记重捕法
C.群落最小面积越大的群落,丰富度往往也越大
D.宜选用50×50 m2群落最小面积调查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
13.某科研小组调查了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对某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鼠兔有效洞穴密度(个/625 m2) 8 14 23 34
植物种群密度(个/m2) 高山嵩草 181 142 138 92
矮火绒草 98 100 98 90
达乌里秦艽 21 21 21 25
小花草玉梅 22 24 42 46
A.高原鼠兔有效洞穴密度可间接反映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B.调查结果显示小花草玉梅属于增长型种群
C.有效洞穴密度与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D.改变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会改变该群落的演替进程
14.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保证严谨性,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重复实验
B.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应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
D.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弱,因此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15.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最终发展为森林,其中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种甲、乙、丙最先定居的物种可能是甲
B.植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为甲、乙、丙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
16.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牛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光、水分、空气、细菌等
18.某地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当地政府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枝条和落叶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提高了桃的产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B.“生态桥”工程的实施,使果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
C.研究果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流入果园生态系统的能量包括果树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和有机肥中的化学能
19.如图为某一鱼塘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d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初级消费者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b
B.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生产者的能量最多,个体内积累的难分解杀虫剂也最多
D.在高密度鱼塘中众多的植食性鱼所获得的总能量往往大于a
20.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戊的食物有1/2来自乙,1/4来自丙,1/4来自丁,且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若戊体重增加20 g,需要消耗植物(  )
A.1 125 g B.1 600 g
C.2 000 g D.6 500 g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2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期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
B.天敌的迁入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2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同的生物会利用不同的策略来生存和繁衍,生物学家将生物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r对策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扩散能力强,有较高的生殖率,以“量”取胜,如昆虫和杂草;K对策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扩散能力弱,生殖率低,但有较高的竞争力,以“质”立足,如乔木和大型肉食动物。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 Nt。K对策物种的种群动态曲线有两个平衡点,即稳定平衡点(S点)和绝灭点(X点)。当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当种群数量高于X点时,种群可以回升到S点,但是种群数量一旦低于X点就会走向绝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对策的有害生物由于没有X点,很难被人们彻底清除
B.K对策的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可能低于X点
C.在种群基数较少时,K对策生物种群增长率不可能为负值
D.K对策生物的稳定平衡点的种群数量就是环境容纳量
23.某生物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曲线的出现可能是气候突然变化造成的,该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B.a~b段,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同,说明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再产生影响
C.若该生物种群为农业害虫种群,则在a点时对其进行捕杀效果最好
D.若b点时环境发生变化,则形成丙曲线的环境更适合该生物种群生存
24.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如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B.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C.用蛆的排泄物作为有机肥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离开人的管理,该生态系统仍可以正常运转
25.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位属于群落的空间特征
B.同一生态系统的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有可能完全相同
C.生态位重叠越多的物种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
D.生态位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5分。
26.(14分)汉密尔顿法则认为:在生态系统的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中,亲缘关系越近的动物,表现越强烈;反之,表现越弱。研究发现,鹰对不同种群数量的鼠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不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要预测鼠的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通常要调查鼠种群的________,但决定鼠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等理想环境下,田鼠的数量会出现J形增长,若田鼠的初始数量是N0,该种群数量每年均以160%的增长率增长,t年后田鼠的数量是Nt=__________________,但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描述图示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鹰的数量下降,一段时间内,鼠种群数量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6分)在遭受诸如放牧等环境压力时,植物改变生物量的分配以适应环境。
(1)地下生物量分配的增大暗示了植物对_____________吸收能力的增强。
(2)研究放牧对典型草原植物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图
①在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牛、羊属于______。重度放牧导致草原物种丰富度及植被覆盖度明显下降,说明放牧可以改变群落的_________方向。
②由图甲可知,重度放牧明显降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于植物的有性生殖,使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导致草原植被种群密度下降。
③在重度放牧区,地下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值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放牧,植物这种生存策略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同放牧程度下,生物量分配比的变化,是生物与生物__________的结果。
(3)研究人员调查不同放牧程度下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如下表,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①从轻度放牧到中度放牧,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降低,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5分)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结构来看,图3中未表示出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1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Ⅰ的能量中流入分解者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图1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图1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
①若甲能量中比例为a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X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______________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②如果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3∶2调整为甲∶乙=2∶3,其他条件不变,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丙获得相等的能量,需要消耗的甲是原来的________倍(结果用分数表示)。
生物参考答案
1-5:BABCB 6-10:ACCBC 11-15:DCBAD 16-20:DCADC
21.AC 22.ABD 23.AD 24.B 25.CD
26.每空2分
(1)年龄结构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N0·2.6t 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从而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3)鹰攻击的成功率与鼠种群数量呈负相关(或鼠的种群数量越大,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  鼠群内个体属于同一物种,亲缘关系很近,种群密度越大,有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的个体越多,鹰攻击的成功率越低 先增加后减少,最终趋于稳定
27. 每空2分
(1)(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 (2)第二营养级 演替 地上生物量(分配)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在重度放牧压力下,牲畜对植物地上部分进行大量消耗。此时,植物将更多的同化产物分配给地下部分,可以为放牧过后植物的再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的储备 协同进化 (3)中度放牧,生物量分配比无明显变化,动物大量取食,导致落到地表有机物减少,分解者减少,土壤养分降低。(牲畜大量取食,导致归还土壤的掉落物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降低。由于遭受到更多牲畜的频繁踩踏,土壤被压实,土壤中的含氧量降低,从而导致微生物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减慢。中度放牧条件下,植物会进行超补偿生长,对土壤养分进行过度利用,也有可能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降低。)
28.除注明外,每空2分
(1)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能、热能 营养级Ⅰ的枯枝败叶中的能量和营养级Ⅱ的粪便量 (2)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1分) (3)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4) 17/1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