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0 16: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丰区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8题,每题2分,共76分)。
1.下图是姜寨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子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供各家庭使用。据此推断该聚落(  )
A.居民的血缘关系相对固定 B.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已经产生明显的贫富分化 D.是良渚文化的典型代表
2.下面图片是在中国某一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物品,其反映的历史信息能够说明当时(  )
A.原始农业的发展 B.手工技术的进步
C.精耕细作的推广 D.经济中心的形成
3.何尊是周朝代表性酒铜器祭祀用品,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写有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这反映了西周当时(  )
A.青铜铸造水平领先世界 B.已经迈入早期国家阶段
C.集权的政治制度大体形成 D.王权与神权统治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奴隶主所拥有的国有土地逐渐转变为土地私有制。随着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他们广泛要求进行社会革新,推动诸侯国走上了变法的道路。这反映出这些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
A.中央集权政治思想提出和盛行 B.新兴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 D.各诸侯国君主支持变法
5.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冉耕,字伯牛”、“司马耕, 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春秋时期出现铁犁牛耕 B.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犁 D.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6.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7.战国时代是个理智昌明的时代,出现了一种以精神超越与人生永恒为追寻目标的理智,它试图在社会压力下保护个体生存和精神自由。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庄子
8.美国史学家认为: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统一的文字。这种统一文字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作者所评价的历史事件出现于(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9.有人常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评定天下,海南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最深远的影响是(  )
A.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B.统一货币、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实行暴政,导致秦短暂而亡
D.采取“焚书坑儒”政策,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10.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暴政统治
11.《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斩首。由此可见(  )
A.《史记》的记载都必须经过考古证实 B.考古资料比文献资料更加真实可靠
C.历史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进行研究 D.最新的考古发现最接近历史的真相
12.“(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满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 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淮书》。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由于(  )
A.推行郡国并行 B.汉初沿袭秦制 C.颁布推恩令 D.实行休养生息
1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是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的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杯酒释兵权 D.稳固大一统局面
14.《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15.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这一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定之治 D.开元盛世
16.中国国家博物馆于2019年举办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甲骨文的发现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据图文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图一推动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 B.图二是文献史料,毫无史学价值
C.图二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D.图一和图二均属于一手直接史料
17.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兄弟辅助下,平定叛乱,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政治由王导主持,军事由王敦控制,晋元帝对王敦甚至有“请避贤路”的表示。东晋政治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该历史现象体现东晋政治显著特点是(  )
A.君权强化 B.士族专权 C.文官政治 D.藩镇割据
18.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当时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的南移 D.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民族交往
19.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汉姓 元 长孙 穆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
20.“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该诗是对古代哪一水利工程历史作用的评价(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
21.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广为百姓传唱。歌词大意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崇敬和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22.《新唐书·兵志》记载: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的过程 B.藩镇割据的局面
C.农民起义的情况 D.宦官专权的形势
23.下表中的变化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2% 5% 46.1%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提高了官员素养 D.放宽了录取标准
24.唐高祖时期,国家要对大运河一些淤塞的河段进行疏通,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5.佛教盛行,空耗钱财,影响统治与民生,南朝民间反佛的杰出代表是(  )
A.韩愈 B.范镇 C.李白 D.孙思邈
26.“在中国古代社会集权专制的氛围中,他狂放不受拘束的纯真个性风采,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当然,他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世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他”是(  )
A.屈原 B.李白 C.杜甫 D.柳永
2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28.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其名作《送子天王图》取自佛教故事,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下列相关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唐代中外文化交融加强 B.唐代市民文化繁荣
C.唐代佛教影响政治生活 D.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9.“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30.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看到如图。该政治制度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代二府三司制 D.明朝的内阁制度
31.“庆历新政”、“靖康之变”、“绍兴和议”的历史概念命名,都借用了皇帝的(  )
A.庙号 B.年号 C.谥号 D.尊号
32.“绍兴十年,金军再度南侵,受到南宋军队的重挫。南宋军队先后取得了顺昌、郾城、 柘皋等战役的胜利。但此时,南宋尚不足以打败金国。”这一史料可以佐证(  )
A.绍兴和议是双方力量趋于均衡的结果 B.绍兴和议是南宋统治集团无能的结果
C.南宋前期失利与高宗的投降路线有关 D.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已经发生了转变
33.下图A位置政权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猛安谋克制 B.中朝制度 C.南北面官 D.行省制度
34.猛安谋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随着军事扩张,金统治者将夺取的大量田地,分给他们耕种。不久以后,谋克户自己不再耕种田地,而是役使汉人种地,他们成为地主。上述现象(  )
A.加强了金的统治力量 B.增强了女真族的军事力量
C.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D.促使女真贵族生活的堕落
35.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 1288 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应该位于下图中的(  )
36.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37.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38.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
A.增加了税目,加重农民的负担 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2题,第39题12分,第40题12,共24分。)
39.(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并概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的主要特征。(5 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与唐玄宗前期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二,概括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5 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在制度上有哪些创新发展?(2 分)
40.(12分)“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划时代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带来什么后果?(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1分)
大丰区第二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C B C D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B B A B D A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B A A B B C A C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答案 B A C C A C C C
二、非选择题
39.【答案】
(1)政权:①魏国;②隋朝。(2分)
特征:政治上:政权分立或国家长期分裂或大分裂孕育着统一;
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与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民族关系:北方地区民族交融趋势更加明显。(3分)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分)
共同原因:①政治上:重视人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②经济上:重视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生产;③文化上:重视科举与教育,尊崇儒学。(3分)
(3)政治上:发展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租庸调制、两税法 文化上 :发展科举制(任两个方面得2分)
40.【答案】
(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疆域国家取代了部族国家(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4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1分)
(3)原因:疆域辽阔。
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5分)
(4)启示:应当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1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