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试题(教师版+学生版+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试题(教师版+学生版+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20 11:27:16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答 题 卡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
21.(1) (2) (3) (4)
22.(1) (2)
23.(1) (2) (3)
24.(1) (2) (3)
25.(1) (2)
历史答题卡第1页(共2页)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的法律条文,其中“岳麓秦简”中出现的一些律名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律名相当,内容相关,首次出现的律令令文,在“里耶秦简”中也能得到印证,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已经实现了依法治国 B.出土的不同秦简可以互证
C.岳麓秦简的律文完全可信 D.里耶秦简记载的更加权威
【答案】B
【解析】据“岳麓秦简”中出现的一些律名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律名相当、内容相关。“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首次出现的律令令文在“里耶秦简”中也能得到印证。因此,其说明出土的不同秦简可以互证,故选B项;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9月的中共十五大所提出,排除A项;材料涉及两种秦简,并未单方面强调岳麓秦简的律文可信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岳麓秦简和里耶秦简相互联系,互相印证,并未对其进行比较,排除D项。
2.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皇权、贵族、官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政治局势的三种力量,皇权更希望与官僚,而不是与贵族相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均田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皇权更希望与官僚,而不是与贵族相结合的原因是皇权和官僚结合更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有朝廷直接任免,皇帝和朝廷牢牢的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选C项;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分封制容易导致分裂割据,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下图所示钱币,因铸造量大、影响广,被称为金属铸币双雄。这两种钱币最早铸造于(  )
A.秦国 西汉 B.秦国 东汉 C.秦朝 西汉 D.秦朝 东汉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这两种钱币分别是圆形方孔半两钱、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故选A。
4.学者刘伸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是(  )
A.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D.暴力型的国家统治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本题的关键词为“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这句话的意思为,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但是过于的极端化了法家思想,最终导致了大泽乡农民起义,秦朝最终灭亡于农民起义的浪潮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用法家思想一统六国,但是在秦朝统一全国之后,仍沿用法家思想,并且使得法家思想极端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国家百废待兴,亟待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时候,法家思想的严酷就变得格外的突出,所以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故答案为A。本题问的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C选项是表面原因,根源在于法家思想的极端化,故不选。B、D选项与题干所给不符合。
5.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开创统一格局 D.建立皇帝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知,汤因比主要赞扬了嬴政在统一国家上的贡献,故选C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和建立皇帝制度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的政治制度变革,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
6.秦朝重视法治,在现今出土的“岳麓秦简”“云梦秦简”和“里耶秦简”中可以看到律名相当、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据此可知(  )
A.秦朝已经实现了音律统一 B.不同地区的秦简可以互证
C.秦朝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D.秦朝的法律条文名目繁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岳麓秦简”、“云梦秦简”和“里耶秦简”中可以看到律名相当、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文字,使用小篆,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所以不同地区的秦简可以互证,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秦朝已经实现了音律统一,秦朝的法律条文名目繁多,故排除A、D项;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故排除C项。
7.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
A.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C.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根据“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结合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秦朝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故选B项;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了官僚政治,并没有延续先秦的历史传统,排除A项;秦朝虽然通过“焚书坑儒”等措施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但这并没有被后世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秦朝虽然初步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与材料中“创制立法”不符,排除D项。
8.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台,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图1年代尺的(  )
【答案】A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A符合题意,B.C.D三项内容均与题意无关;故选A。
9.“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完了),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坑灰未冷山东乱(焚书坑内的灰烬还未冷却,山东就发生动乱了),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和项羽他们从开始就根本不是读书的人啊)”——唐·章碣《焚书坑》对上面这首咏史诗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B.秦始皇坑儒体现了法律的残酷
C.肯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 D.嘲讽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和秦始皇坑儒体现了法律的残酷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A.B选项排除。肯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与题干材料意思相悖,故C排除。题干材料说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但没有巩固秦朝的统治,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所以这首诗是讽刺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故D选项正确。
10.下图出自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一文。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  )
A.人均寿命呈曲折上升态势 B.农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人均寿命
C.人均寿命受制于医疗水平 D.人均寿命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公元前250年至公元1750年,即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的时间内,古人的寿命在70岁上下浮动,最低的在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时期,是在50、60岁之间浮动,最高的是在西汉时期,远远超过了70岁。古代社会和平与战争决定着土地能不能有效开发,影响着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而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所以西汉国力强盛,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都较高,故而其寿命也就越长。因此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人均寿命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项;人均寿命呈曲折上升态势,明显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A项;农业发展的水平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B项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B项;医疗水平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进步的,排除C项。
11.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驰商贾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以上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
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 B.重视农业的生产
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适应时代的治国之道
【答案】D
【解析】西汉初期“废除秦朝苛法”、“驰商贾之律”、“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等休养生息的措施,体现了当时统治者的治国之道,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适应了时代需要,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黄老“无为”思想,不是儒家“仁爱”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有重视农业生产,还有废除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无关,排除C项。
12.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答案】B
【解析】根据公元纪年法可知,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202年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因为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因而公元前202年属公元前3世纪末。A项公元前3世纪初,不符合题意。B项公元前3世纪末,符合题意。C项公元前2世纪初,不符合题意。
D项公元前2世纪末,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3.下表为西汉时期铸币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发行时间 名称 是否垄断发行
建元元年 三铢钱 不准私铸
元狩五年 郡国五铢 由郡国垄断
元鼎二年 赤侧五铢 由中央垄断
A.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B.完全取消了私营手工业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 D.完成了思想的大一统
【答案】C
【解析】分析表格所给信息,并结合题干所给,西汉时期的铸币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币发行,由中央垄断,削弱郡国势力。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因此材料这一变化反映"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C项正确;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A项;完全取消了私营手工业,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完成了思想的大一统,在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
14.《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大大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故选A项;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的是儒家思想,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的重点是社会安定,排除B.C项;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是经济大一统措施的间接结果,不是直接影响,排除D项。
15.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B.开凿灵渠,修筑长城
C.丝绸之路,沟通中外 D.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答案】C
【解析】根据上述示意图可知①是西汉,汉武帝时派张謇两次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商鞅变法、开凿灵渠、修筑长城均发生在秦朝,与西汉不符,故排除A.B项;文景之治虽是西汉时期的史实,但光武中兴是东汉皇帝刘秀统治时出现的治世,故D项排除。
16.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世纪时,中国正处在三国对峙,国家分裂的时期。国家的分裂使得国家无法像统一时一样经营丝绸之路,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中外交往不在像以往一样繁盛。但是题目中的材料证明,虽然丝绸之路没有了往日的繁忙,但是依然起到了沟通中外的作用。西域商人依然可以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原地区。所以,答案时B.
17.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我国古代中医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被誉为“医圣”的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王羲之 D.吴道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18.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马迁的做法(  )
A.强化了大一统认同 B.推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C.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D.反映了西汉国力的鼎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司马迁在《史记 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分析可知:司马迁在此强调了文化同源,强化了大统的认同,故选A项;司马迁的做法与儒学并无关联,解决王国问题是推恩令,材料并未反映西汉时期的国家状况,故排除B、C、D项。
19.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C.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D.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表现了先秦时期民族交融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成果,两个时期民族交融之后都带来了中华民族统一的结果,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故选C项;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项;材料没有强调顶峰的问题,排除D项。
20.《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
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答案】B
【解析】根据“后汉书”可知这里“起义军”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B项;东汉朝政腐败是黄巾起义的原因,材料中“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说的是黄巾起义的影响,排除A项;最终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排除C、D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命为“制”,今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秦朝时有人称赞秦始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三
汉朝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狼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1)材料一是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汉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4分)
【答案】
(1)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2分)
(2)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答出两点即可。2分)
(3)秦始皇实行暴政,徭役、赋税繁重,刑罚残酷,导致人民起义。(答出两点即可。2分)
(4)评价秦始皇,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2分)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分)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灭亡。(1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朕为始皇帝……传之无穷”“…….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归纳出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根据材料二“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了巩固统一的措施。
(3)根据“秦王贪狼暴虐”“……穷困万民……饥寒者不得衣食”“……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可归纳出秦始皇实行暴政;其统治时期徭役、赋税繁重;刑罚残酷,最终导致人民起义。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评价秦始皇,应结合时代背景,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一方面,他统一了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推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2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日:“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8分)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城“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新疆轮台古城遗址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8分)
【答案】
(1)政治:秦朝确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实施“推恩令”。
思想:秦朝“焚书”。 汉朝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分)
(2)名称:西域都护。
意味: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8分)
【解析】
(1)政治:由图示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确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实施"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由材料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奏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得出,秦朝实行“焚书”,由材料“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得出,汉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名称: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
意味:由材料“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域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得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特征: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奏汉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3.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1)从这段史科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4分)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2)泰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4分)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2分)
【答案】
(1)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2)抵御(防范)匈奴入侵,维护国家统一
(3)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解析】
(1)根据材料“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可知,长城以南人民过定居农耕生活,长城以北人民则是过游牧渔猎生活,造成这种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是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故答案为长城南北自然条件不同,人们生产与生活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2)根据材料秦朝的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修筑长城用来抵御匈奴的入侵,维护国家的统一。
(3)根据“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 “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可知,西汉构筑河西长城保障丝路通畅,促进河西地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未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原文大意;西汉刚刚建立之初,同姓王很少,西汉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把土地分封给同姓王,随着诸侯王实力的膨胀,小诸侯贪赃枉法,大诸侯甚至发动叛乱,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汉书·诸侯王表》
(1)为彻底解决“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实现思想“大一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他又采取什么措施?(4分)
材料二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盟国。当时,仅新疆就有大小36国。汉武帝对西域各国大力争取,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倾向汉朝。汉朝初步控制了今南疆各国,后又控制了北疆……从此,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统属于西汉王朝。
——摘自七年级上《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设什么机构标志着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6分)
材料三
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
(3)材料三中所说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4分)
【答案】
(1)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诸侯再也无力对抗中央。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2)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盟国,夹击匈奴。
标志: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解析】
(1)为彻底解决“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诸侯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为实现思想“大一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他又采取了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盟国……反对匈奴”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盟国,夹击匈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该机构设置的意义:从此,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商贸大道”是丝绸之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是: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郭志坤《秦始皇大传》
材料二
“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政治制度意义上考虑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当之无愧”的“始皇”?与前朝相比,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变化?(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是什么?汉朝又是如何解决该措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4分)
【答案】
(1)①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2)①封建王侯(分封诸侯国)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解析】
(1)秦朝建立后,为巩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取代了西周的分封制。
(2)由材料“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西汉初年,为巩固统治,汉高祖分封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增强,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第1页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的法律条文,其中“岳麓秦简”中出现的一些律名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律名相当,内容相关,首次出现的律令令文,在“里耶秦简”中也能得到印证,据此说法正确的是(  )
A.秦朝已经实现了依法治国 B.出土的不同秦简可以互证
C.岳麓秦简的律文完全可信 D.里耶秦简记载的更加权威
2.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皇权、贵族、官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政治局势的三种力量,皇权更希望与官僚,而不是与贵族相结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皇帝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均田制
3.下图所示钱币,因铸造量大、影响广,被称为金属铸币双雄。这两种钱币最早铸造于(  )
A.秦国 西汉 B.秦国 东汉 C.秦朝 西汉 D.秦朝 东汉
4.学者刘伸一提出:“秦王朝是建立在法家思想理论基础上……极端化的理论指导了极端化的政治实践,使法家思想的潜在危机表面化为社会现实,现实矛盾的激化终于点燃了大泽乡的烈火,秦国这个庞然大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该观点认为秦朝灭亡的根源是(  )
A.极端化的法家思想 B.集权化的政治体制
C.被激化的社会矛盾 D.暴力型的国家统治
5.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
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开创统一格局 D.建立皇帝制度
6.秦朝重视法治,在现今出土的“岳麓秦简”“云梦秦简”和“里耶秦简”中可以看到律名相当、内容相关的法律条文。据此可知(  )
A.秦朝已经实现了音律统一 B.不同地区的秦简可以互证
C.秦朝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D.秦朝的法律条文名目繁多
7.明朝张居正评价秦朝时说:“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这里强调的是秦朝(  )
A.延续了先秦历史传统 B.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制度
C.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D.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8.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台,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图1年代尺的(  )
9.“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完了),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坑灰未冷山东乱(焚书坑内的灰烬还未冷却,山东就发生动乱了),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和项羽他们从开始就根本不是读书的人啊)”——唐·章碣《焚书坑》对上面这首咏史诗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B.秦始皇坑儒体现了法律的残酷
C.肯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 D.嘲讽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
10.下图出自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一文。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  )
A.人均寿命呈曲折上升态势 B.农业发展的水平决定人均寿命
C.人均寿命受制于医疗水平 D.人均寿命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11.刘邦一入关中便废除秦朝苛法;高后元年,“驰商贾之律”;文帝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税”。以上史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
A.儒家仁爱思想的普及 B.重视农业的生产
C.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D.适应时代的治国之道
12.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13.下表为西汉时期铸币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
发行时间 名称 是否垄断发行
建元元年 三铢钱 不准私铸
元狩五年 郡国五铢 由郡国垄断
元鼎二年 赤侧五铢 由中央垄断
A.加重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B.完全取消了私营手工业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势力 D.完成了思想的大一统
14.《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
15.与以下示意图中①相关的史实是(  )
A.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B.开凿灵渠,修筑长城
C.丝绸之路,沟通中外 D.文景之治,光武中兴
16.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A.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17.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这次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在我国古代中医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被誉为“医圣”的是(  )
A.华佗 B.张仲景 C.王羲之 D.吴道子
18.战国时期,传说中的“五帝”世系纷杂;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将其描述成从黄帝开始的嫡系世系传承。司马迁的做法(  )
A.强化了大一统认同 B.推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C.解决了王国的问题 D.反映了西汉国力的鼎盛
19.有学者指出,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轨迹:先秦时期的民族交融,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新型统一帝国的出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带来了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和大发展的高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B.中国历史有两次分裂与统一
C.民族交融为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D.隋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顶峰
20.《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
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 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命为“制”,今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秦朝时有人称赞秦始皇:“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三
汉朝时有人这样评价秦始皇:“秦王贪狼暴虐……穷困万民,以适其欲也……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逃跑)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天下坏也。”
(1)材料一是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人“称赞”秦始皇的理由。(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汉朝人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2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4分)
2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 汉朝
政治
思想 丞相李斯日:“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 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建元五年,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诸子学官一时并罢;建元六年,“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及文学儒者教百人”;元朔五年,开办太学,培养儒家治术人才。 ——摘编自《汉魏六朝时期的教育变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和汉朝在政治、思想方面的重大举措。(8分)
材料二
下图为轮台古城遗址,它位于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境内,当地人称轮台城为“奎玉克协海尔”,大意是“灰烬中的城”。公元前60年,西汉正式在此设官、驻军、推行政令,治理西城“三十六国”,开始行使国家主权。新疆轮台古城遗址
——摘编自央广网《丝路遗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在此“设官”的名称,“行使国家主权”意味着什么?综合材料一、二,归纳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8分)
23.长城穿越千年,绵延万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长城内外风光异】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tián)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
——《辽史·营卫志》
(1)从这段史料我们可以提取哪些信息?(4分)
【长城脚下战与和】
秦始皇派蒙恬修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2)秦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4分)
【农牧交融促一统】
西汉大力构筑河西长城,在丝路经过的河西地区大规模屯田开垦。当时,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产资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3)有人说,“长城是农牧文明碰撞交融的见证”。请结合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2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未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原文大意;西汉刚刚建立之初,同姓王很少,西汉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把土地分封给同姓王,随着诸侯王实力的膨胀,小诸侯贪赃枉法,大诸侯甚至发动叛乱,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汉书·诸侯王表》
(1)为彻底解决“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实现思想“大一统”、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他又采取什么措施?(4分)
材料二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盟国。当时,仅新疆就有大小36国。汉武帝对西域各国大力争取,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倾向汉朝。汉朝初步控制了今南疆各国,后又控制了北疆……从此,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统属于西汉王朝。
——摘自七年级上《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设什么机构标志着新疆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该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6分)
材料三
张骞出使西域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摘自万翰等编著《世界五千年》
(3)材料三中所说的“商贸大道”后来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这条通道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作用。(4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从政治高度意义上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的”。
——郭志坤《秦始皇大传》
材料二
“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政治制度意义上考虑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当之无愧”的“始皇”?与前朝相比,秦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变化?(6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是什么?汉朝又是如何解决该措施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的?(4分)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