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平县罗雄镇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精选)(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
B.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约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
D.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合式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观点;最后一段总结上文,再次强调了礼治的特征。
B.第二段举了旧小说里杀人来祭旗的事例,最终是为了证明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C.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为了论证这一中心,文章多处运用对比论证法。
D.文章引用“颜渊问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而是人的主动服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礼缺乏变化,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C.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精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5头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野生亚洲象一路北上,迁徙数百公里,且有继续迁徙的趋势。罕见的“象群北迁”引发全民关切,形成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眼看着大象“旅行团”一路“逛吃”北上,有关各方围绕“大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何离家”“如何回家”“如何保护”等问题展开研探和科普,人们重新认识了野生亚洲象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以及云南为保护亚洲象所付出的努力。在这场“全民观象”中,构建人象和谐关系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伤害、不冲突是人们的普遍共识。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字强、赵珮然《“全民观象”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
材料二:
连日来,云南象群北迁一事,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媒体的目光。可以看到,象群受到了沿途各地的优待。人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一路投喂;又疏散了沿途民众,封闭了相关街区,为它们让路。
对待动物的态度,被公认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这批大象所受到的优待,就是中国社会文明水准的体现,也向全世界传递了一种态度: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社会是愿意付出成本的。
对此,外国网友纷纷写下诸如“感谢中国”“中国做得真不错”等留言。尤其是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温馨一幕,更引得各路网友用各种语言写下“可爱”。
这群大象堪称“国际象导”,带领全世界近距离地观察中国。话题不觉间溢出了大象之外,“原来中国还有热带雨林”“位于西南的昆明居然有800万人”……这都丰富了国外网友对中国的认知,让全世界以独特的视角认识了中国,以及中国为生态保护所付出的努力。
一次大象北行的偶然事件,却在相当程度上推广了中国形象,并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正向反馈,这可以说是“中国故事”一次生动、成功的讲述。
(摘编自夏研《善待“一路象北”,讲了一个“中国好故事”》)
材料三:
近来,围绕象群北迁,各方人士议论纷纷,甚至有一些自媒体视频播客、博主,为了吸粉丝、扩流量也赶去当地搞直播,把大象北迁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
应该说,针对亚洲象北迁引发大众关注保护野生动物、保护人类生态环境是件好事。但是,对大象北迁事件,我们现在更需要冷静理性的思考和全面科学的研究。相关专家指出,此次象群长距离北迁事出反常,可能有着复杂的背景和现实的内外因素,不宜过度解读或过早下论断,也不应过度炒作或娱乐化,避免对科学研判和解决象群问题造成干扰。
中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与大力保护野生动物,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和缓解人象冲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大象种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就是明证。各方都要努力创造人象和谐相处的条件,不要一哄而起“娱乐化围观”北迁大象。除非必要,尽可能不打扰大象的正常生活,以一颗平常心期待并祝福象群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
(摘编自任维东《专家呼吁不可把亚洲象北迁事件娱乐化》)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15头大象组成的亚洲象群原本栖息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它们一路北上事发突然,引起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持续关注。
B.云南各地在亚洲象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大象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以至出现了这次象群北迁事件。
C.在象群北迁过程中,沿途各地疏散居民,封闭街区,供给食物,为呵护这群大象做了很多事情,也付出了相当的成本。
D.野生动物保护本来就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而这次小象挤在大象中间睡觉的情景,因为特别温馨而更受网友关注。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大量自媒体播客、博主去大象迁徙路上搞直播,会对大象的生活和当地保护大象的行动带来干扰,有关方面应予以劝止。
B.国外网友通过观看象群北迁才了解到中国有热带雨林、昆明有800万人等信息,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对外宣传工作还需要改进。
C.对待动物的态度,是反映社会文明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次“全民观象”,充分表明中国全社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D.大象迁徙过程的传播不经意间展现了中国为生态保护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这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有益的启示。
6.面对象群北迁这同一事件,三则材料的着眼点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精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黑 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十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够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做铺垫。
B.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了“红公鸡”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
C.文章结尾“杀鸡待客”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彰显了人性的美。
D.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8.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
9.有人说小说以《红公鸡》为题更好,你认为哪个为题更好,请说明理由。(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改编)(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B.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C.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D.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经:可指儒经,或指道经,还可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差:通假字,“差”同“瘥”,“病愈”的意思,在本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
D.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首伏”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一心一意从事治病救人之职责,且从不后悔。
B.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善用医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将书烧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2)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精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春 夕①
崔 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了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之景,点明了诗人春归时节身在异乡的境况,渲染出凄凉孤愁的气氛。
B.颈联诉说了思乡之苦,“动”“绝”两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的复杂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了。
C.尾联运用了反问和用典的手法。从暗用五湖典故来看,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这首诗感情真切,意境深婉,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自慰自嘲,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彷徨。
15.本诗颔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该联简要分析。(6分)
(精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 ”。
(2)韩愈在《师说》表明择师标准的两句是:“ , ”。
(3)《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精选)(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_______,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_______: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有诸多原因: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_______,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_______,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 耸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意
C. 耸人听闻 惊心动魄 间不容发 不以为然
D. 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间不容发 不以为意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精选)(二)语言文字运用 Ⅱ(本题共 2 小题, 11 分)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①_________。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人体不能②_________,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③_______,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我们吃完饭后会有发热的感觉,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
21.下面是从一封信中摘取的一段话,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分)
您的信已收到,寄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看到这些家乡特产,我又忆及您对我一贯的关心和爱戴,真是不胜感谢。至于您托我为您的犬子毕业联络工作一事,我定会鼎力相助,请您放心。俗语云:“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日,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件礼物,相信您会喜欢。
四、写作(60分)
(原创)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
材料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说》
材料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赵恒《劝学诗》
材料四: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书籍就是望远镜,书籍就是一盏明灯,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晰。
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罗平县罗雄镇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
参考答案
1.D 【解析】A项,“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说法不准确,原文观点是:在我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B项“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错,原文没有依据。无中生有。C项,整句表述错误。与原文第四段“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表述不符。故选D。
2.C 【解析】 C项“本文要论证的中心是礼治和法治的不同”错,本文论证的中心是“中国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故选C。
3.B 【解析】 B项“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中,其效力无从发挥”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也会发挥作用。故选B。
4. 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象群北迁的原因尚不清楚,不能将其归因为“大象种群数量持续增加”。
5. C【解析】“充分表明中国全社会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文明程度”在文中证据不足,“全民观象”只是“观”,而并不能体现文明程度的高低。
6.①材料一着眼于象群北迁在国内引发的关注和影响,认为“全民观象”相当于给全社会上了一堂生态文明教育课;
②材料二着眼于象群北迁在国际社会引发的关注和影响,认为这一事件等于讲了一个推广中国形象的好故事;
③材料三着眼于在对象群北迁的关注中出现的一些负面现象,反对把这一严肃的生态科学问题娱乐化。
(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所谓“着眼点”,就是观察和评论事物的角度。材料的标题常常是解答这类题目的钥匙,因为新闻类标题通常既概括全文的基本观点,也包含着作者的立足点和着眼点。
7.D. 【解析】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8.①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
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
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黑锅》更好
①“黑锅”暗示了事情真相,引出小麦谩骂王五,王五寻找红公鸡等情节发展;
②“黑锅”揭开,写出小麦内心善良的性格,也写出王五为自己平反的执着质朴性格;
③“黑锅”,运用比喻修辞,更能形象地表达了王五受冤屈,为最后公鸡失而复得、杀鸡待客的人情大于物力的人情纯美主旨升华蓄力。
《红公鸡》更好
①红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序;
②围绕“红公鸡”,小麦、王五复杂多元的性格得以在情节中展示;
③小说以“杀鸡”待客结尾,“一只鸡子不比人的情义还要紧”的主旨,借“红公鸡”得以实现。
评分标准:分点答题,条理清晰。得分要点是三大点: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小说主题。每个要点2分。
10.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郡守”作“果大怒”的主语,中间不必断开,排除A、B。“令人追捉杀佗”是兼语短语作谓语的句子,“人”既作动词“令”的宾语,又作“追捉杀”的主语,“追捉杀”作谓语,宾语为“佗”,独立成句,前后断开,中间不用停顿;“属使勿逐”承前省略主语“郡守”,兼语短语作谓语的的句子;“守嗔恚既甚”的“守”作主语,若作“逐”的宾语不合逻辑,“守”前断开,中间不能断开;“守”为“嗔恚既甚”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C。
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孝廉……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错误。“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且从不后悔”错误。原文中说“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可见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
13.(1)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
(2)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题得分点有:“晓”,懂得;“术”,方法;“以为”,认为;“且”,将近。(2)题得分点有:“辞”,托辞;“以”,用;“数”,多次;“反”,通“返”。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华佗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每处也不过七八下,病痛就消除了。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选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没有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大发一下怒气病就会好。于是多收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手下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后病就好了。
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手到病除。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病情更加严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暂时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被移送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们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于是将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根除。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但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孩子冤枉死去了。”
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能力。C.“尾联……这里的‘归’字,表达的就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误,从诗中来看,“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诗句中暗用五湖典故,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以及彷徨的心理。“归”字,除了有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归隐田园之意。
15.①用典:使用庄周梦蝶、杜鹃啼血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的空虚、失望,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②虚实结合:“胡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
③对比:“胡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渲染凄清氛围,令人触目伤怀,表达游子漂泊的思乡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针对颔联设题,题干没有给出具体的鉴赏角度,故考生可以多角度分析。“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诗句是说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前一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思乡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胡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这里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后一句“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这里使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真如李白诗句中所谓道“一叫一回肠一断!”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
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梦境回乡,获得片刻欢愉,而现实凄清,内心更是伤悲,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二者构成对比。同时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考生可以从使用典故、虚实结合、对比等角度分析。
16.(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3)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17.B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区分。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危言耸听:成心说些吓人的话,使人听了吃惊。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危言耸听”。
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结合《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分析,选用“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非常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认。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选用“不以为意”。应选B。
18.C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才能。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构造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B项,构造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D项,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应选C。
19.D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接、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重点考察语言的连接。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展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B项、C项。“美丽将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应选D。
20. ① 都要消耗能量 ②直接吸收利用 ③食物热效应
21.①“笑纳”改“接受”;②“爱戴”改为“爱护”;③“您的犬子”改为“令郎”;④“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⑤“惠赠”改为“敬赠”。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语言表达是否得体。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承受者的承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台、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笑纳”,用于恳求别人承受自己的馈赠,改为“接受”。“爱戴”只能用于下对上,晚辈对长辈,这里用错对象,改为“爱护”。“您的犬子”中“犬子”是谦辞,应改为“令郎”。“鼎力相助”,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话,应改为“尽力而为”。“惠赠”,敬词,用于指别人赠送给自己物品,这里不合语境,应该换成“敬赠”。
22.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