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安塞腰鼓》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7《安塞腰鼓》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4 22: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安塞腰鼓》说课稿
确定目标(本课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
依据一:国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体现在本课中有以下四点: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要求朗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演读课文,揣摩人物心理,品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品感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理解课文,珍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学习鉴赏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整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合作探究,使他们学有所获。
△ 教学建议:
1、 重视朗读和默读。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解读: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体会。在诵读中积累字词,在积累中体会文意,在体会中感受生活、生命,也感受自己的成长。因此,对第二条与第三条的解读如下。
“有一定的速度”: “一定”是根据阅读的目的和材料调整速度,17课大概2000个字,每分钟读500个字左右,课堂需要大概5分钟时间读完。
“理清思路”可以分解为:划分层次;指出写作顺序,说明详略;概括结构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上的特点,等等。17课依据时间顺序梳理的写作思路是:敲鼓前预备----敲鼓中演奏----鼓声戛然而止
“理解主要内容”可以分解为: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关键语句),概括文章主旨,推断作者写作意图,评价文章的立意、手法及语言特点等等。17课提取主要人物:西北汉子;主要事件:通过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主题: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依据二、对近三年中招语文试卷的考点分析提炼
近年来,中考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方面强化了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考查重点由侧重文体阅读转向对文章整体的理解感悟,有淡化文体的趋势。现在考查的视点较多集中在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内容概括、信息提炼、语言品味、再造利用等方面,侧重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间接考查学生的文体知识运用能力。所以,我们在现代文阅读方面要注意培养以下能力:
一、把握文意。
考查方面:1、理清文章思路。2、辨析文章结构,整理理解文章内容。3、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分析特定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4、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态度。5、理解文章细节。
二、概括提炼。
考查方面:1、对整篇文章或部分段落的中心、观点进行概括提炼。2、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概括提炼。3、对文中人物形象、品质的概括。4、对文章思路或感情变化的概括提炼。
三、感受评价。
考查方面:1、作品让人感动的地方或对作品内容的感受、感想、体会及启示等。2、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或结合文意谈感受、体会。3、从作品中引申出来的思考或获得的启迪。4、对作品中人物做法的认识、感受和评价。5、由作品引出对作者的感受或评价。
依据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
学习本单元,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学习的课堂,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
所以指定单元学习目标如下:
1、字词积累40—50个。可以通过自读课文、识记注释、查字典等方式掌握;
2、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课余补充艺术知识和其他文化知识,丰富课本内容;
4、提升对艺术的认知,领悟他们的艺术精神,熏陶自己的艺术修养。
依据四:学情分析
处于中原地带的同学们受黄淮文化的浸润和滋养,生性开朗,天性活泼。而产生与北方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更容易和学生在心灵中碰撞、共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激起这种潜在的壮阔豪放的情绪。
依据五:文本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课文多用短句、排比来表现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本节课的目标设置如下:
学习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课下注释,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并识记本课出现的生字词6――8个,预计学生达成度95%;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读出磅礴的力量,并从修辞的角度至少归纳出两点,所描写场面的特点。
落实目标
首先,“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利用大屏幕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并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这个设计主要是为整个课堂营造与文章内容向吻合的热烈豪迈的氛围。用大屏幕展示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直观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首先利用大屏幕投影重点词语的相关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到课堂练习本上。在课前,我已经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课下注释的方法提前预习本节课的重点字词,并且初步达到了能够独立通读课文的要求。这个环节主要是对目标一的检测。
在完成落实目标一之后,老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带领学生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老师在范读时特别要注意读出快节奏,并且语气激昂,这样,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梳理出“敲鼓前预备----敲鼓中演奏----鼓声戛然而止”的写作思路。而学生的自读、齐读、男女生分读等各种方式,也是落实目标二的“反复诵读”目标。
第三环节——“小组合作,品读语句”: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对目标二中“归纳特点”目标的落实。在小组自主学习之后要求每组任意挑选文段,通过研读,以书面的形式找出修辞句,理解修辞的作用,并归纳场面描写的特点。
在上述环节的基础上每组派代表“规定句型: 文段,运用了 修辞 ,写出了场面的 特点。”上台展示小组学习成果,落实目标二。这种上台交流的方式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写完后,老师从修辞手法上点评,归纳修辞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 “作者对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正是对民族魂魄的诗情礼赞。”达到对文章主题的共同升华。
第四环节是“反馈矫正,查漏补缺”:发放学案,要求当堂完成1—3题。此环节的设计依据在于这是对学习目标一和学习目标二的检测。
学案的第四题作为延伸训练的材料来升华对主题的理解。本课讲述西北汉子的躯体里涌动着强劲的生命的力量,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强烈渴望!升华主题的同时,利用书面文字表达,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分层布置作业。通过分层布置作业,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感悟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念。
检测目标(通过课堂学案和课后作业,达到对学习目标的检测、巩固的目的)
附:课堂学案
1、给划线字注音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蓦然 (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佛教用语,彻底醒悟的意思.。
拼搏捶击。
突然,猛然。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3、固定句式,探究美点
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喜爱的语句,痛快地读出来,并把理解、感受、想象采用“我喜欢 ,因为 。”的句式写下来。
4、西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有人说过,黄土高原
的土层有多厚,他的文化积淀就有多深。黄土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地理封闭
贫瘠。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地方仍然是贫穷落后的。贫穷、艰苦地生活着的安
塞人,为什么还能将自己的腰鼓打得这么响?他们想要诉说的是什么?
附:课下作业
1、字词题【ABC组同学必做】
(1)给加黑字注音
亢奋( ) 晦暗( ) 羁绊 ( )
冗杂( ? ) 蓦然( ) 戛然而止( )
(2)词语积累,下面8个词语,各抄两遍。
亢奋、晦暗、羁绊、冗杂、叹为观止、戛然而止
2、从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到中心是什么? 【AB组同学必做,C组同学选做】
3、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A组同学必做,BC组同学选做】
附答案:
1、亢奋( kàng ) 晦暗( huì ) 羁绊 ( jī )
冗杂( rǒng? ) 蓦然( mò? ) 戛然而止( jiá )
2、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鼓的场面,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所产生的壮阔。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