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第一部分:确定目标
课标摘引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2、课标分析分解
结合本篇诗歌,我对课标的分析分解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也是一首具有强烈抒彩的自传性诗歌。诗歌表达的感情深沉、真挚而热烈。在诗中,诗人借用大量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使历历往事如在读者眼前,让诗歌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语言方面,诗歌大量运用了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形象刻画淋漓尽致,情感抒发酣畅淋漓。而这首诗歌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学生通过初中和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诵读能力,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因此在学习这一课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反复诵读,必然能够很好的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确定学习目标
通过对课标进行分析分解,制定本文学习目标如下:
①反复诵读,抓住细节描写,通过想象,把握大堰河的人物形象特征。
②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4、其中:
学习重点是: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
学习难点是:把握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并领会其作用。
第二部分:落实目标
由于诗歌较长,主要通过一个预习任务和两个课时的学习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任务:诵读诗歌,弄清诗人通过回忆写了大堰河的哪些方面。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三步完成
第一步:辩论导入,感受真情
辩论话题:(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情景)幼儿走失,被人收养,若干年后,养母找来,一场感人至深而又非常尴尬的情景出现。生母喜极而泣,抱儿痛哭;养母悲痛欲绝,不忍与养子自此天各一方。那么,你认为接下来谁来抚养这个孩子更合适?
设计这个导入,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辩论体会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难以割舍的爱,同时让学生体会孩子对养育者的依恋之情。
学生辩论后,老师引入这一课的学习:诗人艾青就是有着类似经历的人,生在地主家
庭,却在农家长大。奶妈大堰河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呵护,令他感怀终生。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走近大堰河,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接下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学习目标:
①反复诵读,抓住细节描写,通过想象,把握大堰河的人物形象特征。
②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排比、反复、对比等手法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第二步:初步感知,把握内容
方法:全诗共13个章节,请13个学生带感情分读,让学生在诵读和倾听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读完后,请学生回答预习问题:诗人通过诗歌写了大堰河的哪些方面?
问题明确:①大堰河操持家务和外出劳动的艰辛;②大堰河对我深挚的爱;③大堰河临终时的遗憾和辛酸;④大堰河死后,她坟墓和家园的凄凉景象。
把诗歌内容理清后,开始第三个环节:反复品读,合作学习
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歌读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倾听的学生从诗句的结构关系、修辞特点和情感把握等方面给予评价。最终,每小组推荐出“最佳诵读”和“最佳评论”各一名。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深入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展示,第二三个环节是目标检测。
真情展示,升华感悟
方法:每组的“最佳诵读”展示片段诵读,并说说喜欢这一部分文字的原因。每组的“最佳评论”从诵读者的优点和不足两个方面给予评价,并给出改进意见。
老师在这个环节中给予重点引导:“最佳诵读”陈述喜欢原因时,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阐述。“最佳评论”评讲时,引导学生从诗句的结构关系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陈述。老师在引导学生的同时把学生谈到的人物形象特征和手法特点及手法的作用板书在黑板上。
第三部分:目标检测第一题,也是本课时的第二个环节
学生总结,升华认识
方法:以课堂作业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试题:填空题:这篇诗歌主用使用了 等手法,刻画一个
(特点)的 (典型代表)形象,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每空3分,共9分)
试题答案:细节描写,排比、反复、对比手法;勤劳、善良、慈爱的中国劳动妇女形象;对大堰河伟大人格的热情讴歌,对大堰河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敬爱。
目标检测第二题,也是本课时的第三个环节
课堂作业,拓展迁移
试题:选取生活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如亲人、同学、老师等,抓住他的一个典型特点,使用细节描写,并运用2种以上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并在文字中寄予自己的情感。(共10分)
答案要点:1、有细节描写2、有2种以上修辞手法3、情感真挚
评改方式: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互评2、互评结束后,学习小组推荐最优秀的作品与其他小组交流、分享。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