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诗两首》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24 22:5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两首》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诗两首》。我将从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三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确定目标】
(一)课标摘引
新课标要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二)课标分解分析
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并辅以写作背景,加上分析意象从而体会意境,更深刻地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用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品咏语言,初步掌握诗歌朗诵方法,从而感受诗歌语言凝练的魅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来判断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如《雨巷》象征、重叠反复的表现手法,《再别康桥》多样的修辞手法和首尾呼应的手法。
(三)确定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教给学生一些诗歌朗读方法,举例说出两首诗的韵律美。
2、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准确概括诗中塑造的意象和意境,说出作者的情感。(重点)
3、通过诵读和讨论举例说出象征、首尾呼应等表现手法和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推断出这些手法的作用。(难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 创设情境引导分析法 讨论分析法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落实目标】
第一课时 《雨巷》
一、导语激趣:
“前望舒使先驱兮”浪漫的诗人屈原让月御望舒给自己开路先行。替月亮驾车的女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有一位取名望舒的“雨巷诗人”,浪漫多情地吟诵着他的《雨巷》向我们走来……
板书文题、作者:
雨巷
戴望舒
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①学生先放声自读,读准字音、节奏,请学生凭感觉自己揣测朗读的语调(低沉、缓慢……)
②然后伴着淡雅、舒缓、哀愁的曲子,播放江南小城、幽深雨巷的图片,学生配乐朗读。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整首诗带给自己的感受(自由发言,如凄清、迷离、感伤……)
三、诗在嘴中吟,人在诗中行。带着感受,品味意象,领悟意境。
学生小组合作,自由发言,老师明确补充。
如:丁香:哀愁、惆怅的象征物。
老师总结:文章用丁香、雨巷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
老师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如下:
雨巷
戴望舒
丁香 雨巷 篱墙


娘 凄婉迷茫
带着品悟出的意境,学生再读《雨巷》,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四、剖析鉴赏,赏析《雨巷》的艺术手法和主旨
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写作的手法。
明确:用重章反复的手法,又有意识地停顿错行,回环往复中顿挫,形成似断还连,与诗歌的凄婉迷茫的意境相得益彰。并辅以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反复、排比、比喻等。
②知人论世讲内容,延伸迁移谈主题。
提问:丁香姑娘真的就是我现实中思念的姑娘吗?
适时补充戴望舒的背景资料,学生展开讨论。
明确总结:“姑娘”可能是作者渴望得到而终未得到的爱情,也可能是青年时壮志未酬的理想,总之,是一切美好但是转瞬即逝事物的象征。
老师追问:姑娘不是一个具体的,而是一个指代,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这是一种象征的手法,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个美好的理想,一段美妙的回忆,耐人寻味,意味深远。
最后补充板书成型:
雨巷
戴望舒
丁香 雨巷 篱墙


娘 凄婉迷茫
↘象征:爱情、理想……
③齐读全诗,学生当堂成诵1、2节,课下背诵全诗。
五:升华共鸣,总结全诗留余音。
“望舒《雨巷》在,意境万丈长”,诗人远矣,诗情犹在,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忧伤迷茫的时候,让我们想念戴望舒,想念那位江南雨巷中美丽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吧。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一、导入激趣:
徐志摩曾经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剑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时光的所在,诗人怎能解得开“康桥情结”呢?下面让我们走近《再别康桥》。(板书文题、作者)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整体感知,第一步阅读:用视觉观赏诗歌的“建筑美”
学生自由朗读、观察、发言。
明确:四行一节 错落有致 字数相近 整齐和谐——建筑美
三、配乐朗读,第二步阅读:用听觉聆听诗歌的“音乐美”
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学生投入深情地朗读,充分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老师明确总结:节奏感 旋律美 回环往复——音乐美
①旋律美体现在韵脚有规律却又灵动变化。
②重点详细地赏析回环呼应:老师提问“首尾的回环呼应的效果?”
明确:首段是告别的开始,奠定了全诗基调:难舍难分的真情中又有淡淡的感伤;结尾是告别的结束,充满了离别的伤感,为全诗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增强了音乐效果和抒彩。
老师补充板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悄悄的
四、详细品读,第三步阅读品味诗歌的“绘画美”
品味“绘画美”即为对诗歌所选意象的赏析。学生细读每一段,找出意象,合作探究,赏析这些意象及其营造的意境
明确:金柳、青荇、潭水、星辉、夏虫
老师完成板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寻梦(快乐)
潭水(陶醉)
青荇(依恋) (沉默)夏虫
金柳(喜悦)
(不舍)轻轻的~~~~~~~~~~~~~~~~~~~~~~悄悄的(伤感)
老师总结本环节:作者用多种修辞手法将康桥所见之景写得有情有义,写得难舍难分,营造了一种宁静、自然、淡淡的伤感的意境!
总结全诗,升华共鸣
①补充徐志摩在康桥的留学经历,让学生更深刻体会剑桥和康河是寄托了作者所有的爱和梦想的理想王国。
②总结:美美地诵读着《再别康桥》,我们同诗人一起留恋、沉醉、欢乐的放歌,又一起静静地离开了康桥,和云做伴又与云分离,回到现实,让我们轻轻地再次吟诵,悄悄地怀念、静静地感伤吧。
师生一起配乐朗诵,陶醉品味,学生当堂成诵1、2节,课下背诵全诗。
【检测目标】
1、请将《雨巷》改编成一首短诗,要求采用雨巷的意象,体现和雨巷相似的意境。(意象1分,意境1分,语言风格1分)
参考答案(七绝):
丁香结
丝雨纷飞巷幽长,纸伞曼擎墨发香。彷徨无际正叹息,盈袖飘过空感伤。
2、中国文学中有很多送别诗,请任意举出一首和《再别康桥》对比赏析。(举出诗歌1分,对比赏析2分)
参考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对比赏析:徐诗对康桥的景物留恋不舍,表达了离别康桥时的不舍眷恋和淡淡的哀伤。王诗末句莫效儿女别泪沾巾的情态,劝慰之中,又有勉励,读之令人胸襟开阔,一反送别诗儿女情长,依依不舍的常态。
总结:撑着油纸伞,在细雨迷蒙的雨巷,我们邂逅又错过了一个姑娘;带着依依不舍,我们跟着徐志摩轻轻地走近又悄悄地离开了康桥!两首新诗,整齐和谐、灵动别致,意象丰富、意境渺远,让我们读着读着走近,又带着诗意走远……
我的说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