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二章
第三节 欧姆定律
课标要求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的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应用。
1
01
06
03
04
02
05
重点、难点
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板书设计
教学教法
教材分析
07
08
教具
教学设计
2
01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在全章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一方面起到复习初中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习后面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奠定基础。本节课分析实验数据的两种基本方法——列表对比法和图象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多次应用。因此可以说,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教材分析
3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有接触,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不陌生,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次学习会显的较为容易。
02
4
教法 1
教法 2
教法 5
教法 4
演示实验法
讲授法
小组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
教法学法
教法 3
类比法
03
5
教具
电流表
电压表
滑动变阻器
电源开关
电阻
导线
小灯泡等
6
核心素养
1
1
2
3
物理观念
科学探究与
科学方法
科学态度与责任
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
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
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
初步学会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交流讨论,互相合作。
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
结合欧姆当年研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关系的简史,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实现中增强成功体会。学习欧姆对科学的执着精神。
05
教学重点、难点
01
02
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
欧姆定律的实验设计及学生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
以及结论的得出
重 点
难 点
8
1
2
3
4
课程导入
新课讲解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教学设计
01
04
07
9
07
课堂导入
创境引课 提出问题,如图所示,连接实物图
师:改变滑动变阻器滑片
生:观察小灯泡亮度
课堂导入
07
10
创境引课 提出问题
师:演示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提出问题灯泡的亮暗说明什么?
生:电路中的电流有大有小。
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决定
师: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大胆猜想 激活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你猜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最后,根据猜想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两者有关。
过渡: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实验验证。实验前我们要找到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新课讲解
07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共同总结:通过综合分析,我们选择分压式连接方式。(如图所示)
出示课件:归纳好的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
出示课件:演示连接电路
要求:为了更直观方便的找到规律,实验前要求每组同学按照课件展示,测量各组数据
新课讲解
07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出示课件:数据表格
问题:从测量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学生的结论,(为电阻定义和欧姆定律做准备)
总结:从数据上我们确实看到对于一定电阻无论电压电流如何变化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因此我们用这一比值表示电阻的性质,把这个比值叫做电阻
问题:除了用表格中的数据直接说明电压 电流 电阻的关系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出示课件:师生共同画U-I图像
问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两条直线倾斜程度不同,斜率大小表示电阻大小。
质疑,既然直线斜率表示电阻,比较哪条直线电阻大?
过渡:下面我们再回到大家从实验数据总结的规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欧姆定律》。
新课讲解
07
1.简介欧姆
07
新课讲解
明细概念 巩固基础
2.导体的电阻
1.定义:导体两端电压与通过导体电流的比值,叫做这段导体的电阻。
2.公式:R=U/I(定义式)
说明:(1)对于给定导体,R一定,不存在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的关系, R只跟导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2)这个定义式给出了测量电阻的方法——伏安法测电阻。
(3)物理意思:电阻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3.单位:欧姆,符号Ω,且1Ω=1V/A,常用单位:Ω、kΩ 、MΩ
换算关系:1kΩ=10Ω 1MΩ=10KΩ 由电阻的定义式稍稍变形引出欧姆定律。
3.欧姆定律
①定律内容:导体中电流强度跟它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②公式:I=U/R ③适应范围:一是部分电路,二是金属导体、电解质溶液
4.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1)伏安特性曲线: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横坐标表示电压U,这样画出的I-U图象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借用演示实验的数据绘制出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并提醒学生伏安特性曲线和前面的U—I图十分相象,不要混淆。
(2)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
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的电学元件。
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曲线,即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的电学元件。
(演示实验时,操作要规范,要注意讲解注意事项,如仪表的量程,读数规则等。为学生后面自己做实验作铺垫。)
5.分组实验: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明细概念 巩固基础
分组合作 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将演示实验中的电阻换成小灯泡,更改滑动变阻器的值,测量6组数据填在自己设计的数据列表中,并在坐标纸中建立坐标系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学生实验,教师在一旁辅导。做完实验后,学生代表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是什么样子。这样做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课讲解
07
07
1.对于欧姆定律,理解正确的是( )
A、从I=U/R可知,导体中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它的电阻成反比。
B﹑从R=U/I可知,导体中的电阻和它两端的电压成正,跟它的电流成反比。
C﹑从R=U/I可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它的电阻也是零。
D﹑从U=IR可知。导体两端的电压随电阻的增大而增大
课堂练习
11
2.某同学对四个电阻各进行了一次测量,把每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在U-I坐标系中描点,得到了图中a、b、c、d 四个点.请比较这四个电阻值的大小。
a
b
c
d
U
I
(1)电阻
1.定义: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 电流的比值
2.定义式:R=U/I
(2)欧姆定律:I=U/R
(3)伏安特性曲线
课堂总结
课后
总结
1
2
方法方面
(1) 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体会了科学实验的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验证---数据处理---规律总结
知识方面
07
10
课后作业
02
01
课后习题2和3题
练习册基础巩固1-8
07
12
板书形式
08
13
谢谢欣赏
欢迎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