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堂导入
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科技都有新的发展。
农业
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阅读材料,思考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人口、环境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相继出现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材料1: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中外历史纲要》(上)84页
材料2:(明代苏州纺织业)群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手工业
问题:材料呈现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什么变化?
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点:江南
条件:1、有足够的货币组织大规模的生产的商人或包买主
2、失去生产资料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
基本特征: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2、雇佣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白银货币化
材料: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商业
材料: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越了以往的历史年代,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全国最大的商品粮输出区——长江中上游地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四通八达的海路,陆路和内河航运便利了商品的流通,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商帮
徽商大宅院
晋商遗产:乔家大院
材料一:“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材料二:“无徽不成镇”
明清时期是以血缘和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群体)。
材料一: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盛世滋生图
工商业市镇兴起
经济发展
发展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新航路开辟高产作物引入中国(玉米、甘薯);
农业的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广发种植。
南方行业中出现开设工场的新经营手段(自由雇佣劳动)
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
商帮形成;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
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材料一: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和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和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明清之际,一方面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欲趋苛严的时代,八股取士陈腐不化,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使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局限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王守仁(明)
陆九渊
思想主张:
①“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
(3)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王守仁
何谓良知?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王守仁《传习录》
天理本在人心中
人心中固有的善念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材料一: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哉,岂其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
材料二: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三: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当大喜,何耻为?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提倡个性解放
否定孔子的权威
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
李贽
“异端”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黄宗羲
(1610—1695)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民主(民本)思想
工商皆本
顾炎武
(1613—1682)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活动四:结合材料探究——承古之旧束缚
材料一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思考:你如何认识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明至清中叶思想“黯然失色”的原因。
积极性: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构成中国早期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和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历史进步性。
局限性:
但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
从地位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
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
认识:
原因: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阶级:他们任然属于地主阶级而非资产阶级;
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编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
三、小说与戏曲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它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
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
归纳:明清小说
时间 作者 作品 特点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我国最早的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 吴承恩 《西游记》 神话小说
清朝中期 吴敬梓 《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
清朝中期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区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京剧
代表作家: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
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区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戏曲
1.传统科技:处于成就总结阶段,未转化为近代科学
(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分别记载了中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知识。
(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李时珍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书影 《天工开物》书影
四、科技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书影
《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农政”思想贯穿其中。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2.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1)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2)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永乐大典》(局部)书影 《四库全书》(局部)书影
【知识链接】
①类书,是古代起工具书作用的资料汇编著作。根据具体内容摘录各种不同书籍上的材料,分门别类重新编排,以便学者查找。
②丛书,是多部书籍的汇编。将不同的书搜集到一起一并出版,原则上保持各书原貌。
2.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传统科技: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和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宏祖《徐霞客游记》
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西学东渐:利玛窦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领域
手工业领域
商业领域
陆王心学
李贽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
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吴敬梓《儒林外史》
清朝中期:曹雪芹《红楼梦》
戏曲创作:汤显祖、孔尚任
舞台演出:昆曲、京剧
社会经济的局限
小说与戏曲
思想领域的变化
戏曲
科技
课堂总结
课堂检测
1.明清(鸦片战争前)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 B.总结性科技成就显著,西学东渐已经开始
C.内阁制度具备了近代政体的基本特征 D.批判性进步思潮给社会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
B
2.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 )
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 B.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
C.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 D.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C
3.明清之所有学者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学校。”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 )
A.天地之化日新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字宙
C.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D.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C
4.“龙场猛悟道,一反程朱理。格物即格心,孔学千古秘。颇重致良知,未解世危机。”其评价针对的思想家是( )
A.王守仁 B.李贽 C.顾炎武 D.黄宗羲
A
5.1567年“隆庆开关”以后,以徽商为代表的商人财富急剧增加。其商业资本或用于养家糊口;或买田置地、放高利贷;或以“报销”“捐输”的方式获取科考功名;或捐赠与传统社会控制紧密相连的宗族祠堂、乡里庙宇、书院、义塾修建等公益性事业;或受农耕文明分家析产支配等。这表明( )
A.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B.阶层固化阻碍社会转型
C.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D.新的生产关系初步形成
B
6.中国古代有一位思想家对《周易》、老庄之学、佛学以及西学都曾进行过深入钻研,他认为气是唯一实体,不是“心外无物”。此外,他还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观点。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 )
A.张载 B.朱熹 C.顾炎武 D.王夫之
D
7.16世纪,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地区“每岁无论丰歉,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附郭之农兼鬻蔬菜,织曲薄为业,皆不专仰食于田”。上述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生产分工的加强 B.自然经济趋于解体
C.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 D.政府抑制商业发展
A
8.明清时期的文艺作品中不乏对女性的描摹和刻画,其中有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冯梦龙 《警世通言》),也有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从各个角度描摹女性美以及社会百态的《红楼梦》, 这反映了当时( )
A.文学具备政治批判色彩 B.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C.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男女平等观念趋于流行
B
9.“讲史”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主要特点,一般篇幅较长,取材正史而 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为基础 的“历史演义小说这一文艺的新形式( )
A.扭曲了历史发展的真相 B.树立了价值取向的标杆
C.标志着传统史学的产生 D.迎合了市民的文化诉求
D
10.15世纪中叶以后,苏、湖二州及太湖流域由以前的余粮区逐渐变为缺粮区。“苏湖熟,天下足”被“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所取代。这主要是由于苏湖地区( )
A.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B.经济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C.丧失了经济中心的地位 D.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危机显露
B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