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
与食品安全
课程标准:
1、了解农业现代化的过程,感受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现代农业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现代农业 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
粗放型 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广种薄收的农业,称“粗放农业”。
集约型农业 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同粗放型农业相对应,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通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来增加农业品产量的农业,称“集约农业”。
材料 使用机械力代替人畜力,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向社会提供更多农产品、畜产品的重大措施。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单产有了几倍十几倍的提高,一个农业劳动力向社会提供的农畜产品除了满足家庭的需要外,还可满足社会几十个人的生活需要,并为社会提供更多工业原料。在这重大变化中,除了采用农畜良种、合理施用化肥及良好灌溉技术外,使用机械替代人畜力进行农业生产,是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原因。农业机械化稳定和发展了农业与畜牧业,并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高低已成为衡量各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粮食生产的机械化。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等也都在60年代至70年代相继实现了粮食等作物的生产机械化。
1.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工业革命的完成,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农业生产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始终不变,农业生产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20世纪中叶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
设施农业是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使动植物全天候生长的农业生产方式。典型设施有环境安全型温室、禽畜舍、菇房等。
条件:优良品种、优质高效化肥、科技发展
工业革命后
背景
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产生
表现
2.农业机械化
表现:
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市场化、商品化
机械化 美国 以大型机械为主
法国 以中型机械为主
日本 以小型机械为主
中国 大、中、小型相结合
联合收割机
铧式犁
播种机
智能机械臂
3.粮食品种的改进
用占世界约7%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5%的粮食, 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
4.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现代化
淡水养殖
海水养殖
远洋捕捞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材料1: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材料2:漕事果便,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大窖可储粮1万石以上,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古代粮仓。含嘉仓粮窖内发现一窖1300多年前存下的粮食,且“谷粒颗粒分明,糠是糠,米是米。” 考古专家把这归功于粮窖设计的科学——“席子夹糠”法,可以达到低温储粮的效果。这样的粮窖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在唐代,这样的地下窖仓里稻米的“保质期”为5年,谷子的“保质期”更是长达9年。
1.传统储备技术
2.现代储备技术——粮食储备技术
(1)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2)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3)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谷物冷却机
风干法
腌制法
冷藏法
古代常见保存食物的方法
1、传统食物加工保存方法
2、现代食物加工保存方法
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技术不断进步
①有利于满足人们对生鲜产品的品质要求;
②有利于丰富食品种类,实现跨区和跨季节销售;
③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减少损失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
④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粮食安全
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是指“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产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随着时代的变迁,粮食安全的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1.饥饿与食品安全问题
材料:据当前估计,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8.9%,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万。重度粮食不安全是与饥饿相近的另一项衡量指标,受此影响的人数也同样呈增加趋势。2019年,全世界有近7.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占世界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联合国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①人口增长,城市化速度加快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②工业化引起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加速。
③食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粮食安全应对措施:
国家层面: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做为首要任务;改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开源);厉行节约(节流)
国际层面:加强国家合作(联合国粮农组织)
联合国粮食及
农业组织徽标
中国贡献与成就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范围扩散蔓延,全球粮食供应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全球各国团结一致,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粮食体系的可持续性和冲击抵御力,帮助最弱势群体恢复生活。在政府通力合作的同时,每个个人应该有所作为,从自己做起,从小处做起,从家庭做起,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培养有利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饮食习惯,共同致力于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探究:重视粮食安全问题的意义?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基础,是稳定时局的利器。
粮食生产促进经济发展。粮食安全有利于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民生。
粮食是战争的必需品 。粮食安全能够及时供应军队,保障国家安全。
1.饥饿与食品安全问题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②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③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
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世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中国: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1.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是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国际组织重视的重要问题。
2.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食品安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保障食品安全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理念的践行。
探究:消除饥饿和重视食品安全的意义?
2021年10月16日是第41个世界粮食日
主题为“行动造就未来。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更好生活。”
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
(数据来源:《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
现代食物生产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现代农业的产生
1、条件(推动因素)
2、建立过程:
3、表现:
4、特征 :
5、影响 :提高生产效率;农作物产量和禽畜生产量提高;保证了农牧场品的供应。
1、粮食储备技术
传统储备
现代储备
2、食品保存技术
传统保存方法;冷冻物流产业
1、粮食安全——产生原因、对策
2、食品安全——产生原因、对策
技术改变生活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