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课件(31张PPT)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将进酒》课件(31张PPT)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20 19: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将进酒
李白的生平经历
14岁 立志“济苍生 安社稷”
24岁 离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42岁 入长安供奉翰林
44岁 被排挤“赐金放还”
52 岁 “赐金放还”八年后写下《将进酒》
54岁 “ 安史之乱”爆发,入永王幕府
56岁 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
61岁 因战事而再次请缨,因病半道返回
62岁 卒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听-------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饮中八仙歌 杜甫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诵读他的劝酒诗------
将进酒
解题
请、愿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跟谁喝酒呢? 课本注释:《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 (zūn) 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hu n)复来。烹(pēng)羊 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 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zhuàn) 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lè) ,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sh o)钱,径须沽(gū) 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 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初读提示
1、听示范朗读,听准字音,把握节拍和用韵。
2、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 此诗感情奔放,气势雄浑,非高声诵读不能传达其情感气势。把握感情基调,集体激情诵读。
进入文本
第一部分鉴赏
第一部分: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要点赏析:诗篇发端借黄河起兴,用夸张手法,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此是空间范畴的夸张。
②“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要点赏析:悲叹人生短促,此是时间范畴的夸张。黄河的久远与人生“朝”“暮”之间短暂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要点赏析:由“悲”转“欢”,表面上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实际上是借狂放乐观的方式来表达诗人内心怀才不遇的悲愤。
第一部分:
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要点赏析:前一句表达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渴望积极用世;后一句说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驱使,反映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思想性格。
⑤“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要点赏析:写痛饮豪饮的盛宴。在无可奈何中有开朗乐观,在前程渺茫中有坚定自信,诗人的感情由开篇的抑郁深慨一变而为恣肆狂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流水文化: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悲:对青春已逝,年华不在的感慨;
手法:
比兴:先言黄河以引起所咏之悲,同时用流水喻时光。
夸张:天上来、朝暮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第二部分鉴赏
第二部分:
①“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要点赏析:诗人酒酣中劝酒。这几个口语化短句的加人,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也和诗人的感情吻合
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要点赏析:可以想见诗人手持酒杯,高歌助兴的情景。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要点赏析: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的“寂寞”,因此才愿长醉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激愤了。
第二部分:
④“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要点赏析:举“陈王”曹植作为“饮者”的代表,化用其《名都篇》,是诗人认为曹植的才华和遭遇与自己类似。诗人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⑤“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要点赏析:此处诗情再人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句,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
③“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要点赏析:①舍弃“五花马”“千金裘”换酒,也要一醉方休。“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更显李白狂放乐观掩盖的内心深处因
韶华已逝、怀才不遇的悲情与愁苦。
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dàn),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王士祯(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钟鼓馔玉指的是什么?为何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有可能指的是哪些人呢?他们为何寂寞?
孔孟和那些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贤士。他们的才能抱负无法施展。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陈王:三国 曹植
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 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有志难展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结合诗歌试分析“万古愁”包含些什么?
为何而愁
一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易老
青春不再
二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壮志未酬
怀才不遇
三愁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圣贤寂寞
陈王失意
悲伤(开头四句)

欢乐 (“人生”以下六句)

愤激(“钟鼓”以下六句)

狂放(“主人”句至结尾)
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

思考探究
小结情感线索







主旨研读: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
本诗写诗人豪饮高歌, 借酒“销万古愁”,抒发了诗人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
主题思想
1. 句式参差错落,节奏多变。通篇以七言为主,杂以三、五、十言。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流畅。
2.善用夸张。诗歌多用夸张手法,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
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酣畅淋漓,抒情有力。
3.感彩强烈,情绪变化剧烈。这首诗虽然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却又沉着,尤其是音韵、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
写作特点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归纳总结
高考链接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D
解析:尾联“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故选D。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高考真题衔接训练(2018年全国2卷)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高考真题衔接训练(2018年全国2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