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思。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教材分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本课以上课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为背景,同时为下课的改革开放内容作了铺垫。因此在本单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 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问题导学法 合作探究法
【板书设计】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政策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意义
2 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 改革的必要性
二 改革之路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发展乡镇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
目标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导入设计】
多媒体出示雕塑《十八颗红手印》
1978年11月24日晚,凤阳县小岗村严俊昌,严宏昌,严立学等18户农民,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大包干协议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此举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讲授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政策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世纪中国》片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问题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通过视频,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问题2: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经济建设为中心,由两个凡是转为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最伟大的意义在于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揭开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
问题3:什么是改革?中国为什么要改革?
多媒体展示材料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犀利环节。”
引导学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家的形势(经济:几近崩溃;政治:安定局面。)国际大环境(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等方面分析中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1978年后的改革之路和中国的革命道路一样,采取了先农村、后城市的步骤。
改革之路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创设情境一:展示万里在安徽的有关材料
“万里一头扎进基层,半年走了300里路,了解民生,倾听民意。腊月二十三,他来到淮北阳一个弄错,看到农民临近年关,却在为没有一两白面,吃不上饺子而发愁,万里震惊了。他难过的说:“我的老家东平离这不远,在我们那里,就是在旧社会,穷人过年也要吃顿饺子,你看《白毛女》里的杨白老,穷成那样,过年了也要给喜儿扎根红头绳,也要吃顿饺子呀!”
问题1:为什么改革要先从农村开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小字内容回答: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问题突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人民公社的弊端、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农民的首创精神等。)
创设情境二:小岗村从78年以来发生的变化图片
问题2:从图片中小岗村农民是怎样变的?
(农民自发进行包产到户的改革实验,以实际行动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问题3:从图片的最后以及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的表格你又看出了什么?
(实行家庭联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
问题4:凤阳县发生如此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关键在一个“包”字,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用万里的话“包产到户不仅救了中国,也救了社会主义。因为它坚持了公有制,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出概念的剖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
特征:包产到户 性质:管理方式的变革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把大批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又为农村发展第二、三产业提供了条件,这就为实施中国特色的脱贫致富工程——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条件。
2:发展乡镇企业
创设情境:出示幻灯片图片《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表格《1978-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
师生互动: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既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之所以能够在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我国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国有企业改革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当时要经过11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的浪费和时间上的浪费。
问题5:国有企业存在怎样的弊端?
问题6:改革的关键应该是什么:
(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 弊端: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了官僚主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改革应该着重增强企业活力。)
问题7: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如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概括)
(放权让利(1978~1984年);两权分离(1985~199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至今)。)
前两个阶段主要是实现政企责分开和国有企业向市场主体转变,给企业松绑,扩大一定的自主权,改革思路是国家有所有权,企业有经营权。到1992年十四大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落实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
(设问)为什么从1978年开始改革一直经历了14年才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呢?1992年十四大上我国改革的指导思想有什么突破?
目标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创设情境一:学生展示课前搜集资料《计划经济的标签----票证-》
问题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征是什么?
(高度集中、指令性、行政的手段管理经济。)
创设情境二:播放视频(邓小平关于市场与计划的论断片段)
材料一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的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邓小平1986年
材料二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1987年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接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问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那些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市场经济。它的特征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所有制和分配形式并存。)
问题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问题4:市场与计划是不是判断社会制度的标准?
(不是。)
创设情境三:播放有关:中共十四大、十五大的视频
问题5: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机警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是在什么时候?
(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次写进我国宪法。)
问题7:非公有制经济包括那些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形式。)
问题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是什么?
(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活动与探究: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有那些变化?
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1978~19992年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1992年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结] 改革的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过程:由农村到城市,渐进的、探索性的过程。
改革的内容: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农村、城市的生产关系。
改革的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成功的启示: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牢牢把握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作业]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2简述实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意义?
[教学反思]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初中已有一定基础,因此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问题导学法的采用,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本课理论性内容在掌握上和阐释上需再下点功夫。
一、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决策的内容,认识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
面的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
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
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
企业改革的异同.
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
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
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学习方法:线索分析法(自读)
四、本节学习重点:农村城市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五、本节学习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本质、前提、及意义;领悟“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
六、问题设计:(自读课本)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影响:
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
3.“十四大”、“ 十五大”对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规定:
4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及意义是:
六、重点知识点拨:
1. 改革的必要性: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其虽在
建国初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仍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实质是:改
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和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的前提是: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之间的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
线思想开始形成,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
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的指导思想。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五大把由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5次会议是前后相继、
承前启后的,都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的调整、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
4.建国后农村经济的调整:建国初到1958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向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公
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七、随堂练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是怎样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作业)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家庭联产承包承任制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②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④理解国企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探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再现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让学生深切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大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重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
[教学难点]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知的知识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包括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前提、根本目的、实质分别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必要的补充,(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运行方式,包括经济组织、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及经济运行机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目标是为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而导入新课
[板书] 第3课 经济体制改革
[老师过渡]本课从两方面阐述经济体制改革的内涵: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
[板书]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老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②人民公社地弊端
③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
④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⑤农民的首创精神
(以上原因重在引导学生自己归纳)
[老师引导]农村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无疑是为改革加重了一个必需的筹码,而此时的重灾区安徽、四川成为突破口。且看他们是如何改革的?大家自己看课本内容,看一下当时农村在经营体制、管理体制、购销制度、产业结构等方面各实行了什么样的改革?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
[老师总结]
①经营体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为标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改变传统的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要向学生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是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的变革;它采取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联产到劳。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形式,把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大变革。)
[老师引导]其改革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
①克服平均主义,调动生产积极性
②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高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③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新路
[老师过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板书]: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老师引导]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几乎同步进行,而国企改革则是城市经济改革的重心,其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下面我们从改革的原因、措施、作用等几个方面来了解国企改革的历史进程。请同学们看课本思考一下国企改革的原因。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
②党中央的决策
③国企改革试点成功所取得的一些经验
[老师引导]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主要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是改在职责不分,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企业无自主权,平均主义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老师总结]对!我们要发展国民经济,顺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国有企业到底是怎么去改的。
[板书]2、措施
[老师引导]从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产权等四个方面看一下,国企改革如何推进的?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②所有制改革: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分配改革:按劳分配为主各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④产权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十四大以后)
(为增加课堂的直观性,更为提高学生对国企改革的规律认识,建议教师把国企改革产权变化的四个阶段及特点制成多媒体课件,可补充其相关的背景知识。
第一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8—1984)
第二阶段:两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阶段(1985—1992)
第三阶段:建现代化企业制度(1992—1997)
第四阶段:实地债转股政策阶段(1997—))
[板 书]3、影响
[老师引导]通过这一系列改革,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经济快速发展。
[老师引导 ]到此我们已经简单了解了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根据P49内容,概括一下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板书]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1.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
[课堂小结]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城市经济体制的内容,在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主要是推进国企改革。本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改革的具体措施,理解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布置作业]讲义及评价手册
[板书设计]
第3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①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②人民公社的弊端
③安徽、四川自然灾害严重
④地方政府政策开明,党中央的肯定
2.措施
①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管理体制:改变传统的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鼓励创办乡镇企业
3.作用
①克服平均主义,调动生产积极性
②促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③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新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①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弊端
②党中央的决策
③国企改革试点的经验
2.措施
①管理体制:政企分开
②所有制形式:公有制为主体的各种所有制并存
③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④产权制度
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经济快速发展。
三、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2.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