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合格性测试
历史(必修)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76分)
1、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6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021年是某一文化遗址发现并命名一百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作为新石器文化遗存的代表,该文化遗址地处黄河流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这一文化遗址是
A. 河姆渡文化 B. 红山文化 C. 仰韶文化 D. 龙山文化
2. 有学者说,“(某一制度)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一制度是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3. 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针对这一现象,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A. 恢复周礼 B. 有教无类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4. 《商君书》载:“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情而致贫者,举以为孥”,这些记载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方略是
A. 奖励军功 B. 君主专制 C. 重农抑商 D. 什伍连坐
5. 阅读“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针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独尊儒术 B. 实行中外朝制 C. 颁布推恩令 D. 推行均输平准
6. 汉代《九章算术》中有“方田”“粟米”“均输”(计算赋税)等章节,其内容多是与农业社会相关的计算问答。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
A. 理论性 B. 实用性 C. 复杂性 D. 文学性
7. 《魏书·序纪》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时期
A. 经济发展 B. 政权更迭 C. 文化认同 D. 疆域辽阔
8. 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体现了佛教在南北朝的繁盛。下列关于佛教说法错误的是
A.始终得到统治者支持 B.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C.为民众提供精神寄托 D.挑战儒家正统地位
9. 《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文指出:“在政治经济史的意义上,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该观点认为科举制
A. 使中下层读书人都能参与政权 B. 动摇了世族统治的制度基础
C. 是历代政府选官的唯一途径 D. 使世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10. 下列选项中,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北京人的发现仅对研究中国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B. 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自夏朝开始
C. 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亚非美三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D. 实施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11. 识读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下图所示路线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①张骞通西域 ②玄奘西游 ③鉴真东渡 ④戚继光抗倭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12. 宋太宗曾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A. 宋太宗自认为国无外忧必有内患 B. 唐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的教训
C. 唐后期以来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D. 少数民族政权严重威胁北宋统治
13.下表反映出唐至南宋的变化趋势是
《唐朝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
北方 493 459 679
南方 257 830 1238
A. 南北文化交流 B. 经济重心南移 C. 疆域面积扩大 D. 中央集权加强
14. 宋代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所谓的名望,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表明宋代
A. 人身依附关系基本上被废除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D. 人们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15. 元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实现全国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下列关于元朝统治时期取得的成就表述错误的是
A.形成本民族特有的南北面官制度 B.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成熟
C.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 D.八思巴创制拼音符号拼写蒙古语
16. 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B. 发展与亚非国家间的贸易
C.“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D. 建立一支强大的远洋海军
17.道光二年的某碑刻中记载:苏州民间各机户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计工受值”;机匠“稍不遂欲,即以停工为挟制”,机户若与之理论,即“另投别户。”该碑刻内容体现出当时苏州
A. 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B. 农民大多在经营副业
C. 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 D. 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
18. 中国的疆域在清朝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直接形成了今日领土的框架。在此过程中,清政府在东北地区的举措是
A.土司制度与流官制度并用 B.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C.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D.肃清噶尔丹部族分裂势力
19. 康熙二十三年,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 振兴了沿海经济 B. 保护了民族工业
C. 顺应了时代潮流 D. 妨碍了中外交流
20. 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两者共同反映了
A. 维护封建统治的使命感 B. 继承传统儒学的教育观
C. 弘扬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D. 追求个人名誉的荣辱观
2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英国割取香港,意味着获得了经营中国的基地;而五口开放则提供了由沿海推向内地的孔道。”此内容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22. “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它的价值是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该文件指的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3. 1877年,李鸿章派人筹建开平矿务局,于1879年开始使用外国机器开采煤矿,产量逐年激增……1882年输入天津的洋煤为5400吨,到1886年便减至301吨。据此可知,开平矿务局的创办
A. 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 使“实业救国”思潮成为时代主题
24. 下图摘自《中国近代史通鉴》的单元目录(部分)。该单元的主题是
(二)日、美进犯台湾…………………(27)(三)西南、西北狼烟继起……………(32)(四)中法战争…………………………(37)
A.边疆危机的加剧 B.甲午风云
C.洋务运动的兴起 D.瓜分狂潮
25. 如果要在《历史的拐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一书中迅速找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事迹,你应该查找下列哪一目录的内容
A. 1871:伊犁记 B. 1894:甲午记
C. 1898:变法记 D. 1900:庚子记
26. 从1911年12月10日起,《民立报》连载了钱病鹤所绘纪事画《血战画史》,如图《举义》刻画了革命军攻占湖广总督督署的情景。这次“举义”是
A. 秋收起义 B. 南昌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27.“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这是老舍名剧《茶馆》中人物李三的一句台词,李三感叹的“大改良”主要是指
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
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近代化
D. 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8.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中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B.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支持
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D. 中国民族轻工业的长足发展
29. 右图为近代某一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
A. 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B. 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C.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30.近代某报刊印有“民国八年五月五日……今日学生游街”字样。其反映的历史事件
A.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B.源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打出“打倒孔家店”的旗号 D.有利于辛亥革命的顺利开展
31.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该杂志封面上的第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却在中国政坛消失了,这是因为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南昌起义
32.在一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困苦形成了许多值得传承和发展的红色精神。以下形成于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是
A.红船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西柏坡精神 D.两弹一星精神
33.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对统治
C. 实现了工农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D. 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34. 电影《八佰》上映于2020年8月14日,取材于国民革命军第9集团军88师524团的抗日事迹。该团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奉命退守四行仓库,以少敌多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该影片反映的史实
A.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属淞沪会战组成部分
C.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发生在战略相持阶段
35. 1942年5月,山东省战工会颁布法令:公私租佃土地,均须实行二五减租(减租25%);减租后按约交租,不得预收地租或收取押租。这反映出当时
A. 发展经济主要任务 B. 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C. 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D. 国共关系趋于紧张
36. 1938年10月,武汉失陷后,滞留在宜昌的大批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的指挥下,冒着日军的炮火和飞机轰炸,耗时数月,转移物资和人员到四川,完成入川任务。此举被誉为“中国实业史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此事件的意义是
A. 为敌后抗战做了全面的准备 B. 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 实现了工业布局的均衡发展 D. 粉碎日军“以战养战”企图
37. 下列歌谣能够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军民情深共同抗敌的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B.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C. “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筑成了坚固的抗日的阵线。”
D. “刘邓大军过黄河,大军打俺门前过。俺给大军端碗水,大军还俺一条河。”
38.朱德总司令指出:“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现在的决战”是指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2分,共计24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9.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均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请回答:
(1)材料反映了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
(2)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指出元朝创立该“新体制”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并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在新疆、西藏地区加强统治的具体措施各一例。(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4分)
40.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社会各阶级都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陈独秀《独秀文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其目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的“几根小柱子”指20世纪初满清王朝的哪些实践活动?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说明孙中山为推翻清王朝所作的努力。(4分)
(3)材料三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以此“二先生”为旗帜的运动有何重要意义?(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层次的变化。(3分)
高二历史(必修)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A C C B C A B D A C B D A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B D C A B B A D D B A C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C B C B C B D C
二、非选择题
39.(12分)
(1)朝代:秦朝;(1分) 制度:郡县制。(1分)
(2)制度:行省制;(1分)
原因:元朝统一全国,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需要。(1分)
(3)新问题:外国势力(沙俄)的侵扰;(1分) 特点:因俗而治。(1分)
措施:
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任答1点可得1分)
西藏地区: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任答1点可得1分)
(4)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任答其中两点可得4分)
40.(12分)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或师夷长技以自强);(1分)
目的: 巩固清朝封建统治;(1分)
(2)实践:活动新政;预备立宪。(2分)
理论:三民主义;(1分) 实践:辛亥革命。(1分)
(3)德先生:民主; (1分) 赛先生:科学。(1分)
意义:推动思想文化革新,促进思想解放。(1分)
(4)变化: 器物——制度——文化。(3分)